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回流与回归
——文学剧本《中国创造》之主题解析
李娜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摘要:电视连续剧剧本《中国创造》是由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作家孙博和曾晓文共同撰写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海外华文文学主题的突破和题材的拓展。该剧以回归和回流作为最突出的主题,剧情一波三折,集中展示了跨越东西方之间的各种情感矛盾和对比融合。作家从华人海归们的真实生活出发,以精巧的构思塑造出富有时代感的文学形象,并通过极富爱国情感的叙述宣告了海归时代的到来,也传达出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情感和身份的归属感追寻和诉求。
关键词:《中国创造》;回流;回归;归属感
电视文学剧本《中国创造》是由旅加作家孙博和曾晓文联合创作的,为使作品富有基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性,作家孙博和曾晓文曾三度赴北京,进驻中关村进行生活体验,采访了数十名中国科技界的顶尖人才并参观了相关企业,还与众多海归及其家属进行座谈,同时还阅读了数百万的文字材料,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撰写出剧本,前后写了50万字,三易其稿后最终定稿为30万字。[1]这部主旋律突出、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的电视剧作,给观众极大的审美享受之余,让人深思新时代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自我定位和情感归属等问题。
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剧中男主人公袁焜经过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硅谷的SVT企业工作,并前后两次回北京中关村创业,最终成功实现梦想——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华夏芯”后,总结出“made in China”中的“made”不应再简单地翻译成“制造”,而应该拆成“ma(manufacture:制造)”和“de(design:创新、设计)”两部分,即“创造”的意思。所以“made in China”就是“中国创造”的意思。[2]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渗入西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球化时代,对“中国制造”提出新的解释意义,不仅意味着中国高科技企业挤进世界前列的渴盼终成现实,更代表中国人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经济转型期所有中国人的期待和向往。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关键在人才。袁焜和岳东是美国顶尖高校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博士生,由于袁焜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突然遭遇车祸身亡,奖学金停止后学业难以维持,在国内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曹钟望教授的推荐下,他顺利转到了罗伯特教授门下,并结识了师弟岳东。两人当即决定住进同一宿舍并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虽然他们因开发八卦各教授的软件而受到奖学金停放,差点退学的严重惩罚,但却为两人后来回国进行事业上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薛景宁是加拿大多伦多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由于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妻子因加拿大免费的医疗体系而决定留在多伦多照顾女儿。由于女儿看病需要大笔的药费,而国内的钱比加拿大的钱相对好赚,薛景宁就被迫回国到中关村寻找专业对口的软件研发工作,正是这三个海归的博士,成为芯光集团华夏芯的研发主力军,铸就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芯片长城。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关村却风景这边独好。也正是中关村巨大的吸引力,使袁焜第一次回国考察时就有了回国创业的心动。他对妻子艾珊说:“中关村变了,变得有活力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人人都有了奔头。”这和海外平静悠闲的环境不同,更和海外华人想象中的北京乃至中国完全不一样。可见,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飞快的,海外华人由于和祖国长时间缺乏联系和交流,而对国家的变化缺少正确的认识。因此,当长时间在美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袁焜第一次带着一笔资金回中关村创业时,因为直接将国外的企业管理体系生硬地套在中关村这片土地上,不到两年的时间,芯光就面临即将倒闭的状态。他独自灰溜溜地回到美国妻子身边,并打算不再回国。然而不久,美国发生了“9·11”事件,经济滑坡严重,股票多数成了泡沫股。在师弟岳东和中关村科技园负责人宋海燕以及导师曹钟望教授等人的开导下,同时在获得妻子艾珊的再次支持下,袁焜回到了中关村进行第二次创业。通过对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总结和反思,结合中关村的实际,制定了本土化的管理制度和用人计划。虽然第二次创业过程中由于被内部员工偷袭商业机密而差点以失败告终,但企业在大的决策上是切实可行的,最终袁焜带领团队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在中关村写下了中国科技信息史上华彩的一笔。“20世纪的经济看美国,21世纪的经济就看中关村”,中关村已然成为中国高科技和中国创新的代名词,中关村将中国和世界连接在一起,带领中国创造走向世界,开启新世纪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新篇章。
