尹立民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3)
重探长沙劳氏与劳九芝堂
尹立民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3)
摘 要:南药瑰宝九芝堂,从清初到今天,从劳九芝堂到九芝堂,从无名小店到闻名全国的中药大家,其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著写一部三百多年的风云录。
关键词:长沙劳氏;苏系;洞庭劳氏支谱;劳九芝堂
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 大融》诗:“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即此。《姓氏寻源》卷一四:“《姓谱》云:劳氏,其先居东海劳山,因氏焉。”[1]《通志·氏族略二》亦云:“劳氏,其先居东海劳山,因氏焉。望出松阳。”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领三千(一说是五千)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求长生不老丹,就是从这里上船的。一直到西汉时期,他们才与外界的人交往。目前全国各地,所有劳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
关于劳氏被赐姓的时间,以前资料一般认为,在西汉时期。但经考证,根据清代《洞庭劳氏支谱》及劳氏名人劳崇光所诉:“我先世居东海劳山周康王时得赐劳姓。”[1]因此劳氏被赐姓的时间,应该为西周康王时期,由于傍山而居,被周康王,赐一个以山为氏的姓“劳”。将赐姓时间提早了约800余年。
相传建炎三年(1129),因金兵入侵,宋兵部尚书劳修(此人《宋史》无传,《中国人名大辞典》无传),随宋高宗南渡,为南渡始祖。其部分子孙从南宋时起,就居绍兴、武林(今杭州)、余姚、崇德等处。元末再有劳氏,由武林迁居吴县。现在长沙生活的劳氏,分别为浙江绍兴与苏州吴县迁来的后裔。
关于浙系与苏系两劳入湘时间,根据史书记载,浙江绍兴劳氏,据有“清早期有绍兴师爷入湘不归,此即湖南浙系劳族之始祖”[2]。浙系劳氏族谱,派序十六字为:“祖开鸿业崇文启远家绍贤声存心裕本”。浙系虽入湘200多年,到民国后期1948年,在长沙也只有120余人。
苏州吴县劳氏入湘,时间早于绍兴劳氏。在明末就有人入湘经商。苏系劳氏族谱,前十四辈字派无定,从十五世起为:“克成祖志永绍先声文章华国忠孝传家”,第二字初定为“承”,由于该字有七世祖用过,故改为“成”字。苏系入湘三百余年后,其人数多于浙系,到民国后期1949年,仅从药业人员及家属(属可泉公派小泉公支的部分)就有140余人。
劳氏郡望有三:即武阳郡、松阳郡和渤海郡。长沙浙系劳氏属松阳郡(今浙江松阳县东)。原多居在绍兴山阴县,在长沙以“读书游官为业,其习农工商者甚少”[3]。如前述的劳崇光(1802-1867),字辛阶。清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毅”。他始入善化(今长沙)籍。官从山西平阳(今临汾市)知府,做至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而长沙苏系劳氏,原来他们以为跟浙系郡望相同。而现根据清代资料,经考证应改为:武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1]。苏系劳氏在长沙生活数百年,以开店经商药业为主。为了让市民人便于区别长沙两劳,苏系往往在自己的药品包装上,在“九芝堂”前,冠已“苏州劳”字样。我们常说的劳氏或劳九芝堂人,都是泛指经营药业的苏系劳氏。
生活在长沙劳氏的浙系与苏系,在清代道光以前,他们尚有往来。正如劳崇光所述:在自绍兴迁长沙后“先考廷扬府君家居时,有洞庭族人逸山、诚斋辈居于楚省,常与往还晨夕无间。厥后,诚斋世居星沙其仲子友恭因兴予相善焉”[1]。友恭为诚斋(劳禄久)次子(均为九芝堂药店重要历史人物,另述),可见当时他们与浙系劳氏往来之亲密程度。但后来长沙两家劳氏往来逐渐疏远,到民国时期已基本各不相干。
元朝末期,有劳达,字福九。见政衰兵戈蜂起,大难将至。根据母亲的意愿,通过对比和选择,举家由武林迁居苏州吴县,在西洞庭山之崦边建石桥于村口,曰劳家桥。故福九公为洞庭劳氏一支(苏州系)的始祖。
福九公娶盛氏为妻。妻生四子:长子世杰;次子世俊;三子世傚;四子世佐。三子世傚再传而止;而四子世佐,也仅传四代而止。现在苏州劳氏均为福九公长子世杰的儿子让,字德彝的后代。经过在江南数百年的生活,其生活习惯已与苏吴融洽,且人丁支派也逐渐增。
