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2016-03-07 01:53:37文小交彭建国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湖南长沙41000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双创时代

文小交 彭建国(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湖南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文小交 彭建国
(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湖南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黄金时代呼唤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路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众多高校为响应号召已纷纷设立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据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高0.6%,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0%,比2013届高了0.8%。近几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且较大的上升趋势,但同时应该认识到相较于发达国家 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比例还存在一定差距。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创业教育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的群体,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简称“双创”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积极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 “双创”时代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呼唤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重要抉择。“双创”时代在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国家政策鼓励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时代的呼唤。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的数量显著增加。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2015年11月2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1]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为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要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以及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双创”时代背景下,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标志着大学生创业进入黄金时代。

(二)商业生态化发展趋势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创新,而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萌生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即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环境下,不同的行业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催生出无数新的商业机会,一批有创业精神和实践精神,且善于发现互联网与人们衣食住行之间潜藏的无限商业机会的知识分子不断投入互联网创业浪潮中,如在线教育、网络购物、互联网餐饮等。互联网创业刚兴起时具有成本较低、门槛较低、风险较低三个特点,目前“互联网+”概念即产业互联网化已成为时代热词,随着商业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互联网又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即商业生态化[2]。与工业化时代围绕某一商品或特色产业商业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产业链不同,商业生态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实现了行业间的跨界和重新组合,形成类似于企业组织垄断的局面。商业生态化使得整个商业生态体系变得更加稳固,但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商业的活力和效率降低,客观上为创业者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认识到,随着独立的个体创业成功的难度加大,创业门槛提高了,客观上要求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互联网开放精神与合作意识,在创业初期就要思考创业者自身的定位,制定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明确地权责关系,在实践中一步步实现突破。

二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是在实际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目标存在偏离现象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创业教育也各高校逐步开展,但一方面,部分高校仍将创业教育目标设定为学术研究型人才或专业应用型人才,仍有一些高校没有把“创业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目标,未给予创业教育这一时代主题充分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涉猎知识面狭窄,技能结构单一,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即使部分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写入创业教育培养计划,却将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企业家教育,即类似于职业培训,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精英式教育”,倾向于创业知识的灌输与创业技能的训练,轻视创业精神的培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故学校和教师在创业教学方面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倾向明显,使得学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二)部分高校创业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首先,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创业课程、创业讲座等传统教学形式,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大学生,因而未能充分认识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求新方法,从时间与空间上限制了创业教育的辐射范围与受益面。其次,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法,缺乏创业案例的讲解,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有限,甚至易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再次,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组织与机构,但仅仅是对创业政策、创业法律法规等的简单宣传教育,缺少对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商标法》等的针对性解读,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作用有限。总之,传统创业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环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普遍缺少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需要能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但当前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缺乏。[3]目前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教务处以及辅导员等,他们自身大多缺乏创业实践经历,虽然高校教师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只是纸上谈兵,传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此外,虽然部分高校尝试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是他们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和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他们有的亲身经验可能具有极端个例性,并不适合作为范本广为模仿。因此,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成员不稳定、创业素质不高等方面因素都严重阻碍着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其一,我国各高校普遍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使是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部分高校也存在创业教育理念落后的现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之中,而是通过开设选修课、课外讲座等方式进行创业教育,基本上局限于第二课堂。其二,教学内容和对象单一。创业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脱离社会实践,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四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三,缺乏权威教材。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并且关于创业的材料、信息有限,且比较零散,研究成果实用性不强,理论性欠缺,有创见、有深度的理论著作尚且不多见,故缺少系统、全面指导创业实践的教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这种形势造成了创业教育的孤立性和教学效果的局限性。

(五)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不强。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自己既无资金也无人脉,创业与自身无关,缺乏尝试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创业理念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或教条化。部分大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创业知识基础,但由于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按照书本理论知识或成功人士的个人经验指导自己创业,易造成反应不及时或错过商业机会等情况。再次,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应对困难和风险的抵抗能力。创业初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盲目乐观,一旦经历创业挫折,就容易在挫折中一蹶不振,进而对创业教育失去兴趣,对创业也失去信心,导致创业失败,因而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大打折扣。

三 探索“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要积极探索多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径。

(一)引领大学生把握创新创业政策的导向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要对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进行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实施引导并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方向。例如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创客”等热词,喻示着未来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方向,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的来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学校官网、微信平台等载体,制作宣传标语、海报,拍摄宣传片、微电影等,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创业教育课程,介绍国际、国内的创业新形势,讲解国家鼓励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把握国家政策导向。

(二)明确科学的创业教育目标

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创业教育转变,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针对本校实情,制定不同的目标,即使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中的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也要进行分类。例如理工科与文科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别,故其创业教育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理工科类院校或专业,如电子科技专业的创业教育可以侧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科技创新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文科类院校或专业,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融入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来。另一方面,根据学科或专业的特色进行优势互补,开设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创业人才教育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或者是依据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甚至是国际合作的协同创业教育新机制。

(三)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第一,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新颖的上课形式,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析,不断深化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全过程的了解,总结有利于创业成功或导致创业失败的因素,从而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二,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鼓励并支持那些有强烈创业兴趣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金、技术支持,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跟踪指导。第三,大力倡导研讨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师生联合创业的方式,弥补大学生实践经验、社会经验方面的不足,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师生联合创业的积极性。第四,要大力加强个性化指导咨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专业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技能和心理指导。第五,要高度重视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寻求多种结合模式,扩大实践教学部分的比例。第六,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创业知识普及教育与创业信息交流。通过开设创业教育微信公众号、组建QQ群等方式更新创新创业相关信息,使其成为创业知识普及和师生创业互动平台。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4]。首先,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培养“企业家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通过选派创业教师组成专门的创业教育研讨队伍,到其它学校或企业进行提高学习,并鼓励教师去企业加强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行,获取直接经验。行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该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进而在行业价值链中找出不足与改进之处,提升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效果。同时,国家在培训经费、职称评定、教学科研等方面要给予创业教育教师以大力支持。其次,聘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兼职任教。对从校外聘请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也要提出相应要求,如将自身创业经验转化为创业理论,教学内容要系统化、全面化,并对教学成效显著的企业家授予荣誉称号,在学校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五)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注意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其一,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要处理好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关系,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课程,开设“创业平台课程”、“行业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就业创业相关内容的“嵌入式专业课程”[5]。其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既要开设通识类创业课程,介绍创业基本常识,为创业奠定基础;也要开设专业类课程,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三,结合学校特色选用优质教材。在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同时也要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其四,开设网络创业课程。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录制有关创业教育指导的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教育课程,供全校师生在线免费学习。其五,实施阶段性课程教学。大学四年分别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萌芽、发展、成熟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特征开设针对性创业教育课程。如大一可以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激发创业兴趣;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在大二选修“创业指导”和营销类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和素质;并在大三、大四阶段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平台和专业老师的指导,参加创业大赛或进入企业和创业基地实习培养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7-9.

[2]商业生态化时代来临,创业者该如何接招[EB/OL].http:// www.iheima.com,2015-11-24.

[3]林娟娟,施永川.地方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4]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5]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89.

(责任编校:周欣)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8-0060-03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文小交(199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彭建国(1968-),男,湖南双峰人,副教授,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双创时代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7:21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22:47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