二、从边缘回归主流
主流和边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话题,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主流和绝对的边缘。在美国,人数较少的华裔,一直处在边缘地位,白人对华人依旧存在着较深的种族歧视。在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袁焜进入美国顶尖的IT公司SVT企业工作,最终因承受不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种族歧视而选择辞职。即便后来,当上司Frank对他真诚道歉并再次请他回公司时,他还是果断选择了拒绝。从中关村考察回来,一次郊游中,妻子艾珊借讲述欧洲移民靠辛勤的劳动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垦葡萄园,最终酿造出最好的葡萄酒的故事,对希望袁焜融入和扎根美国社会做出暗示。但袁焜借鲑鱼逆流而上,回归自己的故乡以产子表达自己的回流情节和爱国情感,他说“在美国,我们永远处于边缘”。后来,还通过薛景宁之口再次道出了这一主题:“许多毕业于国外顶尖高校的优秀中国学生,他们宁愿在国外送披萨、洗盘子、打黑工,也不愿回国。”这番话听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据数据统计,“自2006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011年一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33.97万人。美国媒体称,中国的清华和北大是美国博士最肥沃的培养基地。与此同时,大批优秀学生滞留不归:根据华尔街报道,2002年在美国博士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美国的比例达到92%,在各国博士生中位列第一”。[3]这么庞大的数据表明,中国成为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也说明了将海外中国人才充分利用起来是中国政府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袁焜最终在自己的祖国,在中关村这片天空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和归属感。同时,为了袁焜放弃国外事业的妻子艾珊回国后也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教育家理想。岳东和薛景宁也是,在故国家园里让事业、情感和家庭都有了很好的安置和归宿。他们都实现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成为了国内顶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作出贡献,他们对于其他海外漂泊的华人人才来说,是一批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榜样。
北漂族和海外华人类似,都处在相对边缘的状态。他们中不乏有才之士,缺的是发现他们的“伯乐”。剧中的丁柱是一个典型的“北漂族”,他和哥哥同时考取了大学,但是家里没有钱同时供养两个大学生,丁柱选择了在北京打工以给在北京上学的哥哥挣学费。他的善良、真诚、机灵和勤奋感动了袁焜,他说:“每当看到丁柱,就好像看到了几年前在美国披萨店打工的自己。”正是因为相似的经历,袁焜格外珍惜和关心丁柱这样一位没有高学历却很能吃苦的“边缘人”,也赢得了丁柱对他和公司的耿耿忠心。这种上司与下属之间人性的美好情感让人很受感动。铭记过去苦难的岁月也是自己前行的一份动力,袁焜的坚持和付出,最终让丁柱和其他员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逐渐摆脱边缘而向主流靠近。
三、从亲情的偏离到人性的回归
除了海归回国创业艰辛曲折之路这条线索,刘倩蓉和袁焜、赵达川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穿全剧的另一条剧情发展线索,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更能凸现人物的曲折命运和思想境界,的确创造出“鲜明的全新人物,细腻的情感世界,深刻的人生感悟”。[4]感情纠葛的线索增强了剧本的可读性,也为东西方跨语境对比、冲突和融合提供了可能。刘倩蓉是袁焜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同学,也是袁焜交了四年的女朋友,急切地期待出国和袁焜一起走遍斯坦福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但袁焜的博导突然车祸身亡,奖学金取消,只能让倩蓉再等四个月后出去一起过圣诞节。袁焜回到美国开始拼命挣钱,以便接倩蓉出国。期间,倩蓉因父亲欠债而被债主追堵,赵达川屡次出手相助并乘机追求倩蓉,加上倩蓉对袁焜的误解,很快两人就在一起了,发现怀孕后立即举办婚礼。正值婚礼当天,租好房子、买好机票的袁焜回到国内倩蓉的单位,才知道自己的女朋友即将成为好朋友赵达川的新娘。之后,袁焜灰心丧气地回到美国,继而发现被生意合伙人老孔骗走全部的货物和资金,他前往唐人街找老孔却受到惨重的殴打。多重打击接踵而至,使袁焜患上了心绞痛。刘倩蓉和赵达川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赵达川由于忙于工作,疏于家庭和亲情,两人彼此不信任。倩蓉在得知女儿蕾蕾的血型和袁焜一样属于同种稀有血型后,认定蕾蕾就是她和袁焜的女儿,开始为去美国找袁焜做打算。到了美国,非但没能与袁焜重修旧好,还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袁焜与艾珊的婚姻。倩蓉一直在找机会接近袁焜,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她关于女儿的真相。期间,SVT的管理人员、袁焜的上司Frank爱上了倩蓉,并心甘情愿被其利用。在袁焜辞职后回中关村考察,以及回中关村第一次创业期间,倩蓉几度往返于中美之间以追随袁焜,但终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应。因为亲情和爱,倩蓉几近疯狂地跟随袁焜,甚至到了死缠烂打、令人生厌的地步。