从福九公三世孙劳直开始,开始有人陆续迁移出西洞庭发展。入湘的苏系劳氏,就是明末从福九公第九世孙劳明盛起,断续由吴县迁出,并繁衍发展下来的。
在明末以前,湘潭为湖南的商业中心,其经济地位高于长沙。从明末至清代,湖南的商业经济发展,有一个从湘潭往长沙转变的过程。苏系劳氏最早来湘经商的人,也有一个先到湘潭,再迁长沙的经历;至于到了清代,由于长沙经济的发展,苏系劳氏到湘的人,多直接迁居长沙了。
根据清代《洞庭劳氏支谱》的统计,迁移长沙的苏系劳氏,主要为四大公派(支派)的子孙,既:1.鹿泉公派习池公支;2.爱竹公派梅山公支;3.可泉公派怡泉公支;4.可泉公派小泉公支(均另述)。
有一点需要说明,目前人们常说的劳九芝堂人,是其中可泉公派小泉公支,即福九公第十一世孙劳澂(1644-1699)直系传下来的子孙。数百年来由于有药店,这个经济实体的支持,这一家人的后裔,相互往来比较多,人数发展也比较稳定,到2008年底已近300余人。2009年新编的长沙《劳氏族谱》,实只为苏系劳氏目前在长沙最大支派的记录。[4]
至于清代迁往长沙的其他苏系劳氏公支(支派),并非像劳九芝堂后裔这样幸运,由于平时各奔生存,相互往来不多,关系更加生疏。就是早在清代1821年,劳氏家族对于当时有些已葬在长沙的族人,都不能辨出支派。更何况在经过数百年时间后。所以目前长沙有些劳姓的人,知道自己是苏州人,由于搞不清先祖的名字,更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支派了。
目前九芝堂公司沿用1650年创立。由于年代久远,目前文字记录保存不全,造成以讹传讹,致使各家纷说不一,从民国后的文字记录,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药店开创时间
1948年,长沙劳姓代表劳永泰、劳学埜,向民国政府,申报“氏族登记申诗书”中写到:“劳辑公字巨能(福九公第十二世孙),于清康熙时代,由江苏省吴县迁湘,开基于本省长沙市城西区中坡子街(开设九芝堂药店)。”[3]
1951年,福九公第二十世孙劳绍炜(1924-1955),在其工作单位档案中的《自传》里写到:“祖籍江苏吴县。明末移湘世营劳九芝堂国药铺”[5],这里提到了时间,但未讲是何人。
1962年,民主建国会与长沙市工商联编写的“三百年老店—劳九芝堂药铺”一文。初稿(1962年)说:“劳九芝堂药铺开创于清康熙初年(约1663)”;正稿(1965年)改为:“劳九芝堂药铺创设于清康熙初年”[6],未指明具体年限。
2001年4月,《长沙市志》·第七卷“医药”中,有关于“清顺治七年(1650)苏州人劳澂在坡子街开设劳九芝堂”[7]的记载。但在2004年4月新出《长沙市志》·第十七卷“补正”时,则将原述文字更改为“清初苏州人劳澂(1644-1699)”[8],删去了开创时间。
2009年9月,政协长沙市天心区委员会编辑的《天心纪胜》中,对九芝堂的开创历史,一说“一百多年前”,又说“清康熙年间,劳家从江苏迁湖南”[9],前后矛盾不一。
2013年7月,唐廷猷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药业史》(第三版)则认为,九芝堂“康熙元年(1662),在湖南长沙坡子街创办”[10]。
(二)药店创始人
以前人们以为,药店创始人是福九公第十一世孙劳澂(1644-1699),于清顺治七年(1650),在长沙创立。
但翻阅清道光《洞庭劳氏支谱》、清同治《苏州府志》卷82“人物”劳澂传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中,均未见他有开店的记载。而且在顺治七年(1650)时,劳澂年仅六岁,更不可能在长沙开店。所以在时间和人物上,均与常识和史实不符。
劳氏药店的存在,由于时间跨度数百年,史料记录的连续性也不够完善,经过探索与筛选,终于在浩瀚的史料中,发现了重要线索。
首推福九公十世孙劳孝元(1627-1698),由于父亲早逝,年不满20岁的劳孝元,就承担起家庭重担,在清顺治丙戌年(1646),携带母亲及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劳孝恩、劳孝则,离开江苏吴县老家,到长沙经商谋生。通过努力并还保持与汉口的药材贸易。这样的话,由于他家经商参与人多,到1650年时劳孝元他们,不可能在长沙没有店铺经营。
除了经商之外,劳孝元由于教子有方,以子为贵。被清政府貤赠登士郎、湖南永州府训导。所以劳孝元开创了苏系劳氏家族,为在长沙开店建业的先河。
自古以来重医轻药,关于名医传记很多,而药业或药店记载甚少。到今日几乎大型药店仍有坐诊医生,而且医生医术的高低,关系到药店生意的兴衰,反映出医生与药店共存的史实。我们这从这个角度观察事物,劳九芝堂药店连续存在的重要节点仍清晰可见。
