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究
——基于网络社会思潮视角

2016-03-07 16:26王家斌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家斌,李 茜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究
——基于网络社会思潮视角

王家斌,李 茜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日渐成为多元文化和各种网络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西方话语霸权披着网络社会思潮的“外衣”侵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正显示出巨大的舆论能量,成为一种介入社会现实的强大力量,给高校理论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正确引领大学生群体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网络社会思潮,趋利避害,努力成为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推动者。

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识形态

“互联网+”时代是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多元文化不断碰撞、社会思潮相互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变化、复杂化的趋势。那些良莠不齐的网络社会思潮竞相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社会难点、解答社会疑点,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御风而行,方兴未艾。大学校园无疑是各种网络社会思潮成长、传播和发展的沃土。现阶段,我国高校比较活跃的网络社会思潮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它们以博客、论坛、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为中介进行“碎片化”传播。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浅,个性鲜明又紧跟时代,敢于接受新事物,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网络社会思潮的误导,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已经迫在眉睫。

一、网络社会思潮视野下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交锋从未间断。与之相伴随,社会思潮研究日渐兴起,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途径纷至沓来,涌入高校并不断传播;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和社会转型期重叠交织的时期,利益冲突多发,社会问题频出,国内社会思潮不断酝酿和涌动。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充斥在互联网空间的角角落落。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互联网上相互碰撞、交锋,对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元化的网络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它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横亘在我们面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找到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网络社会思潮的途径,不断提高其辨别理论是非的能力,做到趋利避害,要做错误网络社会思潮的发现者和抵制者,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1. 网络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第一,开拓大学生视野。高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与交锋的前沿阵地。[2]高校大学生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对象,这个群体面对相对开放、多元价值观念的环境,思想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网络社会思潮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广泛的,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变化发展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从这个角度讲网络社会思潮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另辟蹊径从一个崭新的视野和角度去看世界、看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新社会思潮的出现往往会跟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大变动、大变革,这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能更好地活跃高校思想氛围、开辟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途径。

第二,培育大学生现代意识和先进理念。网络社会思潮的理论观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多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映,有错误的反映但是也不乏正确的反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应该搞“一刀切”,要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汲取网络社会思潮中合理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而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先进理念。比如,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网络文化保守主义倡导国学热,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宣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提倡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新左派指出了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弊病,维护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底层群众,提出了反对腐败和要求公平等重要主题和口号,这将推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的建设。

(2)消极影响。第一,危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内容多彩,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心智不够成熟,在良莠不齐、林林总总的网络社会思潮面前容易迷失自我,误入迷途。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经常披上神秘的“外衣”,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理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引起他们的关注,侵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干扰大学生在个人和集体、索取和奉献、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等问题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受到不良影响。

第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危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很多非马克思主义的网络社会思潮,一种社会思潮经过分析、批判之后会进入“空窗期”消停一下,这时候总会有另一种社会思潮接踵而至,再碰撞、再批判。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易于接受新观点、新思维,乐于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恰恰网络社会思潮多以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为切入点,如果人们无法从正常渠道及时、客观地获得相关信息,就很容易接受网络社会思潮的观点,极易变得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网络社会思潮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恶意渲染,不理性把握必将给中国社会带来躁动,轻则将网络舆论焦点引向反动方向,重则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影响。

2.网络社会思潮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网络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挑战。第一,网络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影响。网络社会思潮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闻所未闻的奇异见闻,在一定程度上眼界大开。但是“网络迷信、网络诈骗”等错误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在互联网上盛行,这股错误的社会思潮之风还刮进了“象牙塔”,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尤其是那些心智不成熟、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大学生群体。不良的网络社会思潮大量充斥在网络空间,流行在大学校园,反马克思主义的呼声此消彼长,师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日渐缺失。这些都是网络社会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果不重视这些现实问题,及时回应和解答,既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又会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每况愈下,大大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难度。

