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亮了”的意义分析

2016-03-07 14:08祖恺宁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反语借代本义

祖恺宁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网络流行语“亮了”的意义分析

祖恺宁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亮了”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多见于论坛、门户、微博和各类社交软件上。该句式广泛地运用于对事物或人物行为的评价中,在网络上其引申义的使用已超出其本义,可用来表达“出乎意料”“不同寻常”“吸引眼球”“幽默诙谐”“略显轻蔑”等意义。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用途和意义,并探索其能够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认知;暗喻;反语;言语社团;网络流行语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当前各类流行语在网络上接二连三地涌现。网络流行语具有数量庞大、时尚新颖、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流行语的使用和意义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网民对世界认知的变化。许多词语一旦成为流行语,所表达的新含义就超出了其原本的字面意义,例如流行语“奇葩”,其本义指珍奇的花朵,为褒义,近年来成为流行语后,则附带了许多贬义的成分,如可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怪诞或违背常理等。[1]可见,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可以产生与其本义大相径庭的效果,在不同的时期其意义也不同,从中也可知意义可随情景而变化。

一 “亮了”的构造分析

“亮了”由两字构成,分别是“亮”和“了”,类似的流行句式还有很多,如“醉了”“灭了”“来了”“好了”“红了”等。但“亮了”到底是词?还是句?这正是首先需要分析的。

由于汉语的最基本单位是字,而印欧语如英语的最基本单位是词和句,而汉语的“字”和“句”不等同于英语的"word"和"sentence"。《文心雕龙注释》解释为“句有两义:一就语气言,语意未完语意可停的是句;一就语意言,语意完足的是句”,即句子可根据语气或意义来停顿。[2]

在汉语中,主语并非是必需,如丁声树(1961)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就提出:“无论是一个字还是几个字,无论是什么结构,只要独立说起来成话,就是句子。”[3]

因此,尽管在使用中常常不带主语,但仅仅两个字“亮了”就足以表达语气或意义,并且能够独立使用,正是这个原因,“亮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

汉语的词类划分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印欧语的词类划分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根据陆俭明的《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大致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15类,[4]“亮”字既可以是一个动词,如“灯亮着”的“亮”就是一个动词,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如“亮月”。而“了”是个动态助词,可附加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综上,“亮了”是一个句子,可以充当动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并且根据语境,其主语(施事或主事)多省略,如:

(1)(蜡烛)亮了! (主事可省略)

(2)——“蜡烛呢?”

——“(某人)已经点亮(蜡烛)了” (施事可省略)

二 “亮了”的本义以及当前常见的用法

1.“亮”的本义。

根据《辞海》,“亮”字的意义有如下几种。①

(1)明;明亮。嵇康《杂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2)显露。如:把钢刀一亮。

(3)声音响。如:宏亮;清亮。

(4)谅直。《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5)明鉴。如:亮察;亮照。《宋书·王僧达传》:“即蒙亮许,当赐矜擢。”

(6)辅助。《书·舜典》:“惟时亮天功。”《史记·五帝本纪》作“惟时相天事”。

从上述意义来看,“亮”可作形容词,如“明亮”和“宏亮”,也可作动词,如“显露”“明鉴”“辅助”,而无论是动词还是形容词,一般也是指事物,如亮月、钢刀、声音、君子的品格等。

2.“亮了”的流行语用法。

与本义不同的是,在网络流行语当中,“亮了”不仅可以指事物,还可以指人,例如随机选取网络上检索出的新闻标题,包含“亮了”的有下列用法。

(1)库克现身迪拜首家苹果商店 拍照的小哥亮了(央广网 2016-05-23 12:21:00)

(2)这些明星的粉丝名字,亮了!(搜狐网2016-05-23 16:38:44)

(3)大学生毕业晚会门票亮了!(新浪新闻2016-5-20 04:02)

(4)父母都爱用什么网名?网友评论亮了(观察者网2015-05-13 20:50:47)

(5)结局亮了!遭老鹰抢食勇反抗 丹顶鹤用白鹤亮翅击退对方 (福州晚报 2015-12-25 10:31)

