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集体化叙事本位的回归

2016-03-07 20:47肖祥彪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徐 宁 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当代文学集体化叙事本位的回归

徐 宁 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纵观中国不同种类的经典文学,其共同特点是集体化叙事。集体化叙事的重要意义源于人、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是人记忆的游戏方式,而文化是人生命活动的准则,人需要文化指导实践,需要文学解释文化所无法论证的形而上问题。当今文学危机的根源在于文学对文化集体化性质的反叛,使文学脱离现实文化而成为纯粹个人想象的游戏。文学只有关注人类现实,以文化为坐标重新定位,回归集体化叙事,才能摆脱新时代所遭遇的危机。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集体化叙事;文学本位

文学在不同时代遭遇过不同危机,面对危机,文人士大 夫经过思考与探索,最终使危机得以解决。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产生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成熟的文学体裁。在促进文学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进步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时代变化,文学的改革却落后于社会改革,最终演变为文学生存危机。概而言之,文学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于文学与文化、人之间关系的间离,间离的结果是文学成为纯粹的虚幻想象游戏。其虚幻性使文学失去了坚实的生存基础。

一 经典文学集体化叙事特征

文学的集体化叙事包含两层含义:普遍性叙事;现实性叙事。集体要求共同的福祉与进步,因此经典文学必然探讨普遍性问题,并立足于现实,促进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因此经典文学具有现实性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典型环境之中,典型人物的塑造,现实主义文学对文化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宣言“诗歌是感情的强烈流露”,“以后培根在对诗歌做简要分析时,认为诗歌与想象有关,并使事物的表象符合心灵的愿望”[1],注重浪漫主义文学对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但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浪漫主义文学,其表达的内容都与现实相关,是一种集体叙事,《红楼梦》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其揭示了封建王朝衰落的原因——资本;《红日》等红色革命小说表现了革命战争的激情与现实。《神墓》、《阴阳代理人》等神魔小说依靠小说中蕴含的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理念而受到读者欢迎。《神墓》中“没有人能够随便成功”,“这个世间根本没有所谓的无敌,一个人感到寂寞无对手时,只是在某一领域的感慨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人的层次还是不够,如果能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他会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大了!”[2]。网络小说《阴阳代理人》中,端木森一直所强调的安守阴阳代理人的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正因为这些小说作为一部成功史与奋斗史,反映着普通大众的心声,才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尤其是青少年的热捧。

莫言的成功与其现实主义风格密切相关。其获奖作品《蛙》真实再现了中国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冲突,展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苦难。“我不抱怨姑姑,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从这点来说,西方人对中国计划生育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3]这一悲剧震撼了中国读者,也得到了外国文学评论家的认可。《天堂蒜薹之歌》揭露了政府对民众的压榨,《酒国》、《红树林》抨击了当今社会的“官僚主义”之风;《丰乳肥臀》展现了20世纪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十三步》、《四十一炮》等展现了下层人物的悲惨生活;以《檀香刑》为代表的小说则暗含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失落。

二 人、文化与文学关系

文学的集体化叙事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学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特性,原因在于文学与人、以及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人的行为模式及理念;文学延续人类神话思维模式,以此成为文化的补充;人在文学中通过想象达到消除能力不足所产生的痛苦感受。

(一)人与文化

“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整个的人类社会生活,可用黑格尔的名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来说明;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利约织结构。”[4]文化是人在长期尝试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这一模式使人在环境中的生存最优化,因此文化是人能力外延的固化;人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受文化准则的限制,同时又利用文化谋求发展。

人作为生命体与其他生命体一样,具有不自足性,必须融入环境之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而且其根本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自大的自足。在此目的下进行实践,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固定实践行为准则,不同的准则在交流与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形态,这种形态便是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活动准则。由于生命主要以记忆的虚幻形式存在,依附于生命的文化自然也有明显的主观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是在人与客观环境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文化相比于文学具有一定客观性。人类的实践能力有其局限性,对于人类能力所及的实践活动,文化可以指导人取得实践成功;对于人类能力所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或是由于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冲突而不能进行的实践活动,文化则可以依据其理念与逻辑,消除抑或减缓因实践受限所造成的焦虑与痛苦。

在社会层面,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秩序有着重要作用。“人类所有灾难的根源都是由于文化制度的改革落后于技术进步的改革。”[5]两次世界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工业革命后,社会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而文化理念则相对滞后。每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掀起大规模地文化反思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对理性的怀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产生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二)文学与人

“文学一方面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注重再现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过去的人的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注重表现的作品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心灵的历程。”[6]文学是人记忆的游戏方式,而人的生命愉悦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文学以其虚幻性满足人类对愉悦感的需求;人的实践能力具有时代局限性,其局限所带来的痛苦感,需要文学的游戏方式矛以缓解、消除。