第二,网络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主要是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氛围也相对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就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授课的预期效果和预期目标。而进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双向互动,甚至是多向交流,使学生获得的信息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升,还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和领会。但是,各种错误的网络社会思潮也以最快的速度输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大学校园。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回应,给予创新性、说服性的解答,这些错误的网络社会思潮就会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占据大学生的头脑。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必须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地对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解释,教授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枯燥无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这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2)网络社会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第一,网络社会思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空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网络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定是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存在的一种客观反映。超大信息量、可快速传播共享是网络社会思潮的显著特点,把那些反映社会热点的网络社会思潮纳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中去。一方面,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另一方面,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网络社会思潮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从而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引领网络社会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网络社会思潮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方式和新载体。网络社会思潮不仅可以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环境,还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工具和载体。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支撑体系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教材、板书和文字以音频、视频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使高校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潜移默化地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理性分析网络社会思潮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汲取社会思潮的合理内核,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网络社会思潮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网络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尤其是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学生知道的社会思潮有哪些,认可的社会思潮有哪些,关注的社会思潮又有哪些,不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网络社会思潮,弘扬主旋律,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得以确立,为此极有必要对网络社会思潮进行分类研究和理性分析。

1.显性社会思潮

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可以归结为显性社会思潮。它们虽然缺少理论界和学术界的支持和宣扬,但是晒游玩、吃大餐、享受娱乐、炫富等照片和视频充斥于微信、微博等网络空间,悄无声息地传递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类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类显性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一般都会呈现出消极的、不良的价值取向和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拜金主义是把金钱奉为圣物来崇拜的一种社会思潮,享乐主义是指把追求一切能够引起自己各种感官快乐的刺激看作自己的人生目的的思想观念。有很多大学生在极力追求最大限度的感官享受中浑浑噩噩地虚度了自己宝贵的大学生活。由于感官刺激只能由本人来体验,所以,享乐主义又往往同以自我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并行。高校大学生不能把享乐主义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享乐主义更应该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显性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里泛滥,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最终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很多大学生在显性网络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价值取向开始功利化,价值观渐趋利己化。部分大学生生活奢靡、欲壑难填,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处处为一己私利着想,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些大学生甚至放任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满足自己,逛夜店、吸大麻、玩一夜情不择手段,有的还因此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不良显性社会思潮导致部分大学生“三观尽毁”,甚至使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隐性社会思潮

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可以归结为隐性社会思潮。这类社会思潮明显不同于显性社会思潮,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甚至教师对此比较陌生,而且这类社会思潮在学术界和理论界都有很多支持者、宣扬者甚至鼓吹者。这类社会思潮经常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和校园表现更为活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比较大。此外,这类隐性社会思潮具有很强的互通性,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相近,它们的哲学基础都是唯心主义,都认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下面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对隐性社会思潮进行理性认识和把握。

社会思潮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3]从概念上要讲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其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不承认历史的继承性与连续性,歪曲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历史假设为前提,进行主观臆断;在意识形态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之,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更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而且借助新的网络媒体中介传播社会思潮更加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和网络习惯,呈现出了新的传播特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有以下几点特征:

(1)隐性化。在现实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其大多是以一种学术成果的形式出现,并且学术界的相关文章不仅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上刊载,还集中出现在微信、微博、QQ空间、朋友圈、各大论坛。网络思潮传播范围极广还具有很强的私密性,经常设置论坛贴吧、QQ群、特定微信交流群等“圈子障碍”,只有加入其中才能进行相关的阅读、跟帖、评论和转载相关内容。历史虚无主义表面上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迎合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理和娱乐性文化消费方式,掩盖其真正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特色,使高校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

(2)弱辨析性。由于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传播,不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注意,隐秘性较强。此外,高校大学生对所选话题的看法,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他们往往具有同质性心理结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很少掀起显性的舆论风波,更谈不上引起大范围的争论和激辩。很多高校大学生甚至高校教师处于一种无意识地阅读和传播的状态,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缺少理性批判和辨析。这种传播状态的危害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还是通过否定人民群众历史和党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使当代大学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试图以野史、乱史使中国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的对策

1.以改革教学方式,明确教育主体和主体教育

(1)从教学方式变革入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改变“填鸭式政治理论说教”,进行“人生指导”“灵魂教育”教学。网络思潮与日常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质和需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愈发感觉当今学生变得更“聪明了”,教师的观点往往得不到赞同甚至遭到学生的质疑和反驳,教学缺乏威信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灵魂与生命力在于说服力和信赖度,如何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有效地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们的网络言行就显得极其重要。网络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里不断涌动,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将大学生带入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正确轨道,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

