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群 陈 霞 乔 进 石 禹
226006 江苏省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1例间质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镇静催眠药合理应用的治疗分析
陆群陈霞乔进石禹
226006江苏省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后期常合并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伴或者不伴高碳酸血症,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等,多需要合并使用镇静催眠药,特别是老年患者[1]。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在促进和维持近似睡眠的同时,会影响睡眠时相的正常比例,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大剂量可引起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进而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故对于上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依据病情、结合药物特点合理选用镇静催眠药物非常重要。
患者,女性,76岁,因“反复咳嗽气喘四年余,加重三天”入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予以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患者在院治疗初期,无发热,咳嗽咳痰好转,但情绪烦躁,不配合检查。药师详细询问患者既往使用药物情况,患者诉近半年因失眠,每晚睡前自行服用艾司唑仑1mg。查阅资料得艾司唑仑有呼吸抑制作用,可导致患者CO2潴留,出现情绪激动、烦躁现象,嘱患者停用艾司唑仑,建议临床给予患者酮替芬2mg qn口服,并密切观察。给予酮替芬治疗3天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无烦躁不安,夜间睡眠情况逐渐改善。
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包括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及抗变态反应药物及其他。理想的镇静催眠药物应具备快速诱导睡眠,对睡眠结构无影响,无次日残留作用,不影响记忆功能,无呼吸抑制作用,长期使用无依赖或戒断症状等特点。镇静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是:用药剂量个体化,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提倡短期、间断用药。对于老年患者,使用镇静催眠药时,若发生共济失调、意识模糊、反常运动、幻觉、呼吸抑制时需立即停药并妥善处理。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2]。
该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明显烦躁,夜间睡眠差,自行服用艾司唑仑1mg qn为其常用催眠剂量。艾司唑仑为临床常用的传统苯二氮卓受体激动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说明书提示老年人对该药较敏感,过量可出现呼吸抑制。该患者为高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入院时血气分析提示II型呼吸衰竭,存在呼吸功能不全,近半年每晚服用艾司唑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此外,包括艾司唑仑在内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均在肝内经微粒体酶代谢进行生物转化,形成水溶性更高的代谢产物,药物半衰期取决于代谢的速度。肝功能障碍患者及老年人的代谢速度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如给予同等剂量的镇静催眠药,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蓄积或中毒,故肝功能障碍患者和老年人应减少剂量。该患者入院时精神差,烦躁不安。入院第3天诉睡眠差,极度焦躁,拒绝配合检查,查血气分析示PO276.8mmHg、PCO277.9mmHg,PCO2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药师详细询问既往用药病史,患者因焦虑、失眠近半年,每晚口服艾司唑仑片1mg,考虑除外基础肺疾病外,目前PCO2升高,并明显焦躁可能与艾司唑仑抑制呼吸相关。遂嘱咐停用艾司唑仑,建议临床给予患者酮替芬口服 qn,患者焦躁状况明显改善。
睡眠障碍是肺部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情绪差,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会增加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病情,禁用于本类患者。酮替芬是作为新型抗变态反应药物,能够抑制机体过敏介质的释放,其H1受体拮抗的作用非常的强,且具有拮抗慢反应物质和组胺的作用,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在哮喘及慢性咳嗽中应用广泛,因其与抗组胺药物类似的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后常引起困倦感、乏力感。另外,酮替芬配合糖皮质激素使用时,可以明显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这样既减少了人体对激素的依赖,降低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也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患者使用酮替芬后,血气分析显示好转,表明酮替芬对血气结果无影响,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烦躁不安的精神症状,夜间睡眠情况逐渐改善。
[1]孙莉,谢红涛,王祖承.老年精神科门诊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3):140-14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5(7):534-540.
10.3969/j.issn.2095-9559.2016.05.091
2095—9559(2016)05—2567—01
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