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娟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0)
霍桑《红字》价值意义探究
冯娟娟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红字》反映了作者的原罪意识和赎罪意识,表达了作者对灵魂罪恶的忧思。文章从歧义的象征主义、透析的心理描写以及深刻的道德冲突这三个方面来解析这篇作品。
关键词:罪恶;象征主义;心理描写;道德观冲突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 说家,其代表作品《红字》以英格兰殖民地清教徒居住的地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有夫之妇海丝特·白兰和她所在教区的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的恋爱故事。《红字》正是霍桑思想及其艺术手法充分表达的力作,这篇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歧义的象征主义、透析的心理描写以及深刻的道德观冲突,此外还有幻想、意象等手法,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多义性,充满了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象征是霍桑《红字》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寓意深、涵义广、联想更丰富,题目“红字”可以说贯穿作品始终,是作品最核心的意象,也是我们解读《红字》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字”的象征意义也在不停地嬗变。小说伊始,海斯特因为犯有通奸罪,因而被判处胸前终身佩戴鲜红的“A”字,在众人眼中,红字无疑是罪恶和耻辱的标志。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被众人鄙视的海丝特并没有沉沦怨艾,而是处处积善,以期洗涤自己有罪的灵魂,因为针线活出色,红字成为“能干”的象征。作品结尾处,由于海斯特始终积德行善,红字又成为“天使”的象征。红字意义的嬗变表明了霍桑对道德问题的特殊见解,认为公开的罪恶并不可怕而隐蔽的罪行更甚于前者。此外,这个鲜红的“A”字还烙在了丁梅斯代尔牧师的胸口上作为隐蔽的罪恶的标志。同时,红字象征着热烈、激情四射的爱情,它是鲜红的,是灿烂的,同时也是罪恶的。
红字的象征意义是多重的。它除了上述意义外,红字与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罪恶的结晶珍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珠初见到红字还是婴儿,当时海丝特怀抱珍珠站在示众台被教庭示众,牧师丁梅斯代尔内心虽然很痛苦,但依然不得不违心地劝海丝特招出通奸对象,但是海丝特断然拒绝了,因为内心有爱有坚持,而此时她怀中的婴儿却用她“向来是漠视的视线,注视着丁梅斯代尔先生,而且抬起她的小胳膊,半欢喜、半愁苦地发出咿呀的声音来”,从此红字成为他们血缘亲情关系的纽带。在之后的日子里,珍珠常用她的小手指抚弄母亲胸前的红字,这时红字有抚慰的功效,代表着缺失的父爱,代表着希冀。七年后,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冲破内心的禁锢和宗教束缚,决定跟随自己本心,追逐真爱,选择远走高飞,红字作为罪恶和耻辱的象征被海丝特远远抛开,并且海丝特勇敢地让珍珠和亲生父亲相认,但是珍珠发现母亲胸前红字不见后,她突然表现的狂躁不安,发起脾气,姿势凶猛,扭动着身体,伴随着这异常的举动,“她发出刺耳的嘶叫,森林的四面八方弥漫了这声音。”可见,在珍珠眼里,红字伴随着她成长,已完全具备了父亲的含义。霍桑认为,世界万物“一切都有灵性,就好比灵魂与躯体一样”,在他看来,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假象,而它的灵性才是本质。红字正是灵与实体的有机结合。
此外,象征手法的运用在《红字》中无处不在,作者希望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暗示其抽象的精神品质。小说中在描写到阴森可怖的监狱的时候,不忘适时地用盛开的蔷薇花做衬托,监狱和法律,分别是人为的法律和自然法则的象征,两者同时出现,体现着霍桑对这两种对立关系的思考。霍桑身上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但作品通篇充满了对海丝特的同情,对追逐真爱的认同,对清教压抑人性暴行的抨击。珠儿作为一个“野孩子”、“化外之民”,充满了灵气,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主观态度。
《红字》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几乎都被赋予了象征寓意。因此霍桑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隐藏在内容情节的背后,需要读者穿破作者设置的重重迷障,发现其象征、幻想、隐喻等手法背后的文本他指,通过外部现象把本质挖掘出来。如果单纯从艺术手法上讲,无疑霍桑的写作技巧是高超的,但是由于霍桑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作品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动作往往成为诠释其思想的传声筒,难怪亨利·詹姆斯和爱默生在评价《红字》的象征意义手法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过分”和“过火”的字眼。
《红字》在心理描写方面颇具传神之笔,作品结合景物的比喻、色彩气氛、环境的烘托等,把一些形而上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写得有迹可循,不至于迷失方向。作者把人心比作蜿蜒的洞穴,把创作比作在这个洞穴中掘进,以发现那隐的“恶”,《红字》的故事正是层层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过程。
