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象似等效背景下翻译评估方法

2016-03-07 19:0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例句礼貌语句

韩 艳

(忻州师范学院 五寨分院英语系,山西 忻州 036200)



语用象似等效背景下翻译评估方法

韩艳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英语系,山西忻州036200)

在语用学环境下,基于语用象似理论,遵循语用象似等效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翻译评估方式,阐述了象似性句法结构、形态现象,对比研究二者的相似点和差异性,总结出语用象似等效原则,为翻译实例的有效研究提供坚实的保障。语用象似等效背景下翻译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加透彻的掌握和了解语言规则的内在规律特征,对语用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将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翻译评估;语用阐释;语境假设

语用象似理论运用的两大假设为“先语用后语义”、“先语用后语言”。前者为特定意义下多个词的组合方式,针对话语本身歧义和模糊的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进行语义变更,实际上运用的是语用嬗变。而后者则为在未进行意义交际时,尚未构建言语体系,交流停留在表层之上,拥有相应的语用目的。借助有效的非言语符号方式才能达到语用目标,这种方式就是语用手段。语用目的大小各不相同,可以划分为次要、主要或语势、语力等多种类型,若语句的语用目的相对简便和单一,其对应的话语言辞涵义相对复杂,涵盖多种意义。Sperber和Wilson学者就将话语言辞分成交际、信息两种不同的意图[1]。综合上述两大假设能够得出,语言符号的理据毫无规律可言,但是均具有文化和社会规约性,其同语用目的在言辞组构方面基本相似。结合Leech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语用学领域下语言学研究纳入的四大准则,从假设、象似性研究层面入手,本研究总结了语用象似论,详细阐述了四种语用象似性原则,并对不同原则的标准进行分析。

一、象似性话语的语用分析

(一)句式—意图象似性原则

意图同句式象有很大的相同点,表示意图与句式一一对应,通常陈述句搭配的是宣告、承诺或阐释性的意图,而疑问句、感叹句分别对应的是询问、抒情表现意图。在该原则下要注意以下几点:1)翻译人员要本着意向进行高效、真实的传递和表达;2)似基于离形下的体现也属于意向忠实。所以翻译人员应做到言必适境:首先,要明确在言语活动中面向读者、自身对应的角色、功能及时间等内容;其次,要拥有良好的语用能力,例如:分析能力、审视能力、逻辑推理思维等;最后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包括对比、源语、语篇、目的语和事实等知识。言行条件要做到适切,即翻译人员应对原文有一个充分、透彻的把握,了解语境在语句的推测意义、暗示意义及内涵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表达再现的目的。

例句1:

老师是桃花沟的李白、齐白石、钱钟书;老师是桃花沟的杨振宁、钱学森、华罗庚;老师是桃花沟的陶知行、马卡连柯…—出自《蓝蓝的山桃花》

文章中的语句列出了古今中外多位著名的人物,例如:钱学森、齐白石、华罗庚、李白和马卡连柯等,这些人物以科学家、画家、诗人、作家的身份在各个领域中享誉盛名。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能够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意图,塑造出山民内心的真实教师形象,教师就等同于大师、智者,充分体现出尊敬和崇拜教师的情感。

要想达到对等言语效果,确保翻译后的文章能够让阅读者产生相同的意图,了解原文的思想内涵,就需要将原有文章中的语用隐含体现出来,可以通过语句a great scientist、artist、poetry or writer进行阐释。

翻译:In the eyes of the villagers, the teacher was no less than a great of letters, a great artist, a great scientists as well as a great educator.通过这种翻译方式能够将充分的表达原文中的思想,做到了真实传达和表现原文涵义。

例句2:

When Constantinople the last survival of antiquity was captured by the Turks,Greek refugees in Italy were welcome by humanists .Vasco da Gama and Columbus enlarged the world and Copernicus enlarged the heavens.—《西方哲学史》(罗素)

文章中为阐述事件的发生,将状语中的时间信息作为铺垫,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这一语句表明了事件所发生的实际环境,具有启下的作用。为了使读者详细的掌握事件信息,必须要对有关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可以使读者更加详细的掌握文章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应借助短路会话隐含(SCI)的途径,在翻译文章中将原文事件时间背景充分的显示出来。

示例翻译:

[十五世纪]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所占。自希腊罗马之衰,古文化残存于世,仅君士坦丁堡一地。既陷,寓居于君士坦丁堡之希腊学人,相率流亡意大利,意大利倾慕希腊人文之学者,迎为上宾。达迦玛绕好望角抵印度,哥伦布西行发现新大陆,而世界为之扩大。哥白尼建立日心说,而宇宙为之展开。(译者许国璋)

对于上述例句的翻译,遵循了原文事实传递的宗旨,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一些时间信息,“添加的语句基于原文的基础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原文思想宗旨”,“判断翻译文章与原文忠实程度的关键指标就是阅读者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而并非形式的相同”。

(二)话语—语境象似性原则

即CA(s)

关联、话语在语境假设(集)(Contextual Assumption(s))下的象似关系是话语—语境象似性原则的主要内容,该原则包括以下准则:

1)通常认知语境、话语在无标记和有标记的情况下分别象似,在这种无标记组配形式下,话语的理解、生成均具有较小的心里社会能力要求。如果将认知语境(有标记)同话语(无标记)进行搭配和组合,就会使心里社会能力要求增大,反之亦然[2]。

2)交流者基于目标意义、表达方式和命题之上所使用的语句同其认知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与交流者CA(s)类似的关联、认知语境最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CA(s)影响着交流者所使用的语言,然而CA(s)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话语中。例句3:

出国旅游归来的广东人就游玩过程中拍摄的相片交谈和沟通时,虽然使用的广东话,但是他们的邻居却一点都没有听懂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A:我总共拍了一百多张照片,那至少得减少十年的寿命。

B: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得少活二十年。

邻居C:你们聊天用的是外国语么,我怎么听不懂呢?

分析上述例子时,要注意现时语境并非实际的语言环境,由于出国游玩的经历是邻居未见过的,所塑造的语言环境邻居无法融入,在构建出的特定语境知识中运用到语境假设(集)形式,因此具有关联和思维发散的效果。标记性在他们的沟通语言中较强,所以理解难度较大,要理解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意思,就需要进行关联思考:东非民族—马赛族人普遍认为照相会减少人们的寿命;旅游归来的他们认为这一思想非常古怪和搞笑。所以只有在理解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处于特定的认知语境下,才能够真正明白语句的含义。

(三)话语—得体参数象似性原则

话语—得体参数象似性原则指的是,在探究语用参数、话语得体性二者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基于象似性层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的礼貌、面子参数共有三种,应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话语象似性的合理程度。该原则包括几大关键准则,各项准则的前提为话语p同a象似。

1)语用距离较近;权力和势力相差不大;不需要强加级别;话语礼貌程度不高。

2)语用距离相对较近;权力和势力相差较小;强加级别要求不高;话语礼貌程度较低。

3)语用距离相对较远;权力和势力相差较大;强加级别要求不低;具有较高的话语礼貌程度。

4)语用距离较远;权力和势力相差大;需要较高的强加级别;要求较高的话语礼貌程度。

5)语用距离非常远;权力和势力相差极大;强加级别非常高;需求很高的话语礼貌程度。

针对无标记的礼貌程度,各参数的比例程度是此消彼长的,这就使礼貌程度具有良好的恰当性,同时还需要重视考察话语的恰当性和合理性。每个准则下的四项参数均影响着话语的恰当性,需要依次对话语礼貌、礼貌程度、同其他三项参数分别进行查看和分析,从而均衡的判断和衡量语句的恰当性。礼貌性、间接性二者具有象似性,若礼貌程度不合理,就会出现特定程度话语不礼貌的问题[3]。不同文化间的礼貌恰当性具有较大的差异,由从言语目—言外行为这个过程的实现,中国、日本语言文化需要3步,英国则需要2步,而美国仅需步。

(四)话语—心理距离象似性原则

话语—心理距离象似性原则的内涵为,交流者的人际交往、礼貌性等心理同使用语言的形式有着很大的象似性,推理思维贯穿于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交流者应结合语言环境,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来选取相应的话语,只有当心理与话语的象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交流。

例句4:

1)I don’t think you have make a good choice.

2)I think you haven’t make a good choice.

同他人进行沟通、交谈时,要尽可能的尊重他人,所以不应直接指出他人的问题,惹事要通过否定自我的方式来间接性的表达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上述例句中的1)就运用了这一方法,这样可以让他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效果比2)要好很多,同赞同、礼貌的原则相适应。如果在句子中涉及我、他人多个主体,应将他人放在“I”之前,体现出一种谦卑的心理。

例句5:

Lily and I will go shoping tomorrow.

在英语句子中,以往发生的既定的事实无法进行更改,但是为了表达出一种情感倾向,可以运用对过去事实的虚拟语态来进行阐述。

例句6: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to look for him.

二、象似性原则的语用阐释

(一)数量象似性的语用阐释

在概念层次中,针对无法预测,但比较关键、数量庞大的信息,在表达过程中使用的语句就相对复杂,句子较长,这种状况就叫做数量象似性[4]。句法结构、人际关系中的礼貌方式均运用到数量象似性,在表示对他人尊重、礼貌等情感时,就可以采取扩展语符数量的方式来实现。

例句7:

1)Borrow me this book.

2)Could you borrow me this book?

3)Would you mind borrowing me this book?

4)I wonder if you could borrow me this book.

5)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do me a favor by borrowing me this book?