这种魔怔般的状态直到Frank出车祸那段时间才有所消除,在帮助Frank恢复的一年半时间里,心怀愧疚的倩蓉停止了对袁焜的纠缠,在平静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涤荡,并对Frank生发了真正的爱情。在倩蓉无微不至的照顾下,Frank很快得到全面恢复,倩蓉对女儿的思念也与日俱增。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白人Frank通过爱人的眼神便充分理解了倩蓉作为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之深和思之切,表明许多美好的人性是全人类共通的。因此,Frank为了倩蓉而决定申请前往中国,担任SVT北京分公司CEO一职。回到中国后,倩蓉继续和赵达川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并请求袁焜相助。赵达川态度坚决,袁焜也并不信任她,无奈之下只能与赵达川离婚并与Frank订婚。但她一直没有放弃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利用Frank职务之便,秘密勾结芯光集团的营销部经理梁冰,利用欧阳雪儿的前男友林树一起盗窃芯光集团的商业机密,以使袁焜和赵达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但她看似完美的计划并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最终导致自己五年的牢狱之灾,Frank也因此丢了工作。从亲情的执着到亲情的偏离,虽然可以理解,但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却不可原谅。
五年后,倩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觉得无脸再当女儿蕾蕾的妈妈,唯一的心愿就是祈求艾珊让她在她创办的吉尼斯国际学校做个“隐形人”,默默守护着女儿的成长,以此弥补蕾蕾缺失的母爱。已上初二的女儿已经长大懂事,她很快便认出了自己的妈妈,并询问事实的真相。此时的倩蓉并不想告知女儿一个并不能给她任何安慰的真相,但袁焜后来偶然不经意说出自己的稀有血型,却引爆了这个多年埋藏的真相。在蕾蕾的强烈要求下,倩蓉、袁焜和赵达川一起去做了亲子鉴定,结果却让人很吃惊,蕾蕾是一个在产房里被抱错的孩子,不属于他们任何一个人。“错,也是一种缘分”,倩蓉还是她的妈妈,赵达川还是她的爸爸,只是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恩怨纠葛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蕾蕾从受到过度惊慌而导致的自闭状态中走出来,开始能够正常的说话了,Frank也回到了倩蓉的身边,一切都从这个错误中脱离出来,并且以另一种方式让这个美丽的错误延续着,从亲情的偏离又回归到美好的人性,一波三折的情感故事紧扣读者的心弦。
四、从东西方的冲突到融合
海归回流后,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冲突。久居国外,已经对国内的环境、制度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很生疏,并且潜意识里会不自觉地将其和国外进行比较。剧本中这种比较和冲突体现在方方面面。
袁焜第一次回中关村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关村的实际情况,而把美国SVT企业的整套数字化管理体系生搬硬套过来,致使在租金和人事上花费大量的金钱,后又错误地将大量资金投注在广告宣传而不是技术研发上,致使公司很快就支撑不下去。第二次创业过程中,因为仓库的审批书迟迟没有下来,货物都堆到仓库外面了,去找相关管理官员却无任何结果。赵达川经营的科维公司在中关村做了近二十年的电子产品代理,很清楚本土的处事方式,他虽然脾气暴躁,但却有情有义。他能喝酒,会说场面话,也善于把握分寸,在请官员白处长吃了一顿饭之后,很快就帮袁焜争取到了仓库审批书。虽然在芯光和科维合并后,由于袁焜和赵达川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芯科集团在一段时间内面临“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但经过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后,逐渐找到了和谐合作的方式。可以说,袁焜和赵达川两人抛弃前嫌,中西合璧,才使事业共同进步和发展。另外,袁焜如果没有在美国的知识接受与职业训练,没有国际上的风险投资和其他融资方式,没有汲取西方的高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也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就。“中国与西方,是在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剧本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在20世纪,走向美国就意味着走向世界;在21世纪,走向中国就意味着走向世界。”剧本还努力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融合之中刻画复杂的人物关系,并力图表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美好。
