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海,王 锋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浅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式发展历程
彭正海,王 锋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古希腊时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人们坚信宇宙的统一性主要以观察到的现象来解释自然,形成主观的唯心主义宇宙论范式;随着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社会,所有的哲学研究都以解读上帝为中心,人们相信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上帝的安排;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理论的积累,机械论哲学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速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严重侵略;近代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深入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需求催生了有机论范式的兴起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构建新的哲学范式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哲学范式;人与自然;环境;生态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提升,哲学家们把人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建立了以人为中心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哲学。牛顿力学的出现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也确定了机械论范式的哲学思维的统治地位,在解放人类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将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了全新的视角,自然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由此引发了后现代哲学颠覆传统机械论范式的有机论范式转变。新的哲学范式带来了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转变,指引人类建立新的自然价值观,把伦理关怀从人类内部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符合当前生态文明社会的全新生态世界观。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哲学史上各种思想出现的“幼年期”,很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的哲学家不满足于接受原始的神话故事和宗教思想,开始根据自己的感官认识来重新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并发展出很多对后世哲学家有重要启示的哲学思想。最早的哲学家们探讨的是“什么是世界的本原”问题,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水、气、火、土”元素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抽象原则,再到后来智者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研究转向了关于人的伦理学、政治学,关于思考方式的辩证法、逻辑学。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哲学家的思想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立足于自己积累的经验知识用所见的现象本身来解释自然界的存在;然后是坚持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用“一”来统摄“多”从总体的各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解答;还有就是虽然承认人类通过劳动体现主体性,但是认为人类依然是依赖自然为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存在根本对立。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智者派和古希腊三贤从各个方面推理论证了事物的统一性,并且都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哲学具有强烈的宇宙论范式。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深受新柏拉图主义、斯多葛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影响,主要分为托马斯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两派。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出发的,通过知识活动我们可以达到上帝的知识,从上帝创造的有限世界到达上帝;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则认为从感性经验出发符合科学的原则却破坏了对终极准则、真理本身的认识;他们一个从上帝出发去理解万物的存在和内在联系,一个从自然界的复杂多样性出发去理解接触上帝,但是他们都以“信仰寻求理解”为原则,坚持上帝具有超越性,人们的实践只不过是不断地理解上帝、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而已。中世纪哲学主要受神学统摄支配,基督教宣扬的是上帝是万能的永恒存在的,物质世界和宇宙都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灵魂也是永恒存在的,神具有先知和无限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永远的信奉膜拜真神。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根据圣经解释上帝创造的自然界,哲学仅专注于如何救赎人们的原罪和灵魂,中世纪的人根本不具备主体性,上帝创造的自然的万物也一样没有地位,上帝、自然、人三者之间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无论是宇宙论范式还是神学范式,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古希腊时期的人类还处于一个蒙昧初开的阶段,尽管涌现出了很多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很多至今仍然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定理,发展出了科学的方法并进行了论证,但是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我们应该尊重历史,辩证地看待他们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肯定这个时期对世界哲学发展的贡献。中世纪神学时期大多数的哲学家科学家都无法摆脱神学思想的影响,在现在看来他们都是戴着镣铐进行科学探索的上帝的拥护者,他们其中也有很多的思想家超越了神学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探索经验和思辨方式,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在当时的社会中,人类与自然是融为一体不存在对立的,人类都是敬畏自然尊重上帝的,没有环境问题没有生态危机,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而融洽的,探究他们的哲学范式对我们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艺术的兴起,人们逐渐改变了原罪论下对现实生活的绝望悲观态度,开始否定愚昧的神学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主张要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享受现实生活的幸福,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将人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彻底解放了出来。哥白尼的日心说带来人类世界观的革命,伽利略否定了绝对真理和掌握真理的绝对权威,牛顿和拉普拉斯的理论彻底代替了之前流行的灵魂论上帝论,带来了几何和力学奠定的机械论的世界观的盛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近代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机械论哲学开始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人类文明飞速发展。作为带来了人类社会巨大变革的机械论范式,在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上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代的工业文明可以说就是建立在机械论的基础上的。与此同时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人类获取知识方法的改变,感知世界的能力提升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工业文明建立在机械论基础之上也带来了哲学范式的发展与变革。
机械论范式已经脱离了宇宙论和神学浑然一体的直观性认识方法,在科学认识中利用分析的方法坚持纯客观性原则把复杂的自然还原成基础的原子的集合,把复杂的运动还原成牛顿力学定律下的机械运动,主张从实验中归纳经验构成科学理论。机械论范式十分重视对细节的描述,坚信在物质运动中物理法则起确定的作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力学观点和力学定律解释,“宇宙是一块巨大的钟表”“人也是机器”都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世界观。正是在这种细分现象的认知方式下,人类的各门科学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随着人类对各门学科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被我们细分出来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深入。