(6)壮观 高校千人跳广场舞,6号童鞋你亮了!(新浪新闻 2015-11-06 13:28)

(7)盘点那些奇思妙想的支付方式 看到最后亮了! (搜狐网 2016-05-24 16:08:35)

(8)宁大科技学院新生迎新,红格子小哥你亮了!(浙江在线教育 2012-09-14 17:07)

从上述的新闻标题可知,“亮了”充当流行语所表达的意义偏离了其本义,本义的用途在流行语中并不是首要的用途。在上述的例子中,“亮了”的意思并不等同于“明亮”“显露”“响亮”,反而更多地带有惊奇的意味。“亮了”不仅可以用来指“结局”“门票”“名字”“评论”等,还可以用来指“小哥”“童鞋”(同学)。此外,“亮了”在本义中的常用意义“明亮”多用来指本身具有“明亮”属性的事物,如明月,而在流行语中,则可以用来指本身不具有该属性的事物,如“名字”。

三 “亮了”的流行语用法之探析

根据对本义与流行语意义的对比分析,可总结出目前“亮了”的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借代用法。

借代即使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借代与被借代的事物之间没有类似点,但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而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就构成了借代。借代也是词义引申的一种方式,而其中“以全体借代部分引申词义”则是其中一种方式,[5]例如:

(1)评论亮了

(2)小哥亮了

(3)这条微博亮了

上面所说的“亮了”,实际上是用“评论”“小哥”“微博”来说明“评论的内容”“小哥的行为”“微博的内容”亮了,因此属于用全体代替部分的用法。例如人们看到“小哥亮了”自然会知道小哥本身不会发亮,而是小哥的某种经历或行为让人“眼前一亮”,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可见,借代是“亮了”比较常见的一种用法。

2.暗喻用法。

暗喻又叫隐喻,是以一事物做喻体,以喻显性的或隐性的另一事物(本体)的修辞方式,其实质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6]试分析以下句子。

(1)整个贴子都死气沉沉的,直到他的回复亮了

(2)整个楼盘里,只有那幢房子亮了

上面两个例子中,“回复”与“房子”本身与“亮了”没有必然联系,但若将“房子”和“回复”比作一盏灯,将“楼盘”与“贴子”比作黑色的背景,则能使人产生“发亮”的联想。与明喻不同的是:在暗喻中本体与喻体不同时出现,也不使用“好像”“好似”等喻词,因此上述用法属于暗喻。

(1)句可让人建立的联想为:整个贴子相当于一个环境,死气沉沉则指一片黑暗,而突然一个回复“亮了”,好比在一片黑暗中突然点亮的一盏灯,即突然呈现出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物体。而(2)句的“亮了”指的可以是某个房子与整个楼盘呈现出了反差,如风格不协调、造型不同寻常等,好比黑暗中亮起的一盏灯,因此同样可以使人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从而实现暗喻。可见,“亮了”同样适用于暗喻的场合。

3.反语用法。

反语指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intended meaning)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若听话人在特定语境下推导出的意义与听话人预想的意义有悖,则发生了反语交际。若听话人成功地识别出了反语,则会发现其具有讽刺、挖苦、戏谑、诙谐、嘲弄、幽默的意义。[7]“亮”字的本义多为褒义或中性,如“明亮”“光明”等意义,而在流行语中根据语境也可表达贬义,如:

(1)所有人都按时到了,就他一个人还没来,真是亮了

(2)学生们最爱看的书籍排名,连环画亮了,竟排到了第一

(3)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0次,最右边的亮了,大家都好好的,而他竟然与博主吵了起来

可见,上述三个例句中的“亮了”与前面的几种用法有所不同,这里的“亮了”表达的并不是认可的态度,而是略有反感和不认可的态度,例如(1)句就表现出对“他一个人还没来”这一情况的不认可,因为前提是大家都按时来了,而他不守时,打破了节奏,(2)句表现出对“连环画排到第一”的诧异之情,(3)句体现出“他与博主吵了起来”这件事,破坏了“大家都好好的”的和谐,因此说话人对“吵了起来”给出的是略带讥讽和挖苦的评论“亮了”。尽管句中的“亮了”也有表达“出乎意料”和“与众不同”的反差,但是这里的反差更多地表达了说话人对某种事物或某人行为的有着不赞同的态度,与说话人所期待的不一致,形成一种转折。

