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波,王 羽,李广靖,林 杨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马波,王羽,李广靖,林杨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基于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育现状,河北农业大学提出了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从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举措和实施方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41
生物工程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是由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互相交叉结合而成的新兴应用型学科,它在现代农业、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应用广泛[1]。但是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是近期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应用时间短,没有丰富的经验及基础,从而使生物工程近年来成为就业率低的专业。然而“十二五”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又给生物工程专业带来了曙光。笔者针对专业的特点,探索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原因,从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发展来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使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趋好。该专业要求学生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但现在各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生物工程领域发展需要,可以看出实践环节的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学单位应该让学生结合授课内容,加入学生自己科研项目的成果,启发、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河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河北省重点特色专业,专业依托于国家果蔬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河北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学校积极探索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办学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自身特色的生物工程本科人才教育模式,才能使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相一致[3]。从2009年开始,我校改革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3年,学生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完成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课程学习和各项基本能力训练;校外一年,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习,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实践训练,包括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本文对此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为其他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从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工科类专业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只是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内容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机会少
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合理的问题。理论教学课程安排多,内容丰富,而实践教学安排学时少,往往流于走过场,忽视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机会少,参与率低,科研动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实验课上有机会接触科研活动,内容浅,层次低,对于提升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作用较小[4]。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机会少,参与面窄,很多老师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高,自信心不强,实践动手能力较低,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育人功能,致使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三)实验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更新慢,实验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学生扩招的速度,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投入变化不大,依靠分组参加实验教学,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先进设备更新滞后,造成实践教学和社会生产需求脱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5]。实验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发展、科技更新不匹配。
(四)实习实践教学薄弱,形式不合理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教学方案较粗放,实践教学训练强度较低,实习教学目标缺乏工程实践要求。教学资源紧缺,实习教学的地位尚未得以充分重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缺少对口的实习实践基地。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安排随意性大,目标性不强。实践教学形式不合理,很多高校还是采用的“放羊式”分散实习,没有实习计划,导致学生实习目标不明确,实践效果不明显。学生实践能力、技能培养大打折扣,严重影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未能有效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管理理念薄弱、不到位,实践教学质量不高[6]。实习实践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教学没有专人负责和指导,实践基地作用发挥不充分,甚至有些基地形同虚设。师资队伍中实践教学人员建设薄弱,专门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紧缺,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企业生产实践经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进修培训机会,实践效果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我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更新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设置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工程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除了学习生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事产业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我校提出了生物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具有“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合理优化课程设置。生物工程专业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工程性”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方详细调研,学校建立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科学的修订。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大了工程类、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即在校3年,学生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完成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课程学习和各项基本能力训练;校外1年,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习,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实践训练,包括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1.改革试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实验。加大实验课学时数的比重,突出重点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针对性,如开设微生物实验周、生化大实验和生物工程教学实习周等实验课程,逐步提升实验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划分不同的实验研究小组,自己主动查找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设计、操作、结果分析和总结等全过程。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每人完成实验论文的撰写。通过对专业特色实验课程的改革,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也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工作的提前熟悉。在实验考核上,增加实验操作考核的比例,增强学生主动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大大激发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课教学效果提升明显。校内建立大学生发酵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啤酒和红酒两条生产线,划拨校内基地维护经费,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基地管理和运转,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的机会。
2.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峰会”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和学院配备专项经费,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奖励带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邀请专家开展学术报告,邀请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动手搞科研。加强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创新精神、专业技能整合的全面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敏捷学生思维,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展专业创新创业研究[8,9]。
3.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生物工程专业作为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地位。学院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8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外建立了北京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定州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中粮集团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河北汇源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生力八达啤酒(保定)有限公司、中鼎牧业有限公司和河北谷馨坊食品有限公司等长期合作、联系密切、管理科学的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外1年实习实践期间,分组选择以上5类企业,分别实习两个月,选拔青年教师带队驻点参加,让学生参加乳品、制药、酿酒、饮料和糕点等不同行业企业实习实践,实习单位出具学生实习鉴定书,学生实习合格后,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使学生能够认真、系统、稳定地参加到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研发等工作中。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习实践能力。
4.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且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少。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建立了师生互动、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企业,参加企业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成长成才[10]。学院划拨专项经费,出台了工作量补贴政策,支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实践能力。学校还积极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加强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三、我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
为了科学评价我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效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指导老师进行了调研。
(一)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社会需求度高
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产实践。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实践过程管理科学严谨,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评价学生经验丰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11]。学校按照企业“零距离”合作要求,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5项,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30余项。
(三)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高校青年教师基本是从学生直接变成老师,没有工业生产经验,理论知识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少。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在加强教学实践上,青年教师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能够和学生一起深入工厂,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工作,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整体素质。对建立高学历和高技能师资队伍有积极意义[12]。
(四)开辟科研途径,助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在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发现问题,解决生产实际困难,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实践中找到科学研究方向,有助于青年教师研究项目组织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企业借助高校生产实践,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己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
四、结语
生物工程作为工科专业,必须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实践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其他大学的成功案例,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自2009年起率先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该培养模式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投入;拓展了实践空间,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学生实践效果,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社会适应力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我校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华,贾士儒.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9-61.
[2]柴柯,吴进怡.论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59-61.
[3]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等.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7-90.
[4]赵辉,凌宏志,王葳 ,等.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3(1):149-150.
[5]张守涛,方惠敏,黄进勇.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教师,2012(5):102-104.
[6]钟青萍,杨幼慧,王丽,等.生物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60-61.
[7]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6-19.
[8]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日[J].教育研究,2010(10):86-90.
[9]陈映江,赵兴绪,马国军,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5):1-6.
[10]华承伟,常景玲,李兰,等.生物工程大实验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179-180.
[11]段德君,梁运祥,陈守文,等.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111-114.
[12]张艺,郭艳,杨华,等.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教学改革与实践,2010(6):73-75.
(编辑:刘伟霄)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食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编号:S14-06);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财政部资助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编号:Z2015-11)。
作者简介:马波(1980-),男,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