芯科集团里,以岳东为主导的洋博士队伍与土博士队伍相互之间不买账,存在明争暗斗的局面,直到再次请回薛景宁做科研主任,才将局面稳定下来。艾珊放弃伯克利大学助教职位回国后,面临来自教育和经济体制、话语、信用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和困扰,加上养子小迪对国内教育体制的极度不适应和对袁焜的误会,几欲带着孩子返回美国。欧阳雪儿是袁焜的事业知己,自始至终支持袁焜的事业并相信袁焜一定会成功。她对袁焜的爱慕和彼此的不避讳,让作为妻子的艾珊很吃醋,甚至临近离婚的边缘。同样非常理性而固执的夫妻双方,在这些事情上,彼此都没有过多的解释和道歉,袁焜父亲的病逝化解了这场婚姻的轩然大波。真相道出后,艾珊和雪儿消解了彼此间的误会并成为好闺蜜,袁焜将雪儿介绍给了岳东,使双方都有了情感归宿。倩蓉对Frank的感情也经历了“利用-动情-再利用-再动情”的曲折变化,是Frank始终如一的爱打动了倩蓉,最终两人决定走向婚姻和家庭。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历经了漫长的东西文化、文化心理等的冲突与融合之路,才全方位回归平静。
总之,《中国创作》这一电视文学剧本是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创作的,剧本跨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硅谷、纽约和中国中关村科技园等诸多场景,其所蕴含的主题也是丰富多元的。正如剧本写作作家之一曾晓文所说:“全剧情志相容,人生风月与时代风云并蓄,展示新世纪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崭新篇章,抒写经济转型时期当代人情感的漂泊与回归、执着与困惑。”[6]确实,该电视剧主题既包含了技术、人才的回归对促进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性实现,又包含了关于边缘与主流、家庭与事业、亲情与人性、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挣扎、困惑、调整和适应。每个人物都在历经内心情感的漂泊、执着、困惑与回归后,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和身份归属。
参考文献:
[1]华文.《中国创造》电视文学剧本首发[N].文艺报,2010-11-29.
[2]孙博,曾晓文.二十集电视剧《中国创造》(又名《错放你的手》)[EB/OL].http://tv.sohu.com/s2014/cfnds/.
[3]王辉耀.海归创业,恰逢其时[EB/OL].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279.
[4][6]曾晓文.二十集电视剧《中国创造》简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ad5370100niti.html.
[5]刘红林.21世纪,走向中国就意味着走向世界——电视剧本《中国创造》浅析[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3):21-24.
Reflux and Return——The Theme of the TV SeriesMadein China
LI Na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The script of the 30 sets TV seriesMadein China was written by two Chinese Canadian new immigrant writers named Sun Bo and Zeng Xiaowen. These TV series stand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subject and theme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Reflux and return is the most prominent theme of the TV series, it is concentrated on showing the various emotional conflicts, contrast and fus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with turning plot. The two authors, based on the real life, shape the literary image of contemporary impression through exquisite design. It also means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returnees by narrative in highly patriotic emotion, which also conveys the pursuit and demands of people’s emotional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Key words:Madein China; reflux; return; the sense of belonging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自主科研项目《加拿大华人文学的历史源流及其发展现状》(10301-01500202)
作者简介:李娜(1988-),女,江西萍乡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文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3-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