4.形容词谓语用法。

尽管“亮了”多是一个动词谓语结构,然而也可以充当形容词谓语,且前面还可以用程度副词“很”“大”“太”来修饰,但这种用法相对少见,如:

(1)他的回复已经很亮了

(2)连环画的排名太亮了

(3)这条微博简直大亮(了)

上述例句中的“亮了”,由于前面有程度副词,因此与其说是动词,不如说更接近于一个形容词。同时,这里的“亮了”也体现了上述的提喻、隐喻和反语用法的特点,因此不一一赘述。

然而,上述无论是哪一种用法,都可见“亮了”是用于表达“令人吃惊”“出乎意料”“诙谐幽默”“讽刺”“不同寻常”等意义,这是由于在特定的语境中,其引申义逐渐背离了其本义。

四 “亮了”能够成为流行语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则。

“亮了”仅由两字构成,且“亮了”本身是固有的表达,如“灯亮了”“天亮了”,因此是“旧字新用”。人们用简短且现成的句子来完成新的交际,赋予其新的涵义,说明了在交际中人们追求的是经济的原则,从而避免了冗长复杂的表达方式,因为人类使用语言交际时,总是力求以最省力的方式去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8]

2.追求和谐。

“亮了”的本义多为褒义,然而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带有贬义,人们用褒义词作贬义词使用,而不是直接使用贬义词,则是因为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力求和谐,避免直接冲突,从而使谈话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3.认知变化。

“亮了”在网络使用中逐渐脱离其原型范畴,获得新的意义,则是由于语言是随着使用而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的。首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是人的认知与概念化的反映,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产物,由于世界是动态的,因此人的认知也会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也会反映在语言的变化上。[9]其次,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网络流行语的新用法则是引申义围绕着原型范畴,不断向外扩展,并逐渐偏离了其本义的过程,这也是人类认知范畴不断扩大的结果。[10]此外,新意义的产生也与语言的创造性密切相关,人们可以使用固有的表达来取得未曾取得过的效果。

4.文化背景。

“亮了”能够迅速流行,并且为网民所理解后广泛使用,则是因为大多数网民属同一言语社团,[11]共享相似的文化、知识、兴趣、背景等。例如“亮了”多在中文网络中流行,使用微博的网民多为中青年人等。同时,语言单位具有规约性的特征,即一个言语社团的人群能够运用大脑里贮存的、现成的语言知识来共享一种语言表达形式,[12]从而在一定的情景下达到“约定俗成”的效果。所以,人们能够在交际中获得共鸣,推动其变得更加流行。

注释

①《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版, 第353页。

[1]于琴. 可褒可贬话“奇葩”[J].语文建设,2013(10):67-68.

[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33.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1:19.

[4]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406.

[5]罗正坚.词义引申和修辞借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4(4):47-52.

[6]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365.

[7]杨春红.反语的语用理解[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8.

[8]柴磊.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6(4):37.

[9]William C. Ritchie, Tej K. Bhatia. The New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ingley:Emerald,2009:159.

[10]邬丽娜, 戴亚楠.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网络新词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357.

[11]盛跃东,张昀.论中国网络皮钦语的区别性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46.

[12]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5-106.

Class No.:H034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es of Network Catchword "Liangle" in Chinese

Zu Kai’n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As a frequently used network catchword, "Liangle" is currently used widely among netizens from forum, portal, Micro-blog and various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 This expression is widely used to comment personal behavi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 has been changed greatly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unexpectedness, unusualness, attractiveness, humorousness and disdainful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anguistics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usages and meaning of this expression and the causes of its prevalence.

cognition; metaphor; irony; speech community; network catchword

祖恺宁,硕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1672-6758(2016)12-0145-3

H034

A

猜你喜欢
反语借代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初识借代手法
反语认知加工之主观语境
说借代
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及语用功能研究
借代句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英语反语中的语用文体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