上述语句表达的意思一致,即A向B借书,在语言结构形式差异较大,从礼貌原则的角度进行分析,语句礼貌性较差,然而言外行为发生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进行转化,从而礼貌的表示请求。1)句中的语符量最少,强调祈使性,礼貌程度最差。2)、3)和4)句是疑问语,祈使性有所降低,表示一种征询的意思,B拥有决定借书与否的主权。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A在对认知距离进行扩大的过程中应采用延长时间距离的途径。2)、3)句在疑问句中could 和 would单词,表示在过去式的语境中A向B发出请求,B掌握目前做出决定的主权,选择空间较大。4)句中使用了I wonder if,表示出S对B做出决定的不确定性。最后的5)句语符数量最多,礼貌程度最好,委婉的表达了借书的希望。1)到5)句的间接性程度递增,礼貌性也逐渐增加,B更容易做出选择。

(二)顺序象似性的语用阐释

遵循抽象化自然顺序对信息进行综合,若储存形式、语句顺序二者相统一,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提取,无需进行大量的认知加工处理,这就是顺序象似性原则的本质。反之会涉及到转换语句顺序的问题,还可能需要对时间顺序进行安排,推理过程相对繁琐和复杂。结合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流程进行叙述,这不仅是顺序象似性认知的关键,也同人的认知规律特定相符,其中汉语语言下的顺序象似性的语用阐释非常明显。

例句8:

老师走向讲台微笑着对学生问了声“早上好”。

例句中包括很多动作,例如:走向、微笑、对、问了声,这些动作的进行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只有上一步动作完成后才可以执行下一个动作。所以汉语句子表达直接受时间发生顺序的影响,这一顺序象似性在英语语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例句9:

He became a lawyer and made a lot of money.

例句表示他先当律师,之后赚了很多钱。

例句10:

1)Mary said hello to George and George said hello to Mary.

2)George said hello to Mary and Mary said hello to George.

例句11:

1)Mary and George said hello to each other.

2)George and Mary said hello to each other.

例句10都体现出一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同语序下Mary、George的问好顺序不同,而例句11中二者问好的时间距离非常近。在特定场合中运用的语句各不相同,表达的功能、意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汉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句12:

战而不屈、屈而不战。

在顺序象似性方面,汉语比英语更加明显,表达顺序习惯的养成与语言结构有直接的联系。标记、顺序象似性关系紧密,结合其他学者所提出的施受位置理论,通过递进的语句来证实顺序象似性的语用阐释[5]。由1)—4)的句子中施事主体不断向后转移,最终可省略,但话语标记性不断增强,能够显示施受关系、句首成分改变的转变。

施事意义逐渐变弱 受事意义不断加强且标记性不断提升

1)Jenny opened the cage and set my bird free.

2)As for the bird in the cage, Jenny set free it.

3) The bird in the cage was set free by Jenny.

4)The bird was set free.

施受主题化在上述例子中有着充分的体现,1)句到4)句的施事者在主题性方面逐步增强,同其意义弱化象似,而在受事者主题性方面逐步提升,标记性不断强化。所以表层结构转化过程实质是深层结构的变换,但意义大致相同,只是使用的场合有所差异。

(三)标记象似性的语用阐释

在语言范畴的原型效应研究Lakoff指出了不对称状况,认为不对称同标记性分析相类似。在英文数字范围内,标记项指的是复数形式的数字,单数的英文单词标记性较差。王寅学者就标记象似性的语用阐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语言分析中有、无标记对应均发挥着重要功能,很多英文单词的反义词就呈现不对称的特征,需要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运用不同的语言。

例句13:

How tall is Polly?

例句14:

How old is Miriam?

例句13中如果表达为“How short is Polly?”,就存在表示Polly个子矮的意思。就人们的应用习惯来说,通常都表示为:

例句15:

1)What is the pencil’s length?

2)What is the pencil’s shortness?

同组词、认知顺序象似,标记性顺序的形成就是标记象似性。额外意义、能够预测的信息分别同有标记、无标记象似。

例句16:

—We all want to play with Nacy and Kevin.

—Yes,we all want to play with Kevin.

例句中的回答字符量少于问句,但是同合作数量准则不符,然而回答却具有良好的礼貌性,没有明确的指出不想Nacy玩耍。然而透过语句的深层意义,也能够发现回答者的额外意义,表示“I don’t want to play with Nacy.”。

结论:

规定性是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一大特点,要求实现等效的语用象似价值。通过研究总结语用象似等效原则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能够有效的弥补和完善功能等效的原则,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可操作程度较强。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应深入的探索和分析该原则对全部句式的解释性,进一步明确译文象似值评估标准,突出译文的分析客观程度,补充更多的次则。本研究实现了应用语言学、语言象似性两大学科的有效研究,并对翻译与语言象似性和应用语言学分别进行探析,扩展了研究范围,为其他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和指导。

[1]麦胜文.《当代语用学》介评[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杨玲.从语用等效的角度看法汉隐喻的翻译策略[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9).

[3]姚晓东.整合性视角下的语用学探索—《文化间语用学》述评[J]. 语言学研究,2016,(1) .

[4]朱文武,娄凌云.语用等效与文化信息传递的矛盾—对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评价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

[5]许文晶,王晓娟.语用学在翻译中的运用[J]. 现代交际,2015,(12) .

2095-4654(2016)07-0086-04

2016-02-19

H059

A

猜你喜欢
例句礼貌语句
重点:语句衔接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暗恋是一种礼貌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