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2016-03-06 16:26李晓辉
关键词:扶贫经济新常态大数据

李晓辉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李晓辉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我国的贫困治理政策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落实精准扶贫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精准识别、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内生动力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基于对精准扶贫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对策:借助公益组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构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创新扶贫治理机制,实现多元化贫困治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模式等。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公益组织;大数据;扶贫

一、经济新常态对政府扶贫治理的影响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经济新常态对扶贫治理工作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贫困人群失业和陷入贫困的风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会使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市场就业竞争会产生排斥弱者的力量。贫困人群相对于其他人群是弱势群体,贫困人群就业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通过就业来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必须对扶贫治理的战略和政策进行调整,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给宏观就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1]。其次,地方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将很难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放缓势必导致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帮助贫困群体发展来减贫的增量空间被压缩,这对新时期扶贫治理工作产生了新挑战,想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就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扶贫,实现扶贫资金的“精准”发力。再次,经济发展动力发生转变,投资对经济拉动减弱。贫困地区除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外,其他投资出现回落,依托投资驱动经济越发困难,经济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想持续性脱贫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政府治贫方式和手段同步创新。最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要求提高。贫困地区资源要素的粗放式利用,阻碍着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质量提高,精准扶贫是政府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给予的政策回应。

二、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扶贫工作的困境

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挑战,新常态下扶贫工作的核心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困难

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形式和方法不足,没有科学动态的贫困识别标准。贫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我国识别贫困的方法是一种静态的标准。单一维度的识别形式往往导致识别对象认定不公正,群众意见大,对扶贫工作产生错误认识,影响后期扶贫项目有序开展。

(二)部分贫困地区返贫率高,内生动力不足

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机制暴露出诸多问题,导致政府行政参与过度,扶贫市场机制缺失,利用市场利益机制调节资源渠道受阻,贫困户接收扶贫资源受限,扶贫地区优势资源利用不善,并且难以合理配置,扶贫项目释放效能欠佳。监督和管理针对性不强,致使扶贫对象过于依附政府救济和地区资源优势。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造成部分贫困地区返贫率偏高,再加上帮扶对象自我发展意识薄弱,导致扶贫对象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扶贫政策异化,扶贫资金效益低

政府行政化问题突出,往往会导致扶贫政策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脱节,扶贫政策对接也容易出现障碍。若政府制定政策的敏感性不强,在未摸清扶贫底数和扶贫地区多样化、个性化差异需求时,贸然制定出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和针对性不强的政策举措,很容易出现扶贫项目对接意愿不高、项目选择排斥等异化现象[2]。扶贫政策的异化也容易造成扶贫资金出现严重渗漏,难以形成合力,致使扶贫项目“造血”功能偏弱。

(四)扶贫方式陈旧,多元扶贫格局尚未形成

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救助式减贫体制,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能力不足。当前社会参与扶贫往往局限于零散的个体行动,公民制度化参与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局面尚未建立。政府绝对主导的扶贫方式采取政府包办一切,易出现某种意义上的扶贫“失灵”,难以汇集来自社会、企业、个人的爱心行动,不能构建多重主体的社会安全网,也无法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多元化的需求[3] 96。

三、政府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为提高政府扶贫行为的效能,应对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工作的挑战,促进政府扶贫行为更加灵活化和多元化,应当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由政府牵头,引入公益组织开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工作。公益组织对扶贫对象申请者逐一实地考查,通过公开筛选和规范程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然后政府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管理、精准考核,逐步形成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4]。

在对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找准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和扶贫地区实行精准分类。扶贫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身因素致贫;另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致贫。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和模式。扶贫模式可以有以下多种形式:一是创业就业型。培训帮扶对象所需技能,依靠自身技能创业就业。二是项目帮扶型。当地政府以优惠政策引进项目,依托优势项目激活地方活力。三是资产盘活型。通过当地资源优势,增强脱贫“造血”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产业。四是搬迁改造型。对于既没有可开发资源又易遭受自然灾害的村落,实行整村搬迁扶贫改造。通过科学的扶贫分类,找准突破口,真正实现政府、社会组织、贫困户协同脱贫,使村有开发特色、户有专业所长,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从而降低返贫率。

