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村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2016-03-07 19:05陈丽群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村官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陈丽群,张 铿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略论大学生村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陈丽群,张铿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在中国的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成功与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科学合理、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受众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在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优势前提下,努力促使大学生村官在所入驻地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普及发挥有效作用。

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村官;作用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群众眼里就是政府把党的治党治国理论向全社会普及宣传。这是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接地气”的描述。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书籍上复杂的理论内容转化为行动上简单有效的应用指南。[1]尤其是在农村区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它就是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诸多渠道,向农民讲清讲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最新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得其能简单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和运用。这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都有着必要性的意义。然而,此种要求在实践行动上却显得不易。但同时,这也为大学生村官在这过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

一、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区域实现大众化的必然理由

中国当前农村区域由于各样原因,导致了当前的发展呈现出差别巨大的面貌,主要是经济上东部地区的相对富裕、中西部地区的贫瘠,文化上东部地区的相对丰富、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单一等。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党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过,要想充分发挥最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村区域全面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就显得很有必要。而此种必要性,又具体表现为。

1.人口庞大的农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能从一支弱小的队伍发展成今天具有8 000多万党员的唯一执政党、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走向推翻“三座大山”并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其最主要的缘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及时扭转乾坤,从在城市里苦苦斗争转移到广阔的农村天地扎根奋斗。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村地区反动势力的统治力量薄弱,还因为农村地区占有了全中国绝大部分的人口数量。我们常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的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党赢得了占有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民心。与此同时,这也足够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地区的扎根发展早已经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要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就必须在人口庞大的农村区域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当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20世纪的指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主要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下,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对农村区域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明和谐、生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新农村仍面临着许多艰难问题。这体现在,本项建设不仅要面临原有传统矛盾,比如说:文化素质偏低、交通地理条件封闭、思想保守等;还要解决新型矛盾,例如:新型的人地矛盾、农村生态破坏等。而要克服这类困境,以历史和现实角度看,最有效的指导还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在广袤的农村区域,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能转化成为指引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具体指南。

3.新型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驱动推进。自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在未来不仅是解决当前发展驱动力疲软的撬动潜力所在,更是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将农民变成市民,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只是简单、粗暴地把广大农民赶进现代化的商品房,使得农民生活水平降低、农村建设破败、新型城镇徒有其表。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根本没有以最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引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在农村区域,由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问题,使得村干部缺少了指引,工作方式也存在巨大问题。为此,要想破除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区域进行大众化。

二、当前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广袤的农村区域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当中,并不是一直伴随着艰难的开展局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自我们党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以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农村地区扎根传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打土豪,分田地”、自力更生建设根据地等轰轰烈烈的马克思主义运动。[3]但是,自步入市场经济年代,由于时代发展的巨变,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展缓慢,面临着一些困境。

1.农村传播主体单一及其能力素养偏低。列宁主义曾强调指出,任何思想理论的传播教育都不可能自发而成的,而是要经过传播主体将其宣传推广、灌输出去的。然而,物极必反。由于我们党向来都以灌输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这也产生了传播主体单一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各项条件的欠缺和限制,更凸显了此种弊端。首先,就基层“两委”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言,大都未受过正规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理论水平粗浅。其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基层农村大都只致力于经济发展,根本不重视理论宣传工作。最后,由于基层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党员干部相较于德高望重的宗族老者,并没有掌握在村民中绝对信服的公信力。由此三项原因,进一步导致了大众化传播主体单一且能力素养偏低的现象。

