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旭 朱海雪
高校卓越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策略探索——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张晓旭朱海雪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卓越教师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前教育更是落实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关键。文章从卓越小学教师的特征、职前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策略的实施以及实施成效进行梳理总结,探索一条适合我院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育培养途径。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
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师教育在教育领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培养卓越教师也是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内容,是达成目标的工具,职前教育更是落实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关键。因此,培养卓越小学教师,要重视职前教育培养,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正是培养小学教师所开设的,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上逐渐摸索,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体系,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些参考。
卓越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超出一般,杰出的意思。卓越这一词语在英语中的翻译为Excellent、Outstanding,表示极好的,超越一般。因此,卓越教师就是那些非常优秀、杰出的教师。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美国NBPTS认为卓越教师:一是要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二是熟悉教学内容并传授给学生;三是能够管理和监控学生学习;四是要不断反思,吸取经验;五是要与学生共同学习[1]。德国关于卓越教师也有一些标准: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观开朗、充满自信、讲求民主、身体健康、热爱教学、师德高尚[2]。国内学者认为卓越教师应具备以下特质:高尚的道德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人师表的人格风范、健全的民主法制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虚心品质等[3]。
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教育,小学卓越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学技能之外,由于小学入学人数越来越少,小班化教学的实施,这就要求卓越小学教师还要具有担任多学科教学的特点,因此,卓越小学教师除了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特点之外,还需要具有多元化文化知识,掌握多学科教学方法,胜任小学多学科的教学任务[4]。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小学教师时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充分发挥小学教师的优越性,培养出具有个性化教学、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协作能力、与学生互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卓越小学教师的内涵主要指:热爱小学教育,具有个性化教学,教学创新能力与科研协作能力并存,实施因材施教,与学生教学相长,有多学科教学技能的高素质教师。
(一)学校方面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小学教育专业,这一专业主要是为小学培养教师,随着各大高校的改革与转型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重视度越来越薄弱,很多学校迈向综合性大学的改革方向,对教师教育专业越来越忽视,这也是阻碍培养教师的很重要的因素,学校在培养卓越教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主要是职前教育培养,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多数小学教育课程要求综合多学科发展的,在内容体系上,需要进行融会贯通,综合发展,而不是像现在很多高校,只设置单一的教育课程,或者是让学生进行单选,择一学科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只对自己所选学科知识掌握并运用,而其他学科难以胜任,然而卓越小学教师需要多学科综合发展,到小学中可以胜任多门课的教授。第二,课程设置缺乏技能的培养。现在很多高校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与其他专业一样,遵循着纸笔测验,记忆测试,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欠缺,而卓越小学教师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及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教学方法错位。学校职前教育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式,而小学课程多数以探究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方法,因此,职前教育方法与小学课程方法出现严重错位,也是导致学生无法将职前教育培养方法应用到小学课程中。[5]
(二)社会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育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发展,这也就造成了职前教育模块化,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有一定的误解,比如,社会认为小学教育语文方向的学生,只需要学习跟人文方面的知识,而小学教育数学方向的学生,只需要关注数理化的知识,不需要过多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从事的小学教师也只需要按照教师资格证上申报的科目。这些误解阻碍了小学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小学卓越教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能够一人胜任多个学科,知识结构系统综合,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上都能做到游刃有余。除了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误解之外,还有人事招聘部门的固有思想,很多学校的人事招聘部门在招小学教师时,往往倾向于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倾向于招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倾向于招聘数学专业的学生[6],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学生只学习与自己方向相关的学科知识,毕业实习也基本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造成了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这也是阻碍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一个因素。
(三)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他们成为卓越小学教师的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大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填报小学教育专业,对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认知度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或者父母希望自己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而选择小学教育专业,这部分同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自身方面影响其成为卓越小学教师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兴趣不浓。也有研究者曾经做过此类调查,调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小学教育这个专业的热爱,仅仅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是热爱,其余的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报考的该专业,在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时没有太大兴趣,有的是因为小学教师轻松,选择当老师也算是个铁饭碗,并非喜欢当老师,仅仅是把这个当成生存工具。第二,专业认同偏低。大多数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倾向于好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教师都面向研究生招聘,小学教师尤其是相对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还维持着原来的招聘条件,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讲,就业形势没有那么严峻,很多人会本着先从教,后转行的想法,真正一辈子从教的很少[6]。这也是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情况,我院边实践边探索,在培养策略上逐渐改革深化,也得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上,与一般教师教育专业不同,一般教师教育专业往往强调理论知识大于实践技能,大学生接受知识时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很少参与课堂,而卓越教师与一般教师不同,要想使其卓越,教育方式上,课程设置上都要发生变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强化技能板块,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如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课程内容上要体现出阶段化,比如在大一阶段,理论课占据多数,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到了大二、大三阶段,内容多实践,设置一些可以让学生亲自上台讲课的课程,如微格教学,让学生有锻炼自己的机会,与各小学充分合作,让学生能够到小学中进行见习,开设锻炼教学基本功的课程,如“三字一画”。职前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真正就业时能够熟练走向讲台,角色迅速转换,因此,职前卓越教师教育上还要设置一些为学生解决就业困惑及不适应的课程,可以在大四阶段进行,这样学生在走入新的岗位会游刃有余。此外,非正式课程也要加以重视,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团日互动等非正式课程,应该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校科学规划,使职前教师尽早接触小学校园和小学生。
(二)重视实践技能培养
教师职业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过硬的实践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是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与其他阶段教师不同,小学教师上课多数采用板书,但随着科技进步,很多小学辅助多媒体技术教学,因此,学生除了有较好的书写技能之外,还需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高校针对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技能培训上区别去其他专业,主要体现在“三字一画”实践技能培训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上,通过开设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在职前,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实习之前开设微格教学,通过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水平,观摩优秀教师示范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踏入真正的教师岗位之前先进行课堂教学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为踏入教师职业,成为一名卓越小学教师做准备。
(三)“双导师制”的实施
随着教师专业化思想的提出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社会的需求和教师教育专业的自主发展,通盘考虑小学教师职前养成与职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极大地增强了师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发展后劲。具体做法:实施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即一个学生有两个导师共同指导,一个负责校内日常指导,另一个为校外导师,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我院从2014年对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行“双导师制”试点,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校内指导教师的同时,配备一名小学教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小学教师均由我院合作实习基地中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每周定期到定点小学进行实习,从观摩导师课堂开始,到组织活动,最后上台讲课,每周活动完之后,写教学反思,在校内指导小组内讨论发言,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加以解决。在实习小学,校外导师手把手进行经验传授,让学生提早了解小学教师这一职业。
总之,“双导师制”在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2名同学获得省级师范生技能教学竞赛二等奖;多位同学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多位同学获得暑期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等等。总体来看,“双导师制”是实施对培养卓越小学教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是试点,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外导师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学生在实习学校角色转换困难,放不开等等。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会边探索边改革,直到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院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的道路。
[1]陈德云.美国基于标准的优秀教师认证评价开发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67-94.
[2]张洁平.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特质研究[D].渤海大学,2015.
[3]祁占勇.卓越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合理性建构[J].当代教师教育,2014,(9):42-47.
[4]刘久成.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标准·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1,(6-7):180-181.
[5]刘径言.小学卓越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5,(12):18-21.
[6]张清水.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22-24.
(责任编校:周欣)
G628
A
1673-2219(2016)11-0076-03
2016-06-15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4zjjh043);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师教育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4jxtd041)。
张晓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专业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教育。朱海雪(1985-),山东昌乐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