(二)推进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

创新扶贫资源整合机制。扶贫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对其实行动态优化、灵活配置,以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扶贫地区缺乏资金就给予资金支持,缺乏技术就给予技术指导。不同贫困地区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整合资源优势,共同脱贫致富。

创新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传统扶贫对象的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机制,只注重前期识别贫困户,而忽视脱贫户的退出,严重制约着扶贫资金的有效运用。扶贫对象识别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扶贫对象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脱离贫困,非贫困对象也可能在某个时间陷入贫困。因此,要实行进入和退出的动态扶贫管理。静态的管理容易对扶贫对象造成反向激励,减弱扶贫对象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其认为处于扶贫状态可享有国家扶贫资金[5] 245。

(三)精准扶贫与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

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考核办法,不能仅仅与当地GDP挂钩,更应该考虑引入多维度政绩考核机制。领导干部所推行的扶贫举措对地方脱贫做出的贡献和对未来可能达到的潜在作用都应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的空间维度。考核的方式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领导的提拔升迁要与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政绩相衔接,领导干部在当地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就给予升迁机会的倾斜。相反,若所负责地区发展停滞或缓慢,扶贫项目开发不力,就应该给予惩罚和批评[6]。

(四)实现政府、市场、社会、贫困群体多方参与扶贫的格局

政府、市场、社会、贫困群体多方共同参与扶贫工作,既要发挥政府、社会帮扶的作用,又要激发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自强自立的内在动力。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让贫困户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做好扶贫开发项目,极大地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引进和重视民主监督。扶贫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要透明公开,并且要拓展贫困户民主监督的渠道,让贫困户拥有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打破政府全面主导模式,释放社会参与的活力,实现多元化参与贫困治理。为企业、社会组织创造制度化参与渠道,提升企业和社会组织服务效能,创新社会参与帮扶方式。贫困地区可借助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结合资源禀赋,开发优势产业;鼓励村民通过依法流转土地所有权、林权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实现村企合作[7] 134。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扶贫治理格局,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公益组织等多方推进扶贫治理。

(五)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搭建精准扶贫网络信息平台

依据政府建档立卡所组建的大数据平台,精确把握区域扶贫数据,实现数据整合、管理优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托国家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组建精准扶贫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贫困地区服务网点全覆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最新扶贫信息上传到精准扶贫网络信息平台。农户借助服务网点、手机通讯等多种渠道,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致富信息、惠农政策、优势项目等。

(六)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实现扶贫对象的独立自强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对象的自身发展作为扶贫的根本途径。扶贫的同时不忘扶志,打破“人穷志短”的桎梏,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发挥扶贫主体的作用。政府的扶贫关键应该在于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政府给扶贫对象再多的扶贫救济资金,也不如教会扶贫对象如何创造财富。扶贫还必须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依托教育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李晓辉,徐晓新,张秀兰,等.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J] .江苏社会科学,2015(2):67-77.

[2] 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64-168.

[3] 刘敏.社会资本与多元贫困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赵武,王皎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170.

[5] 吴海涛,丁士军.贫困动态性:理论与实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6] 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118-1119.

[7] 黄承伟.中国扶贫行动[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翔)

收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简介:李晓辉(1990—),男,福建宁德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082—03

Government Actions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 Background

LI Xiaohu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Poverty governance policies of our country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will be helpful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 background,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 is decreasing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 is lack of innovation. It is an arduous task to achiev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meet the diverse needs, and develop endogenous power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lemma faced by poverty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ccurate countermeasures: identifying target accurately with NGOs, building a dynamic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ng poverty governance mechanism, diversifying poverty governance, relying on the big data to create new management model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new economic normal; NGOs; big data; poverty alleviation

猜你喜欢
扶贫经济新常态大数据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证监会“扶贫”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