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丧葬邻里互助的“礼物”

2016-03-07 05:10王丽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礼金白族邻里

王丽梅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白族丧葬邻里互助的“礼物”

王丽梅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当突发的丧葬变故使主丧家遭受重大危机时,白族村民集全村之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帮助,赠与“礼物”,共度难关。“礼物”指记录在礼簿的礼金和实物,还包括未被载入礼簿的“礼物”。隐藏在“礼物”背后的灵魂是人的情义,邻里互助的实质是人情的流动。丧葬互助也是白族民间的一种风险抵御机制。白族村民通过互助“礼物”,加强了村落、亲族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乡村奠定了社会基础。

礼物;白族;丧葬;邻里互助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9.003

一、理论背景

受马林诺夫斯基、莫斯等礼物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从礼物的视角来关注交往圈内的互助。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著作中对美拉尼西亚的“库拉圈”的社会交换体系的研究结论曾引起轰动:互惠是美拉尼西亚社会经济交易的原则和基础。莫斯观察毛利人赠送、回收礼物的过程,认为是“礼物之灵”——“豪”在控制礼物的交换〔1〕。受到马林诺夫斯基影响,雷蒙德·弗斯反对莫斯的观点,认为互惠是毛利人进行礼物交换的根本内驱力。列维—斯特劳斯也受马林诺夫斯基影响,批评了莫斯的“豪”理论,认为这是个人和群体之间以互惠为原则的交换体系。马歇尔·萨林斯批评了莫斯关于“豪”的见解,认为他忽视了礼物的经济意义,礼物并不神秘,是互惠和可以计算的。弗郎兹·博厄斯则描述了北美西海岸土人中礼物交换的一个特例——夸富宴上为了显示个人财富的过分慷慨和浪费。

从礼物的角度来研究仪式包括丧葬仪式中的互助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阎云翔基于东北下岬村的长期田野调查所作的博士论文《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堪称人类学礼物视角的又一里程碑。书中讨论了中国的礼物与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网络、互惠与人情,还论述了这种礼物交换背后的权利与声望的影响〔2〕。郭志合的《丧葬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南溪村纳西族葬礼中礼物流动为例》一文,专门用礼物交换来探讨丧葬中发生的交换现象,指出葬礼中的礼物有物质形式和劳动力形式两大类,还进一步分析了礼物流动的特点与实质〔3〕。

基于上述的理论背景,本文试从礼物的角度来分析滇西白族丧葬仪式中的邻里互助。

二、礼簿中的“礼物”

在白族人的观念中,死亡是一种解脱,是投胎到另外一个极乐世界。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去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喜事。所以长者生前准备的棺材、寿衣叫喜房、喜衣;高寿者的丧礼叫喜丧,要贴红对联,重孙带红孝(布)。白族丧葬仪式的环节大同小异,主要包括接气、买水、净身、装殓、报丧、盖棺、守灵、悬帛、开祭、收祭、相帮、开路买山、祭亡、出殡、路祭与下葬等环节。丧葬仪式中,人力动员广,花费大,历时长,普通人家难以独自承受。旧社会,卖身葬父母、卖田地葬父母的例子很多,一部分人因突发的丧葬陷入贫困,但村民们仍然按照惯例操办。滇西白族丧葬仪式中村民们自发自愿、前来帮忙。主人家只需安排好提调(总管)和仪式主持人。提调到位后,根据村中主丧家和村落的情况统筹安排报丧、采买、准备墓地、搭建雨篷、做饭等。村民认为丧葬是村落共同的大事,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完成。

丧葬仪式中,人们不请自来,邻里互助通过承载着人情的“礼物”实现。“礼物”有礼金、物力、人力几种方式。通常礼金和主要物力在礼簿中有详细登记,而丧事中非常重要的人力帮助情况却未在礼簿中记录。礼簿是一个承载丰富信息的文本记录,从中折射出当时的经济条件、“礼物”的方式与数量、亲戚的居住地、本家的范围等等,更能让人感受到这“礼物”背后的情义。如笔者收集到滇西云龙漕涧马龙洞村1983年的一份丧葬礼簿:

某某,鸡1只,菜1桌,米2“卩”,币肆元;某某,初谷2“卩”,币壹元。……合计343户,米224“卩”,包谷66.5“卩”,初谷15.5“卩”,鸡13只,蚕豆1“卩”,币239.5元,菜52桌,果品5席,白酒14斤,香烟23包,火炮5封。

注:“卩”村民自造字,读bang,是滇西农村的一种计量工具,1“卩”米约等于6斤。

(一)礼金

丧葬仪式中所有互助的礼金都登记在礼簿内。通常,一场丧葬仪式收到的礼金和丧葬花费相比,可以收支相抵或略有盈余。礼金极大地帮助了主丧家,可以购买所需的烟、酒、白布等物品。主丧家一般向开设有店铺的邻里赊借丧事所需货物,丧葬仪式结束后再付钱。不同时期的平礼(非亲属普通人的礼金)标准不同。1983年,附近马龙洞村的平礼以一元居多,亲属二元以上。1997年,东山脚村的平礼标准以十元居多,亲属礼金二十元以上。2012年东山脚村的平礼标准以五十元居多,亲属礼金为一百元以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平礼标准呈与时俱进的上升趋势,可见东山脚村及其附近村落的经济近30多年来发展快速。

(二)在册实物

丧葬仪式中,有的村民直接送实物。其中粮食、猪鸡肉食、烟酒等物品被登记到礼簿中。亲属上祭的酒席、祭幛、钱笼(伞)、鞭炮等也被详细登记。1983年,马龙洞村的丧事中收到的粮食有大米(224“卩”)、玉米(66.5“卩”)、稻谷(15.5“卩”)、鸡(13只)和蚕豆(1“卩”)。礼簿所记载的内容,表明早期白族社区互助以实物为主,后期逐渐以礼金为主的变化趋势。

三、礼簿外的“礼物”

(一)非在册实物

丧事礼簿记录了许多互助的信息,但还有一些互助没有在礼簿中有所反映。如丧礼上需要的炊具、桌凳、雨篷等物品,通常向本村村民借用;有的村民送一篮柴、一篮菜、一把香、一刀纸钱等,为主人家减轻了一定的负担。东西很微小,不足以载入礼簿,却是一片暖暖的人情。

有时,村民还需要借用原木板、喜房、喜衣、墓石等。但凡和丧事有关的请求,村民几乎都无条件相助。甚至有的没有适宜的墓地,开口相求一小块墓地,不管有无亲属关系,村民都会同意帮助。这等重大的帮助,村民未写入礼簿,而是永远铭刻在心里。

(二)人力

丧事耗费劳动力巨大,如左老先生的丧葬仪式共有上千人参加。左老先生去世后,村里村外的人闻讯前来帮忙。提调和仪式主持人需要主丧家亲自请,其他的人都是主动前来,根据总管的安排做事。总管将人员分工写在一张纸上,粘贴在主丧家的墙壁上。通常,男人们搭建雨篷,搬运和摆设桌椅板凳和大型炊具,杀猪等;女人们带着自家的厨具,帮忙处理蔬菜和肉类的捡、洗、切。人力帮助在“相帮”和出殡两天最为重要。根据作者2012年在云龙县漕涧调查的案例如下:

厨师约5人;助手约3人;蔬菜捡、洗、切约25人;猪、鸭、鸡、鱼肉处理约15人;“执席”(宴席上菜时用托盘上菜的人)约7人;摆、收菜肴、碗筷约15人;盛饭约10人;洗碗筷约6人;米饭制作与搬运约8人;豆腐制作与搬运约6人;烧水泡茶约3人;茶童约4人;借桌椅板凳、炊具约10人;墓地、墓穴准备约15人;蔬菜、物品采购与运输约4人。

