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技术异化及避免途径

2016-03-07 13:24潘文华
关键词:异化现代农业人类

潘文华,费 凡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技术异化及避免途径

潘文华,费 凡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农业是人类的第一产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密不可分。现代农业技术的大面积使用在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不仅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还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和谐的稳定。所以,探析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处理的办法,有效降低技术原因在农业发展中的不良影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构建生态和谐。

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异化

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世纪科技革命中技术的进步发展,给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我国在农业发展上是比较传统的一个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现在情形而言,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发展模式到现代发展模式的重要转型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程度,也扩大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然而,农业发展中技术的使用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等,最终引起人类的生态环境不和谐,出现农业技术异化的情况。

一、现代农业技术异化

(一)异化与技术异化

异化是主体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来改造或者是创建客体,争取实现主客体统一,并完全占有客体,属于客观现象;其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主客体之间完全对立,客体成为一股外在力去支配和驱使主体[1](P127-129)。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手段和中介。技术异化就是说人们通过某种技术来创建的事物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还严重影响并压制人的本质力量[2](P127-129)。一般来讲,人们是通过技术创造来改善人类生存需求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其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范围,甚至成为主导和支配人类社会的力量。人类被迫成为技术控制的工具,受到技术的支配和影响。

(二)现代农业技术异化

农业技术异化就是说人们由某种技术活动对农业生物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加以干预,希望在农业技术上有所上升,在为人类自己和子孙后代寻求福利时,农业生物体和技术以及生活环境等通过一种异己的力量产生出一些不正常和畸形病态化的且严重危害人类群体的情况。这违背农业技术发明发展的本来意图,现代农业技术往往伴随着工业化,工业化对生物体和环境的干预更为深刻,也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现这种异化的情况也更加严重[1]。

(三)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价值

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对农业的生产和增长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不但对农业主体素质的提高有推动作用,而且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曾说过:“印度和波斯这些地方的人们通过人工渠道来灌溉,一方面让土地得到了水,另一方面还让矿物肥料和淤泥一起由山上流入大地。阿拉伯人能够统治西班牙与西西里岛,并且使之繁荣昌盛,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兴修水利。”[3](P588)首先,农业主体得以提升的关键就是依靠农业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农业主体有相应的劳动技能和操作技能相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农业主体不断学习进步。其次,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劳动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改变劳动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处在农业生产里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机械化农业工具的运用,可以有效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进而提升其总产量,使我国农业主要产品绝对产量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二、农业技术异化造成的后果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对自然界的干预逐渐深入,对资源的利用不断扩展,为人类带来丰富的农产品,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严重危机,农业技术异化的危害也越来越突显。

(一)对环境的破坏

1.生态环境污染。 农业技术在快速发展,很多石化产品如农药和化肥都应用到农业生态系统中,不仅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还降低农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由于目前石化产品使用效率偏低,化肥、农药都浮在作物表面不能降解,在被雨水冲刷以后,很多化肥与农药都会进入水体里,造成水的营养过剩,最终会影响以水体为生的动植物。在土壤里,化肥会由硝化反应生成亚硝酸盐,日积月累,引起土壤作物如粮食和蔬菜以及饮水等亚硝酸盐含量增多。造成环境赔偿事故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化肥的利用率非常低,而且大量使用,对农作物产出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污染环境。大量农药化肥在地表残留,破坏农田原本的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下降使得每年的种植只能依靠化肥、农药来提高产量,长期依赖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地膜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大量使用,其增温、保水、高产等功效,受到很多种植户的青睐。我国现在地膜的主要材料为聚乙烯,其分子量比较大,性能非常稳定,不容易降解。随着地膜覆盖面积逐年扩大,使得“白色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地膜的大量残留,改变原有的土地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物种多样性锐减。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休戚与共,为我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源。据统计,地球上有30-1000万种生物,目前可以查到的只有150万种,很多植物动物还没有被发现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我国是资源大国,物种极其丰富,初步统计,中国动植物种类占世界总种类的11%,其中,鸟类、哺乳类、爬行类等动物种类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态环境破坏加重,我国生物种类日趋减少甚至消亡。调查表明,我国野生生物每天将有一个物种走向灭绝的边缘,农作物栽培的物种锐减速度为每年15%的比例,同时更有大量的物种流失海外。全国有约占高等植物种类的20%的植物濒危或正接近濒危,总数有4000余种。如此庞大的濒危物种数量,既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也有失生态系统平衡。除此以外,经济发展速度在快速增长,人们对生活水平也有着愈来愈高的要求,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大量开垦耕地,致使许多生态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消退,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捕杀等行为直接危害到生物多样性,不但致使生物灭绝,而且造成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危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许多其他物种跟随着人文交流和经济活动进入我国,并繁衍繁殖。据估计,我国外来物种超过4000种,仅11种入侵物种就造成我国农林业5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带来大量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如果我们不采取制止行动,让其肆意妄为地繁殖,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甚至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和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资源的破坏

1.水资源危机。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大国,人口都聚集在城市里,水需求逐步上升,生活用水乱排乱放,工业生产废水的直接排放,使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又蒙上水污染的危机。由于目前我国技术发展中,污水治理技术并未完全落实,这就导致大量污水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将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在农田附近的水渠中,工业废水中的过剩含氮化合物,很容易让作物倒伏和迟熟以及抗病虫下降,最终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不仅如此,还会引起土壤电位下降,生产大量有毒物质。微生物没有办法来分解废水里的重金属,在被灌溉至其他的地方以后,还是会被作物吸收,危及农产品质量。已经受到污染的农业用水,带来的大量污染物通过农作物根部吸收到体内,最终使得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在农产品中,从而危及人类健康。