人的生命之占有现在的一瞬间,而现在的一瞬无论是与未来还是过去相比都微不足道。因此,人作为生命体,其全部的生命意义在于记忆。人的情感与理性,只有在过去与未来之中才得以显现。对生命个体的认知也主要基于其过去的生命活动。正因为人所关注的是以大脑记忆形式存有的生命活动,而不可能进行时空穿梭回到过去,所以文学的存在与产生便成为可能。文学本质上是人对过去记忆的一种游戏方式,人们按照理性与情感的需要而对记忆进行自由拼接,以满足精神需要。

由于生命的存在形态具有虚幻性,文学是生命记忆的游戏方式,这就导致文学虽然有教育与认知功能,但是文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属性。文学以虚幻的想象代替人类因实践受限记忆的缺失。

(三)文学与文化

“文化和文学本来是一脉相承的。文学曾经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它具有美好的情感,将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写得如此一唱三叹,委婉动人,长久以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文化的光辉。”[7]文学是文化的补充,文学必须与体现时代环境要求的文化相契合,因此文学形成与文化相适应的体裁、表达方式;文化作为人能力外延的固化形态,意味着其受到人类客观能力的限制,需要文学想象代替人类实践能力受限所导致的记忆缺失。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从文化的理念中分化出来,以其幻相所产生的审美性质弥补着文化的不足。个体与社会对于生命愉悦感的追求是永恒的。但其实践能力却受到种种限制,当人类的愿望要求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时,人类便产生沮丧、焦虑、恐惧与不安。种种负面的情感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长久的积累会导致个体精神危机与社会秩序的动荡。文化一方面以其客观性指导人类实践;另一方面依据伦理道德使人类的活动保持在与时代条件相适应的限度之内,但是仅仅依靠文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实践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危机。此时文学可以依靠其独特的功能弥补这一不足。

文学通过人对生命记忆有目的地裁剪而满足人在现实实践中所不能获得的生命体验,进而达到精神愉悦的目的。

“由于神话的‘迷思’(myth,台湾学界常用的译法)、想象等特点,今人在理性和科学性的思维范式中已经很难还原神话所包含的真内容,因而神话又被普遍视为文学的最早形态。”[8]文学最初的形态源于神话,神话是人在自身力量极度弱小对自然力量的一种认知与控制方式。当今科学日益发达,神话被边缘化,但人类的这种思维方式并未消失。当人类面对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依旧会求助于想象力,依靠幻想而弥补实践能力的不足,文学便是神话在科学时代的延续。

就中国文学的形态而言,穿越影视题材作品,修真类网络小说,如小说《神墓》、《盗墓笔记》乃至电视剧的成功都反映了普通大众在自身实践能力缺乏,而又想改变现实时的一种心态。以上所举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共同点便是依靠超自然的力量改变现实。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而文化自身功能的缺失,又需要文学来弥补,人作为生命体,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又使文学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

三 回归集体化叙事的文学本位

人类的神话思维模式是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而中国分裂、冲突的文化价值体系现状则直接决定了文学集体化叙事的必要性。

(一)中国的文化现状

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精英文化统领民间文化的格局,而中国精英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形而上文化的构建,形而上文化探讨诸如宇宙,人生的意义,人的理性等命题。而形而上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宗教,各地区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均与宗教、巫术有密切关系,宗教对社会信仰影响力巨大。当代中国宗教色彩淡化,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的缺失。相比于西方文化,基督教成为国家宗教,社会的信仰与道德均建立在基督教之上。中国的文化形态使中国的信仰建立于道德基础上,而支撑中国道德的则主要是儒家思想,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又依靠“天人感应”作为其理论基石,当代社会对天人感应这一形而上思想的否定,使中国的道德体系缺乏形而上思想的支撑,导致中国道德的没落。作为中国精英文化统摄民间文化重要力量的道德文化的衰落,使中国精英文化的影响力减弱,与此相反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兴起。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有着浓重的功用与娱乐色彩,强调人的本性与本能,有一定的反文明倾向,这成为中国文化格局混乱的重要原因。

当代中国处于文化战国时期,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文化相互冲突,不同集团与地域依据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文化割据。“除了影视作品,其他文化领域也普遍存在着浮躁、低俗的通病:文学界流行的身体写作潮方兴未艾,让无数青少年着迷的暴力网络游戏、黄色网站屡禁不绝。还有大众媒体对于明星绯闻的热炒;哗众取宠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歪曲;世俗文化对于奢侈生活的吹捧等,这些,都属于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文化态势。”[9]

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使相互之间的冲突与竞争加剧。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面临崩溃,人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都在极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但制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又使人的欲望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大众在当代产生一种普遍的浮躁情绪与焦虑感。