仅以上项目需要的人力约为130人。当时的东山脚村共有73户人家,每户至少有2人帮忙出力做事。而且,有些工作是每天都有,加上出殡需要的人,一场丧事需要几百个人帮忙。就如提调李某所说:“如果不帮忙,不换工,自家有丧事时前来帮忙的人少,丧事仪式就难以顺利进行。”

丧葬仪式中,人力的互助非常重要,既有孝亲也有非亲村民。作为孝子,为长辈送终是应尽的义务,不需刻意还工;作为非亲村民,他们认为村落是个共同体,丧事是全村共同的大事。丧事中,所有无关活动都要停止,有劳动力的村民都要帮忙做事。但礼簿并没有特别登记人力相助的情况。

有时,邻里间的精神安慰没有物的载体,却也是情义互助的体现。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主丧家既要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又要招待前来吊唁的人,还要在仪式师父的指挥下完成一系列仪式活动。主丧的孝子常常几夜不能眠,非常辛苦。白族丧葬仪式中有很多邻居或亲友留下来陪伴、安慰孝子和守护亡灵。特别是守灵和出殡当晚,许多邻居前来陪伴到深夜,甚至通宵。情义互助既温暖了主丧家失去亲人的凄凉之心,也表示出对亡灵的敬畏,给予主丧家莫大的精神支持与慰藉。

四、“礼物”的实质

邻里互助的实质是人情的流动。在乡村里,人情是内涵深厚的重要概念。人情包括:①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②交情;情面;③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习俗;④礼物。在白族的丧葬仪式中,人情同时涵盖了这四种解释,它既指人们按照惯例去举丧、吊唁和帮助,又指人们之间的交情,也指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还指赠与的“礼物”。人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没有经典,也没有条规,但是只有严格遵守才能赢得村民的好评与人缘。白族的村民们生活在人情的世界里。

丧葬仪式中,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着一份人情,人情的流动讲究礼尚往来。当地有句俗语:“我的蓑衣丢过去,你的羊皮丢过来。”揭示了人情是相互的,只有礼尚往来,关系才能持久下去。只有一方付出,时间一久,自然冷了、淡了,甚至不再来往。人们要去参加一场丧葬仪式之前,先翻出家里以前的红白喜事的礼簿,查看他家以前送来的礼金,再斟酌应该回送多少才不失礼,通常还会略添一点回送。乡村里全靠平时人情的积累,只有先帮助别人,自己有事时才能得到别人的回馈。如果谁家出钱雇请他人代办丧事,将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笑话。

邻里互助存在交换,但更多的是人情。礼簿上记录在册的“礼物”,方便村民查阅、参照以便还礼。而那些未被写入礼簿的“礼物”,有的是无条件还礼的(如人力);有的是不需还礼(如微小实物);有的是归还了物品却仍还不清情义,如喜房、墓地等。

五、“礼物”的意义

(一)白族丧葬仪式中邻里互助的媒介

丧葬仪式是白族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仪式承载着白族的生活经验、道德观、世界观等,从中折射出白族社会的亲属制度、人情流动、社会动员等。它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也在仪式中进行一场邻里互助的展演。在白族丧葬仪式中,“礼物”是白族丧葬仪式中邻里互助的媒介,人们的互助通过“礼物”实现。“礼物”包括记录在礼簿的礼金和实物,如粮食、肉食、烟酒等;还包括未被载入礼簿的“礼物”,如微小的蔬菜、柴火和重大的喜房、墓石、墓地等。礼簿的记录方便人们日后参照还礼;礼簿之外的“礼物”则无需还礼,或是还了物品却仍还不清情义的帮助。村民将这样重大的情义铭刻在心里。“礼物”背后隐藏的灵魂是人的情义,邻里互助的实质是人情的流动。