机械论范式在自然科学的流行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近代哲学可以说就是机械论哲学。机械论哲学完全承认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宣扬人类通过知识和理性的强大力量,不仅可以充分地认识自然并且还能完全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获取幸福生活。近代自然科学作为机械论范式下的精神产物,几乎得到了超越人类所有时代加起来都没有的突破性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背后暴露出的是人类对自然疯狂的扩张侵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尺度下爆发的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破坏等后果接踵而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严重破坏标志着曾经被我们追捧的机械论范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实在西方很早就有与机械论对立的理论萌芽,恩培多克勒就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把世界还原为水、土、气、火等基本物质材料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些元素的结合的确组成了生命的形式,但是他们组成的有机体并不是完全机械性的,机体生命代谢的过程是生理性的。机械论在认识自然的时候,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让人类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探讨自然这部结构精密的机器,他要求我们精确地探讨自然的每一个构造,探寻自然的客观性和本来面目,我们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觉得自己能够掌控的越多。但是人类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有自然属性的个体,人类无法割裂与自然的关系,也无法从自然秩序中超越出来成为主体。这样的哲学范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狭隘的以利益为价值判断基础,一切的他人和社会都成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自然也成为了人类获取利益的最大的工具,人类逐渐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内在关系,走向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
系统论创立者贝塔朗菲最早提出生命体是一个类似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持续不断的交换物质和能量来保持动态平衡;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必须要通过某种程序增加其非线型性才能在不稳定性中进化;协同学说将世界描述为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不可逆、不规则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复杂的稳定状态。这些理论否定了机械论主客体二元对立线性发展理论,提出了社会系统的无序性、自组织性、复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自然界,世界作为“人—社会—自然”复合的有机生态系统,解决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的生态危机更应该摆脱严重脱离现实的机械论寻求新的哲学范式。如果还按照传统科学分门别类肢解自然成为单独的部分那样去孤立探索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那势必走入死胡同。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有机”转向。
有机论范式提倡传统思维的转变,还原论向关系论转变,过程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更重要的是简单思维向非线性复杂思维的转变。世界的本质不是牛顿力学呈现的那样复杂表象下面都是简单本质,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无序的、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的确是有很多线性的现象,但是我们把一切问题都用线性的方式处理是极其局限的。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已经让复杂的生态平衡遭遇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总是认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也能够产出无穷无尽的物品,就算臭氧破坏环境污染我们也能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但是当前人类面临迫在眉睫的问题都是全球性、复杂性、非线性的,全球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局部的变化——不论是政治的、生态的、经济的变化,都可能会带来新的全球性危机,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能够做到的,为了让我们能够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世界,我们必须采用跨学科的、整体性的、生态的有机范式进行思考探索。
尽管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的科学范式,但是人类的感官能力依然是十分有限的,面对浩瀚无垠的世界只能依据感官获得的信息基于我们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加工得出不同的认识。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不受文化水平和价值观的影响得出完全绝对客观的真理,不同时期不同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能够得出千差万别的认知范式,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这些范式对于无限的世界来说可以是互为补充的。在重新建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范式的时候,不能因为之前的宇宙论范式、神学范式、机械论范式的局限性就彻底的抛弃,而是应该找到他们适用的界限,对于新的哲学范式也不能完全的理想化,必须对其适用界限进行界定,否则就重蹈覆辙。
生态文明社会的哲学应该是生态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应该包含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看法,解决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摒弃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论的观点,转向强调自然整体性发展而不是部分的生态世界观,把自然看成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复杂有机系统,人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而已。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发展与自然整体性发展的关系,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存在放在第一位,尊重自然系统其他构成元素的存在价值,变革当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为保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有序性,将人类的伦理关怀拓展到自然界,尊重自然的权利和内在价值。
[1]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6.
[2]彭新武.现代西方自然观的“有机论转向”[J].学术月刊,2008(7).
[3]李国.机械论范式的有机论转向:科学知识“绿化”的起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薛勇民.深生态学与哲学范式的转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包庆德.生态哲学十大范畴评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Class No.:B0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Evolu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Philosophical Paradigm
Peng Zhenghai, Wang 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China)
Due to the poor productivity, ancient Greeks believed the unity of the universe can be explained by observing the natural phenomenon ____the subjective cosmological paradigm. With the medieval Christian theology dominated the society, all philosophical studies turned to explain the God. They argued all natural phenomenon are God's arrangement. Mechanical philosophy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boom of human sciences , but also resulted in the serious aggression to the n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logy and ecology and the urgent demand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pawned the rise of human organic paradigm to inspire people to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 new philosophical paradigm was built to solve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hilosophical paradigm; man and nature; environment; ecology
彭正海,硕士,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教育哲学。 王锋,博士,副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方向:教育生态学和创业创新教育。
1672-6758(2016)12-0026-3
B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