文化由于其客观性的局限所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文学来解决。由于社会环境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观察思维极限,因此,面对人类的焦虑与惶惑,文学依赖其审美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化阐释力缺失所造成的危机。“因为,当今,道德世界的事务有着更切身的利害关系,时代的状况迫切要求哲学精神探讨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即研究如何建立真正的政治自由……形而下的制度难免会对人类的精神实行压抑,对其自由的实现有一定程度的阻碍,而艺术作品的审美却可以消除人类精神的痛苦。”[10]

(二)人类的神话思维模式

人类的神话思维模式是人对未知的一种把握方式,而文学与神话均依赖于想象力,并以此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人在面对无法认识,或是不能有效控制的外界力量时,会产生恐惧不安与焦虑感。即使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来指导实践,人类也会以想象的形式提出一个只有功能意义的解释,神话便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法。“即便我们所处的文化主要依靠理性思维……但神话思维模式并没有消失,其遗风依然随处可见:我们赠送一些带有诗意和神话色彩信息的卡片,我们为孩子唱童谣、讲童话故事,我们阅读每天的星座运程等。”[11]

中国在秦国统一之后,经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一,而在汉末时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基本完善,但是社会在按照这一套伦理制度进行生活的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要按这一种制度运行,其合理性源于何处,于是便有了魏晋之风。当时的士人之所以有清谈之风与有悖于惯常伦理的种种行为,正是在质疑社会伦理的合理性,在所谓“用”的层面上寻找这一套制度的“体”之所在。正如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来源于天的授权一样,在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探索之后,宋代儒学家们提出了天理的学说,社会制度伦理的体在于天理与世界运行的规律。

任何文化都必须论证自己的合理性,唯有在证明其合理性之后,才会被人所坚信与遵守,而一旦在实践过程中遭到质疑,而其价值与意义又不能被证明,其生存便产生危机。

人类总有未知的领域,而在探索未知事物时信心的产生,需要文化来解决。当文化的这一功能发生偏差,或是不能正常进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便产生了。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空前繁盛,不同环境下的文化也基本上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在形而下层面确立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人对于环境有主观能动性,人要求寻找按照现有制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理由与依据。而形而上层面的问题不是单纯实践所能解决的,需要文化去建构,而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补充,是实践与文化的媒介。“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文学一方面利用记忆梳理实践,另一方面以其精神性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构建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回归文学的集体化叙事的必然性

人需要文化来指导行动,但是缺乏精英文化强有力影响的大众文化发展呈现一种畸形繁荣,精英文化由于其深奥、晦涩导致其向下传播有一定困难。而文学以其虚幻性满足人性中对愉悦感的需求。作家一方面接受过精英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其创作又需面对大众,因此文化通过文学的创作传播其精英文化思想,完成精英文化对社会信仰与道德的影响,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学是人学,它只能通过影响读者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内部精神状态(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改变接受者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来间接地对社会发生作用。”[12]而精英文化是由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发展而来,本质上是对社会文化的概括与反思,是一种整体前瞻性的文化。民间文化具有区域性,但是精英文化则相对具有普遍性,其传播适用的对象是社会整体。

因此,文学必须适应文化的要求,回归集体化叙事,即对当今社会的普遍性现实问题进行文学式的思考与探讨。唯有如此,文学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拥有强大生命力。

当今文学存在着个体化表述泛滥,而淡漠集体叙事的倾向,导致文学成为个人的语言游戏。中国文学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曹丕称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抗战时期,文学更是成为动员全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而西方古希腊时代的文学家,甚至到工业革命之前,文学家哲学家都有崇高甚至是神圣的地位,尤其是诗人,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地位与贡献甚至高于历史学家,因为诗歌表达的内容更有普遍性与启发意义。

文学必须以关注现实为目的,即使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之所以被读者所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表现了人在被异化之后,在现实之中的破碎感,与对现实的荒谬感知;文学关注现实就必然会关注人,而其表达的内容必定与人性有关,而人性恰恰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学立足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才能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会被社会与人类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张照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

[2]辰东.神墓[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445.

[3]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20.

[4]吴克礼.吴克礼集[C].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342.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6]刘淑欣.文学与人生存的困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7]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8]权雅宁.文化自觉与文学三十年论稿[M].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6.

[9]李彦波.中日史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163.

[10][德]席勒.席勒全集[M].刘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584.

[11][加拿大]马塞尔·达内西.香烟、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东西:符号学导论[M].肖惠荣,邹文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119.

[12]程革.文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责任编校:周欣)

作者简介:徐宁(1990-),男,河南南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肖祥彪(1962-),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收稿日期:2015-12-14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