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军,温德臣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触发机理研究
高建军,温德臣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试以大学生创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探究大学生创业行为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创业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揭示创业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创业行为驱动对策,以期为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行为;触发机理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有敢想敢干的创业激情,有社会赋予的使命感。虽然国家政策和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持肯定的态度,但目前高校大学生还远没有形成自觉、理性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这不禁让人疑问如何才能触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创业热情,并将这种意愿与热情切实转化为创业的行动?因此,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因子,探究大学生创业行为触发机理,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驱动对策,对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行为动机理论角度来解释,个体行为首先来自于个体认知和动机意愿,然后才可能将这种认知和意愿付诸于实际行动。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是如此,必须在创业意愿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适当的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才可能最终促使创业行为的实际发生。
1.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创业个体对创业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是个体对收集和处理创业信息,评价创业机会的思考、理解和判断,是获取创业知识和解决创业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助于理解创业者创业行为以及相关决策,是引发大学生创业者产生创业意愿的出发点,更是创业行为的最终归宿。
2.创业意愿。
创业行为始于创业意愿,而创业意愿则可以推动创业行为的实际实施。但并非所有的意愿都能被认知和把握,有时人们意识不到这种意愿,有时人们只是模糊地意识到或模糊地感到一种冲动,但这些到底是什么还不清晰,这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慢慢消失,另外一种是不断被刺激强化。因此,创业意愿需要诱发和推动,这种诱发力是受创业个体的创业认知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对其创业行为、创业经历及创业成功的美好憧憬和预期,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创业行为。但创业意愿的强弱决定了创业在多大程度上可由意愿转化为行动,在创业行为的触发中创业者主体创业的意愿强弱非常重要,意愿影响行为,并促使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产生持久性,是推动创业者进行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心理动力。
3.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具备的素质和水平的外在体现,是创业认知在创业行为及创业结果上的反映。如果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达到了创业者预期的创业结果,说明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是较为强大的。创业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是由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和创业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创业者个体的创业认知、目标、意愿等主观因素影响或决定着创业者采取的具体创业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于创业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又反映着创业者的创业认知、目标和意愿等。
4.创业触发。
大学生个体创业意愿是决定其未来是否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动力,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不一定会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从萌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被实际落实需要进行创业触发。这个过程实际是对未来行为可能产生预期结果的博弈,是新常态对创业认知、创业风险的社会人生价值取向和传统对就业的社会认可、社会理解的固有张力的博弈。如果创业推动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动力机制强于阻挡其转化的压力机制则创业意愿就易于转化为创业行为。
5.创业行为。
创业行为是创业意愿被触发的结果,是创业者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采取的特定社会行为,创业行为的选择是在既定的社会和自我激励—约束条件下,受习惯、传统规范和社会价值引导的非完全自主性行为。因此,大学生创业行为不仅受制于自身的认知水平、价值观、人生观和自身所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与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学生创业行为的触发是大学生在创业认知的基础上,从创业意愿转化为实际创业活动的过程,从行为学角度来看,行为的产生是在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指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体需要的意愿和个体对未来行为研判的可实现性的驱动力,外在推动力是外界环境刺激的推动力。随着创业主体对创业活动的认知提升,自身需要不断被扩大和诱发,当创业主体的内心缺乏和内在需求被自己强烈的体验和感受到时,通过对活动可实现性认知的分析把握,意识到外部环境出现了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在自身内部需求和外部要求合力的作用下,加上各种环境因素刺激的不断加强,经过多次的触动激发,创业主体对创业活动产生需求并增强,进一步成为推动创业行为的现实动力,当这种需求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创业行为就会形成。
对于大学生创业主体来说,其创业行为的形成同样是在创业者的自我意愿和个体对未来的研判是否可实现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刺激力量,内化为借助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需要的事物和可实现作为目标来激发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有内在驱动力的心理状态,推动和引导创业者产生积极创业行为。在这个内在推动过程中,除了创业意愿和可实现性外,还需要外在环境激励来进一步触动行为和夯实信心。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是创业主体的内在需求,创业的可实现性是创业主体的内在信心基础,而创业环境的激励则是创业者创业行为的驱动力。
创业行为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按特定规律和要求进行的,大学生创业行为是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在创业认知的基础上,从创业意愿转化为实际创业活动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创业行为驱动对策的探究应从个体、高校、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从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创业能力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1.大学生创业者层面。
创业认知方面:创业者如果拥有相对更加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就能对自己所面临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相对科学合理的研究和判断,这是他们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业知识结构来源于创业者对创业信息的把握、认识和理解,并最终将其应用于发现创业机会和实施创业行为。因此,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应自觉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自觉地优化自身创业知识结构,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创业活动的认知和把握水平。
创业意愿方面:创业行为来自于创业意愿,创业意愿在推动创业行为产生的同时又会进一步促使创业者不断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觉的强化自身对创业的认知。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还要受到大学生个体的自身素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实践经历、创业认知、创业知识、心理行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应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升和固化自己的创业意愿。
创业能力方面:创业能力是大学生产生创业行为的根本,大学生在探究各种创业知识的同时,应当积极参与各类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并注重个性特征的培养,尤其是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自身素质,切实增强创业能力,才能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
2.高校创业教育层面。
创业认知方面: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认知,加强对创业课程的内涵和作用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丰富创业教学的知识点和影响面,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相应课程,开设更多的辅修专业,为认知企业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扩大学生创业的知识面和视野,以慢慢强化学生的创业认知。
创业意愿方面:高校要营造创业氛围,同时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在创业环境中更多地与企业家进行接触,与高校创业者进行实习和交流,通过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创业榜样的成功经历与经验,来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创业意愿。此外,高校还应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安排一定的人格素养、创业知识等讲座,加大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并提供实践机会,触发大学生创业主体创业意愿的形成。
创业能力方面:高校应着力提升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质量和实效,突出创业教育的践行性,这一方面需要加大创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运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知企业家、创业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参加创业活动。
3.创业环境层面。
创业认知方面: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理解和把握,着重在于社会对创业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理解认可和接受程度高,大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活动和创业活动,大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认知创业。因此,社会应营造宽松的创业条件和氛围,积极进行社会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对创业活动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丰富的创业知识体系和理念,从而正确面对和理解把握创业活动。
创业意愿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意愿的形成和激发,需要社会、家庭等各种力量的影响和推动,尤其是社会所形成的创业氛围和价值取向。因此,社会要营造崇尚创业的氛围、要鼓励认可和支持创业的行为、要宽容包容创业的失败,要客观看待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创业能力方面:大学生创业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需要环境检验。因此,社会要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构筑融“政、校、师、家、生”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积极搭建国家或地方主导的、企业参与的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场所,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一站式集创业认知、创业提升、创业实践、创业咨询等为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只有各方面积极配合,形成积极健康的创业环境,才能切实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1]陈淑娇.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2016(1).
[2]李慧.个性特征及高校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12).
[3]甄妮.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系统分析[J].职业,2015(11).
[4]徐建伟,唐建荣.大学生创业行为触发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0).
[5]顾天竹,顾妤婷.大学生创业意向、创新能力与创业认知初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6]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07(10).
Class No.:G647.38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Gao Jianjun, Wen Deche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s emerged, 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timulate the starting a businesses so as to provide a relevant ba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starting their businesses.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trigger mechanism
高建军,硕士,副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温德臣,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GJB1215065)成果。
G647.38
A
1672-6758(2016)11-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