福九公第十世孙劳宁国(1634-1686),字謐侯。除了精通医术和针灸外,还多有医学研究,他曾手绘铜人穴位图,并在阐述其机理时,还有新的论述。可见之医术之高。清代初期,宁国公来长沙后,在其店中坐堂行医,每天就诊的人接连不断,没过多长日子,名声就传扬在外。恰此时,长沙县令身患重病,几经医治效果不佳。特派人请宁国公医治,通过望闻问切,便开单下药,真是药到病除。县令大人不胜感激,特书写大匾送到药店。正如《百家姓辈分字行》所载;“以救长沙太守危疾,送匾诵扬。”[11]使劳氏药店名声大振。
更值得一提的是,劳氏家族中,曾出现了一位天性聪明、悟性非凡之人,他就是福九公之十一孙劳澂(1644-1699),字在兹,号林屋山人。他的名字已收入当代《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和《中国美术辞典》等书中。劳澂少年时就工诗善画。其诗不但得到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的好评,叶氏还曾亲自为他的诗集写序;其画可与王石谷或顾蔼吉齐名,传世作品《山水册》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作为苏吴才子,劳澂还精通医道。其“杨柳潇湘客,桃花书画船”[11]等诗句,由衷的表达了他对湖湘的赞美和留念之情。正因为受他的影响,才有后来他儿子举家迁楚,曾孙正式命名“九芝堂药店”的佳话。
清乾隆年初,福九公十二世孙劳锡书(1715-1772),在长沙劳氏药店坐堂时,若遇贫苦患者,不但一样认真诊断,甚至连其该付的买药之钱,也一并送之。由于医术之高和医德之贤,每天找他看病的人,有如史书中所述“门庭如市”[11]。更为难得的是,在乾隆庚寅年(1770),当时体弱的锡书公正在家中。广西巡抚陈辉祖之子病入膏肓,远闻锡书公大名,特请他入广西出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锡书公不顾身体状况,远行千里,治愈垂危中的陈公子。反而自己因身体虚弱染噎病而归。
在苏系劳氏历史中,传世名医也接连不断。乾隆后期,福九公十四世孙劳世瑜(1766-1832),从小受当医生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在家与其兄劳世其(1752-1831)一起,发奋刻苦学习歧黄之术。在学有所成后,应其族人邀请,也到长沙定居。当时在药店行医治病,由于医术甚高,“一时门庭若市声名籍籍”[11],在省城享有不小的名气。
再如劳福九公十一世孙劳启英(1660-1762),清代从苏州老家,以店业移居长沙,按当时“凡族人赴楚必殷勤款待”[11]等史书记载,可见其店规模已不小,同时也具有一个族氏会所作用。
综上所述,从清初开始,苏州劳氏在长沙就有固定的场所(店铺),并能提供看病的地方,存在连续行医开店的史实。但药店的前期发展,并非苏系劳氏某个公派(支派)而为,而是整个劳氏家族的前辈们,在长沙共同努力的成果。
长沙苏系劳氏的药店,清代早期的发展与经营模式,是整个家族(多家庭)的共同行为,并且与名医的支撑相关。到后来经营转变为,父传子(单家庭)的经营模式。由于这个转变,不但保持了药店的延续性,而且有利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康熙年间,福九公第十二世孙劳辑(1687-1779),字巨能。他是劳澂的次子。为了开创长沙的药店,举家从江苏吴县迁善化(今长沙),专门经营发展家族式的药店后。
清代族谱没有注明,劳辑来长沙的具体时间,但从字面“迁居”之意分析,应该是在他成家或生子(约在1709年)之后。至于他开店的动机,大概有以下原因:
1.康熙己卯年(1699)苏州大疫,其父亲劳澂与长兄劳栋(1672-1699),在三个月内相继病故。这对年仅12岁的劳辑和他家来说,就是致命的一击。在他幼小的心中,不能不留下难忘的印象。劳氏家族历史上有名医记录,但无药家记载。劳辑自己既然未能从医,但能够选择从药开店,即是治病救人的一种方式,也是纪念父兄的最好方法。
2.劳辑所处在的年代,正是其同乡、清代杰出的医学家,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1667-1746),行医的鼎盛时期。医家兴旺,必将带动当地的药业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劳辑若在当地开店,不但需要大量财力,经营上竞争也更加强烈。选择医药业相对薄弱些的长沙,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和应当之举。就连后来劳九芝堂药店,在经营策略上,采取避开城市竞争,开拓农村市场的方法,前辈经营策略也是一脉相承的。