(二)白族的民间风险抵御机制

丧葬仪式中邻里互助是白族民间抵御风险的方式。白族认为人的生死由天注定,人人都要面临死亡。丧葬操办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无法单独完成。人力方面,一场白族传统丧事需要数百个劳动力,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要参与帮忙。物力方面,主丧家不可能备有所有需要的物品。如村里有的家户拥有一两个大型炊具;有的有一张雨篷;多数家庭备有四五套桌凳和碗筷。而丧事操办中至少需要五六个大型炊具、数张雨篷、约二十套桌凳和碗筷……这些物品都是从同村其他家借,丧事完全结束后再归还。经费方面,丧事操办的支出主要是生活费用和置办丧葬物品。丧葬经费开支受村落的人口、邻里圈范围影响;厚葬的丧葬经费更大。村落中任何一个家庭无法单独承受,只有自己多帮助他人,临危时才能得到他人的回助。这种邻里互助是白族民间一种隐性的风险抵御机制。村民对于突发的丧葬不会感到特别惶惑和恐惧,而是坦然面对。丧葬仪式中邻里互助机制给予村民巨大的安全感,他们不孤立无援,而是和邻里圈共同面对困难、承担风险。

丧葬仪式中,白族民间社会通过邻里互助不让任何一个家庭游离于邻里圈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邻里圈内所有家庭都平安无事,邻里圈社会就祥和安定,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白族丧葬仪式中隐性存在的邻里互助机制为村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心理保障。邻里相互帮助、共度难关,不让任何一个家庭因人员死亡变故而陷入困境,不让任何一个家庭游离于邻里圈外。即使出现矛盾和问题,白族乡村社会也会通过仪式主动调适邻里圈内部的结构与关系。因此,滇西的白族对内邻里和谐、相互帮助,对外和其他兄弟民族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白族丧葬仪式中邻里互助的隐性机制有益于村落的安定团结和民间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家庭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丧葬仪式的互助中,没有“非亲非故”的人参与。参与互助的所有人群,是某个家庭社会网络(关系)的总和。丧葬礼簿登记了地名、姓名、互助的实物、礼金等信息。礼簿中还出现“祭”和“奠”的差异。向亡者供献祭品致敬叫“奠”。丧葬礼簿反映着白族家庭全部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友的分布地和最后收祭时本家的情况。仪式中参与互助的所有村民以户为单位都登记在册。礼簿像一张蛛网,以亡者为中心,每个家庭成员背后都有一个群体,小群体之间有局部的交集,若干个小群体构成家庭总的社会关系。

丧葬仪式中参与互助的人群总体叫做邻里圈。子女多的家庭亲属多,邻里圈大,得到的帮助也较多。家族大小、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为人处世对获得帮助的多少也有影响。根据礼金的数量、仪式中孝子、帮忙的人、客人等角色分配,可以总结出邻里圈由亲属、乡邻、朋友同事三个群体构成。亲属和乡邻是由不同纽带形成的群体,两者之间有较多交集,并且很多人既是亲属也是乡邻,他们在丧葬仪式互助中发挥重要作用。

〔1〕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0.

〔2〕闫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7.

〔3〕郭志合.丧葬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南溪村纳西族葬礼中礼物流动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4(1):74-79.

〔Abstract〕When a Bai family suffers from a sudden funeral,Bai peopel in the same village will try to gather labor,materials,and money as"gift"to offer help.The"gift"includes the records on the gift list in cash and in substance;also includes the unrecorded ones on the gift list.What behind the"gift"is the essence of friendship and the kindness from the neighborhood.Neighborhood assistance in Bai People's funeral is a kind of risk resisting mechanism.Through the"gift",the village and family cohesion will be strengthened,and it will lay a soci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village.

〔Key words〕gift;Bai people;funeral;neighborhood assistance

(责任编辑张玉皎)

On the"Gift"of Neighborhood Assistance in Bai People's Funeral

Wang Limei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Cul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K892.22

A

2096-2266(2016)09-0011-0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242)

2016-05-19

王丽梅,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礼金白族邻里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拉黑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漫画 四川专项整治干部收受红包礼金
“收受礼金罪”入刑应当缓行
六条禁令严禁教师收受学生礼品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