2.土地资源危机。 农业技术实施后,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被分离,种植业与畜牧业被分离,家畜的排泄物和人类消费后的有机物不能回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土壤养分的补充只能靠化肥补偿,完全拆散原有系统的营养结构,使物质变换中的无机化程度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土壤退化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化地维持系统的生产力,只有越来越依靠化肥的大量使用,而化肥的大量施用,加速破坏土壤微生物相互间的生态平衡,破坏土壤中的养分平衡,高度工业化的农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打破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平衡。而机械化作业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对林地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也愈发严重。

三、产生农业技术异化原因

(一)技术主体观念和认识的局限性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农业技术在应用的时候,由于技术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掺杂,这就出现农业技术异化现象,其原因在于主体观念的错误。

1.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经济利益至上的意识,与应在农业技术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发生偏离。劳动主体在使用农业技术时,不再以提高农业服务质量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价值。政府唯经济增长论英雄的发展观念,给劳动生产者错误导向,让其只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忽略生态环境质量。

2.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为个体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上过度依靠技术,加剧对自然的破坏。其主体认识能力也会受实际情况约束,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个技术应用的时候,一般不会考虑此技术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在农业生产中,只为了眼前这一点经济利益或者是小团体的利益,利用技术不断向自然索取,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加深,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除此之外,获得眼前这一点经济利益以后,劳动生产者往往产生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自然索取的力度和程度,也进一步阻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二)技术本身反自然、反规律

技术本身具有的两面性是导致农业技术异化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其一,农业技术具有反自然性。技术的产生根源就是人类为了通过技术,可以顺利征服自然并对其进行改造,以符合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所以农业技术有反自然性。从某些程度上讲,农业技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农业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加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技术在逐步发展,矛盾不断加深导致农业技术异化现象产生。可以通过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升粮食产量,降低作物病虫害,但是却引起土壤肥力降低,引起水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污染。其二,农业技术的反规律性。自然规律的认知和顺应是人类发展、应用农业技术的前提,而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为了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生产规律,实现人类所需农产品程度最大化。因此,农业技术势必具有反规律性,进而出现“通过地膜使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改变土壤和外部环境属性,以此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却造成土壤和空气污染的农业技术异化”的现象[4](P16-20)。

(三)缺乏技术约束与监督机制

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改造自然,使其摆脱自然奴隶的命运,但是人类不要因为这些就滥用技术。而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是需要有相关制度来约束的,以尽量减少和克服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我国,关于农业技术规范的法律尚未形成,只有一些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这些细微的条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并没有很严格的限制,也鲜有对农业技术做出防范的法律回应,因此,这就加深农业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而西方国家在农业技术异化防范上较有经验,如美国制定一系列法律用来防治土壤污染,日本制定《农药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来改善农业生产中农药残留问题[5](P11-13)。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既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也不能给劳动主体提供正确的农业技术支持,还给改善农村环境和农业技术异化消除带来阻碍。

四、避免农业技术异化的途径

农业技术产生异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人类对眼前利益的追逐以及资本家扩大农业利润造成的。虽然我国农业存在技术异化的现象但不应抑制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停止技术的发展,人类应充分认识异化,在现阶段的情形下,在充分利用我国现代农业的技术的前提下,保证少受农业技术异化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一)树立正确观念

1.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技术观,要能够正确看待技术。第一,不要放弃使用技术因为技术会让人类继续向前发展;第二,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是不能忽略的。所以,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技术,了解其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要能够科学地应用技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离不开自然界,而且还要受自然界制约。这就表示人和自然并存,人在利用自然的时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并认真践行。在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的时候,必须先考虑其所带来的影响,正视农业技术使用造成的结果,努力消灭技术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技术使用时要采取规范化作业,对于技术使用造成的结果或者影响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技术使用在提升产量、数量和质量等优点,也要关注由于技术异化产生的水土流失、土壤和空气污染等危害。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经济的急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许多人开始由基本日常消费转变为奢侈享乐消费。技术可以逐步提升人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类在慢慢吞噬自然,不考虑自然承载量,严重影响自然。因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不过分追求奢侈享乐,关注商品的基本属性,使农业技术还原到为人生产生活服务的目的中。

(二)正确使用技术发展“替代农业”

农业技术的应用给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物质都可以被利用,把经济与环境整体效益联合起来看,化解经济和环境间的矛盾。

1.合理使用农业技术,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整体,通过信息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变异调控。精准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壤肥力的检测,以及作物生长环境的动态监控,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管理,根据动态数据分析,先来改善环境提升作物产量,降低病虫危害,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如遥感技术,通过检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变化,掌握其生长情况;精准的施肥技术,结合区域环境来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有效减低化肥使用量,还可以避免由于不科学施肥而引起的水土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等情况[6](P10-13)。

2.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以及农学等一些知识而形成的农业。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技术异化的现象,让经济和环境形成统一。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生态农场,利用动植物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动物粪便形成有机粪还田,养殖蚯蚓对土壤进行改良,作物秸秆处理做成动物饲料等,实现场地内动植物的有机统一,做到良性循环。

农业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我们不能因为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就放弃农业技术的发展研究,也不能只看到农业技术促进生产力提高,就盲目扩大技术。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农业技术及其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以事实为根据,辩证地看待农业技术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地使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或者消除农业技术异化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胡晓兵. 现代农业技术异化解析[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7.

[2]郭元枫. 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闻文. 浅议农业技术异化问题[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5]陈晨,韩小铮.国内外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比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

[6]闻文, 林美卿.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异化问题探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责任编辑 刘馨元]

2016-06-17

潘文华,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费凡,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B26

A

2095-0292(2016)05-0013-04

猜你喜欢
异化现代农业人类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现代农业
人类第一杀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