3.父亲劳澂就去世时,劳辑虽然年纪小,但父亲以前对湖湘的赞美诗句和留念之情,却深深刻在他心里。正因为如此,才有他举家迁楚,并开创劳九芝堂的佳话。
4.据考证从清代起,已有不少苏系劳氏族人在长沙经商。这些信息反馈到老家,这也是促使劳辑离开苏州吴县,迁居长沙的原因之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劳辑一改旧传统落叶归根的习惯,不遵前辈年老回吴县西洞庭的惯例。把长沙作为劳氏的第二故乡,从他自己开始,去世之后就葬在长沙南门外十里的新开铺。故劳辑可称为现劳九芝堂后人的长沙始祖。
现闻名遐迩的劳九芝堂,首先是有苏系劳氏,从明末清初来湘经商开店,到乾隆年间劳九芝堂正式命名。经过上百年辛勤劳作,更付出了数代人的心血努力。其正式命名的时间,经过考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即福九公之十四孙,劳禄久经营药店期间。这是根据民国时期,劳氏家族亲笔填写的《各县市氏族源流调查表》等所确定,这应该是准确的。
关于“劳九芝堂”名称来源,目前大致有两个传说版本。
1.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福九公的十四世孙劳禄久(1755-1795),字名亭,号诚斋。在主持家业时,他见药店生意日益兴旺,觉得
应该是到完成祖愿的时候了。
于是禄久公就取意于,曾祖父劳澂晚年所绘《天香书屋图》(图中植双桂,桂生芝九),画中“芝”为灵芝,古人以为瑞草;“九”为自然最大数,故称“九芝”,药店正式称作“九芝堂药店”。
2.又据民间传说:“劳澂之子劳楫经营时没有店名,因终日冥思苦想积劳成疾,一日在昏睡中飘飘然步入一处所,环境幽雅,一道人明烛焚香跪拜在两株大桂花树下,香烟缭绕,升至上空,幻化出九株灵芝,忽然一声巨响,劳楫忆梦中所见,联想到父亲劳澂所绘‘天香书屋图’与梦中仙境一致,便告知孙子劳禄久,劳禄久拍手叫绝:天赐我‘九芝’也,遂取名‘九芝堂药店’。”
通过查阅核对历史资料,确认他们每个人的生卒年份。在药店命名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劳禄九(1755-1795)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已去世。故认为:第一种传说较真实可靠。
另外,劳氏药店通常简称“劳九芝”、“劳九芝堂”、或“劳九芝堂药铺”、“劳九芝堂药号”、“劳九芝堂国药店”等。
(致谢:本文曾呈请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万里研究员指导斧正。)
参考文献:
[1]福九公裔孙等.洞庭劳氏支谱[Z].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2]湖南省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Z].长沙:岳麓书社,2006.
[3]劳永泰,劳学埜,劳启祥.劳姓氏族源流[Z].湖南图书馆藏手稿本,1948.
[4]劳建勋,劳绍杰,等.劳氏族谱[Z].内部资料,2009.
[5]劳绍炜,自传[Z].长沙:湘江织布厂档案材料,1952.
[6]政协湖南省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第九辑[Z].长沙:政协湖南省委员会,1965.
[7]长沙市市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志:第七卷[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8]长沙市市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志:第十七卷[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9]长沙市天心区政协委员会.天心纪胜[Z].长沙:长沙市天心区政协委员会,2009.
[10]唐廷猷.中国药业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11]何兆吉,等.百家姓辈分字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尹立民(1956-),男,湖南长沙人,现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5-12-22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