(2)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和主体教育。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传播活动通过打破信息传递通道中的既有秩序,重塑了话语权分布格局、冲击着周围人们的固有观念,使传统教育模式中主、客体泾渭分明的格局被突破,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教授治学”向“师生共治”转变,学生在大学教育和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不断被激发;从教育对象角度看,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向后喻文化时代过渡,“文化反哺”的现象更加突出;*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中,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在“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传统的“三全育人”向“四全育人”转变,“全环境育人”关注的教育场域的基本理念为大学、为人提供了新的启示。[4]网络信息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科学引领各种网络社会思潮,打破传统思想宣传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划分,加快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教育主体和网络空间等教育场域的全环境育人合力,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对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引领,使中国梦话语权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得以确立。

2.正确处理好两对关系,科学引领网络社会思潮

(1)网络社会思潮内与外的关系。“内”,指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社会思潮内心的认同感;“外”,即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社会思潮的外化行为表现。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内与外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要使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思潮的利弊了如指掌、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还要使大学生群体对其进行理性辨别和批评,择其善者而从之,做到外化于行。

第一,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增强对网络社会思潮引导的实效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思想性和针对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是党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在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围绕相关主题,将理论和现实有效对接,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生提出的疑问和不解,开展辅导、答疑解惑,不断使得高校师生增强对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的理性把握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三个自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理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研习网络社会思潮,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思维、辩证分析的能力,使其对与社会思潮有关的网络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能够作出理性分析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把内心的认同感真正外化于行。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引导下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思潮有了一定的理性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思潮,当代大学生极有必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积极回应现实、关注社会公众的民生需求,解决群众的各种疑惑,化解社会的各种矛盾。高校教师要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堂和社会生活中去,让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唯有如此,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摒弃不良的社会思潮,敢于全面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虚假性和欺骗性,选择有助于服务大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网络社会思潮,注重对它们的分析研判、疏通引导和化解整合,正确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扬清激浊。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紧紧围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的主题,将理论与现实加以对照结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思潮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把握,不断创新和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与多的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多”即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多种网络社会思潮并存。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正确处理好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科学引领各种网络社会思潮,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日益追求先进文化的现实诉求。

第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导向,不断弘扬主旋律。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错综复杂,良莠不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全面把握和科学分析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的利与弊,及时针砭时弊,抨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引导,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使高校大学生在多元网络社会思潮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科学理性对待各种网络社会思潮,满足大学生多元化文化需求。在社会急剧转型、各种思潮不断碰撞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信用缺失的问题,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5]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前提下进行的,也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促进多样性发展,兼收并蓄,百花齐放。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能为多元社会思潮提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蓬勃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注入了生机活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遏制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侵蚀,也要鼓励和支撑与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方向一致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多元碰撞,网络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对广大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鸵鸟心态,真理越辩越明,它总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更加彰显自身的伟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学生实际,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思潮的理想认识,师生一道,勇敢地担负起思潮评析和理论引领的责任,有效抵制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不断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林泰.把握社会思潮的构成要素[N].人民日报,2016-02-17(7).

[2]向宇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4):21.

[3]杨建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3.

[4]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网络信息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和主体建设[J].北大青年研究,2015(3):27.

[5]王家斌.沂蒙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6(1):57.

Exploration on the Issue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Trend of Network Society

WANG Jiabin,LI Qia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In the ag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s the main battleground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universiti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forefronts where a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internet social ideas blend and confront. In the disguise of internet society ideology, the western discourse hegemony erodes the value judgment of college student groups, impairing their abilities of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University student groups are showing great power in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publicly. They have become a powerful force in intervening real social life, bring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ore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eachers of Marxist theory ought to guide student groups in resisting evil temptations from all kinds of internet society ideas, going for good and avoiding the bad, striving to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promoters of the Chinese Dream.

network information age; network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deology

2016-08-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16RW006)

王家斌(1988-),男,山东临沂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G411

A

1008-469X(2016)05-0072-06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