作品把牧师精神的沉沦,心灵模糊的恐怖,身处斗室的疑虑等写得入木三分。丁梅斯代尔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家”,他渴望真诚的爱情和人世的温暖,但又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对于自己的越轨行为极度惶恐。比如说牧师深夜去刑台忏悔这一场,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个梦游病者,驱使他到这里来的乃是日夜折磨他的“悔恨”的冲动,同时由于他的身居高位、受人尊敬,卑怯名利心理与之并存,两者经常发生激烈的碰撞,日夜折磨牧师的神经,每当一种冲动促使他说出真相时,而后者就用紧握的手把他拉了回去,终于在矛盾中耗尽了生命力。
海丝特是遭受着最恶劣的刑罚的女人,胸前挂着红字,遭到镇上所有人的鄙视,上至州长、牧师,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小孩,因此她孤立地生活在耻辱的魔术圈中。她既是宗教统治的牺牲品,敢于反抗恶势力的叛逆者,同时也是背负沉重十字架的软弱者。在刑台上受罚时对于过去生活的遐想,胸前佩戴红字给海丝特带来的沉重压抑的精神负担,和珍珠相依为命海边小屋孤独凄苦的生活,这些对海丝特心理的影响作品中都有详尽的描写。
罗格·齐灵渥斯是一个深沉阴郁的人,是霍桑所要表现的“恶”的化身。为了复仇,他想尽一切办法,他首先让海丝特替他隐瞒身份,然后以医生身份接近丁梅斯代尔,暗中刺探其内心秘密。书中形容他闪着地狱的火焰,脸上现出一种狞恶的神态,把那可怜的牧师折磨至死,而随着丁梅斯代尔牧师的逝去,他终于也耗尽了自己的气力。
霍桑是一个集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和清教意识于一身的人,他身上充满深刻的道德观冲突。这一点,通过霍桑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可见一斑。
海丝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身为有夫之妇,却不守妇道,与人通奸,并且孕育下罪恶之果珍珠,从宗教思想和道德观念出发,显然应该是要受到谴责的,因此胸前佩戴红字,遭众人唾弃,被社会鄙视。但是我们看到海丝特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丈夫齐灵渥斯的卑鄙阴冷龌龊丑陋,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生命对于真爱对于青春的追逐,因此作者又赋予她善良美丽能干宽容豁达富有牺牲精神等的美好品质。自然人性与道德观的冲突,作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当中。
作品中最痛苦的灵魂莫过于丁梅斯代尔了,因为海丝特并没有被宗教束缚,她是主动背离,主动追求幸福,而当东窗事发甚至竭力维护包庇情人,并且对于宗教法律对于她的惩罚她最终选择的抛弃,无疑是女性解放的先驱。相比较海丝特的反抗意识,丁梅斯代尔作为德高望重的牧师始终在守则与追求幸福之间徘徊,而且作为清教徒,明显的罪恶感和赎罪意识非常强烈。因为牧师是他的职业,宣传教义,恪守教义,以身作则是他的使命和职责,但同时爱和性冲动是人作为高等动物的生命本能,作为一个健康的自然人,他有本能的欲望需求,如果说爱情使然倒还真是贴错了标签。经不住诱惑和欲望冲动,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最终使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当中不可自拔。丁梅斯代尔承认错误,真诚赎罪,但又不能公开自己奸夫的身份,深受良心的谴责。当海丝特刑场受审时他哆哆嗦嗦、表现异常,可想此时内心有恐惧、有担当、有悔过、有痛苦、有挣扎,最终他选择了沉默。罗格·齐灵渥斯作为复仇使者,发现破绽之后一次次的试探无疑对他也是一种折磨,因此他才会日渐身形憔悴,深夜独自跑到绞刑台上,偷偷向上帝倾诉衷肠,忏悔自己的罪过,他承认自己有罪,可以说“诚实”是霍桑塑造丁梅斯代尔这个人物的指导思想。虽然作品最后海丝特劝说丁梅斯代尔同她一家三口远走高飞,但是由于长期精神折磨导致体力不支最终逃走计划落空,丁梅斯代尔最终选择坦白自己的罪过,回归神后,瘫痪在地凄惨地死去。丁梅斯代尔的背叛、犹豫、畏惧、坦白,事实上就是加尔文教宣扬的诚实悔罪思想的体现,而丁梅斯代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诚实,正表明霍桑也提倡诚实。
加尔文教注重理智,排斥感情,禁绝欲望;后来却发展到极端,不但迫害异端,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作者一方面反对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倡人道主义、民主思想,却又让丁梅斯代尔牧师在越轨之后悔过,并最终使恋爱以悲剧告终,这是作者为了批判清教残酷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作者“赎罪”和“原罪”意识的结果。
霍桑一生的精力都倾注于对人性中恶的暗淡面的挖掘,他用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去创作,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作品带有了多义性、模糊性和矛盾性。《红字》这一描写人性脆弱和悲哀的故事,甜蜜的道德花卉,就这样枯萎了,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想和对现世美好的赞扬。
(责任编校:王晚霞)
作者简介:冯娟娟(198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教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