2.受众主体文化水平低下以及态度冷漠。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农村、农民、农民成为了这个高速发展社会里的弱势、落后群体。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农村区域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观念相对落后。而这恰恰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添加了相应的阻力。再加上广大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着朴素的实用价值主义,对“真正管用”的理解是基于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长远的思想理论指导意义。首先,他们觉得晦涩难懂,逐渐也就排斥相应的理论宣传活动;其次,他们认为这些只是村组织应付上级任务的官僚作为而已;再次,他们认为时间成本太高,占据了大量的生产生活时间;最后,农民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并未能带给他们切实的利益受惠。因此,在现实利益未能得到增加且千年以来的小农实用主义影响的驱动下,多数农民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已经失去了学习原本就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村落相对分散。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大都设施落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是自然、历史与现实等因素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纷繁复杂的作用引起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一直贯穿其中,这也使得人们不得不在一些看来根本不适宜生存的土地上安家落户而成为偏远的广大农村山区。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与部分地区走向繁荣相比较,广大偏远山村却好像被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遗落。这样的不良局面是有许多原因所导致的,主要体现为:首先,农村地区人们的聚集地散落成点就很容易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政府强力组织下的传播效果;其次,与政府传播中心点的远距离、不便的交通和信息流通不畅,阻碍了很多有意愿参加理论学习的村民;再者,村落分布位置的地理分散性使得当地基础设施落后、薄弱,进而掣肘了网络、有线电视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因而,党的最新相关思想理论成果以及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无法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这只是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这些地区举步维艰。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国家在对农村建设进行全盘统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选拨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该政策自2008年起已经实施8年。作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角色定位已经明晰,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力量、新型城镇化的有力驱动、引领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带领者。而这些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对于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同样的效应。可以说,这不仅是建立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自身带有的优势,更是源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区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区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八年来,无数大学生村官无悔地奔赴广大的农村地区,奉献青春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富有青春活力的动力,并且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农村的各方面建设齐头并进,为新农村基层建设注人了新鲜的血液。究其缘由,根本的在于大学生村官自身多带有的优势。

1.具备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学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所进行大众化普及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与合理的宣传教育体系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境内的每一所高校,从新生进入校园起就开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课程。这些相关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不仅相对完整且宣传教育时间覆盖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对于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来说,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与时事等课程的学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除了这些课程外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课程的研究。所以,从大学生群体脱颖出来的优秀毕业生所扮演的大学生村官,相比较于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必定具备了更加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知识,这对于欠缺具有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农村区域来说是一项天然的弥补优势。

2.能创新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大学生群体在目前中国社会里被寄希望能成为一群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量。这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所自带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青年本质使然,还是现今中国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氛围造就的。有了这样的创新意识与氛围,大学生必然能够充分利用这种自身优势去创新转化运用身边的事物,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因此,带有大学生天然的创新意识和力量的大学生村官,在面对农村区域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缺乏为农民所能广泛接受的创新途径与方式,他们必定能够创新的转化运用身边所能接触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这对于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来说是一项因青年创新力量而被弥补的优势。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不但是因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还因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人文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在农村人文发展的作用中,本质上也包含了大学生村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1.具有带动作用。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大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可以运用正确、完整且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最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农民所能广泛的接受的知识内容程度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以自身的理论知识优势协助县乡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村一级的宣传普及战略和实施规划,具有充分的带动作用。调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村官以身作则,开展了一些大众化的宣传活动,比如:放映露天电影、举办当地特色的文艺活动等,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建设。

2.具有促进作用。搞好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必须具备应有的保障机制。原有的农村区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早已经落后,而这些保障机制的更新与完善,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做基础。大学生村官大多是优秀学生干部,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保障机制,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且能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他们可以充分挖掘原来学生工作宣传的创新性、多元性、有趣性来更新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里的落后、无趣、单一的内容。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青年的创新意识与快速学习能力,将最新的互联网科技——“互联网+”,比如:微信、QQ等,融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普及到青年农民之中。

大学生村官是国家赋予大学生在农村建设中有希望、有力量、有创新的角色,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与作用,就必将让农村区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突破性发展,也必将有力驱动新农村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1]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4):152.

[2] 张振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C].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262.

2095-4654(2016)07-0032-03

2016-05-02

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基金项目

G41

A

猜你喜欢
村官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唱村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