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清,左云霞
(忻州师范学院 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清至民国时期平定地区的水神信仰初探
赵淑清,左云霞
(忻州师范学院 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清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不断,为了满足民众祈雨时的多重需要,平定地区水神信仰的类型增多,不仅有传统的龙神信仰,自然神、古代先贤和本地传奇人物也都进入水神的行列。此时的水神信仰达到顶峰,信仰范围广泛,功利性和农事性极强。人们不仅在水旱灾害多发的时段举行定期祭祀水神的庙会,还在发生严重旱灾时举行特殊的祈雨庙会。作为地方文化,水神信仰有助于整合地方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经济文化。
关键词:清至民国;平定;水神信仰
水神是传统农业社会中信仰最为广泛的神灵之一。山西平定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地降水量与农作物需水量供求失衡,使水崇拜自古有之。清至民国时期,特殊的时局加上平定地区频繁的水旱灾害,民众对水神的依赖较前代更甚,而且水神信仰的类型、方式、特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龙神专职水神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崇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被先民们看作是掌管风雨的神灵,成为历朝历代民众消灾祈福、防洪抗旱的崇拜物。在清至民国时期平定地区的水神信仰体系中,龙神信仰较为兴盛。清光绪八年的《平定州志》中记载了11处龙神庙——平定的龙神庙、龙天土地祠、甘泉龙王庙、西龙王庙、金山圣母祠、护海圣母祠;乐平*乐平即现在的晋中市昔阳县。的龙王庙、九龙庙、蒙山庙、石瓮神庙、鹿泉圣母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平定的龙神庙、西龙王庙和乐平的石瓮神庙。
平定的龙神庙位于城东关东北冈,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知州吴惟诚主持修建,有前后两殿,前殿专门祭祀龙神,后殿供奉龙母和诸龙神像,左偏殿为白龙殿,右偏殿是风神殿。清朝时,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知州都要在此对龙神进行祭祀。
西龙王庙在距平定城18公里的龙王山上,主要供奉五龙圣母,所以又叫五龙圣祠。据《平定州志》载,西龙王庙建于宋朝元祐年间,从宋朝至明朝屡次重修,清朝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的两次大规模修葺也都有碑文记载。与以官府祭祀的平定城龙神庙相比,西龙王庙地处偏远,所以多为民间祭祀为主,对庙宇的修建也多由民间捐资的形式进行。
石瓮神庙地处乐平的石瓮山峡。乾隆二十三(1758年)、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陶镛、把总杨锡义都曾在此地祈雨。另外,《平定州志》中还详细记述了乐平知县严鸣前往石瓮神庙祷雨的经过:“壬寅夏数月不雨,余步往跪祷,潭前礼毕,瓶中有水数寸,佥日神赐两矣!迎神而返大雨随至,遂以有年。”[1]77
(二)其他自然神兼职水神
清至民国时期平定地区的自然兼职水神可分为自然现象和人格化的自然两个类型:
一类是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由于一些自然现象超出了古人的认知范围,被认为由神灵操纵,于是就有了风婆、雨神、雷神等自然神。而这些自然现象常与降雨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因此,古人就将风婆、雨神、雷神等列为水神。乐平乡有风云雷雨山川坛、雹神庙,盂县也有风云雷雨山川坛,而且每年春秋时节,都有官府进行专门祭祀。
另一类是人格化的山川河流。平定地区位于太行山区,有七岭、方山、艾山、绵山、秋林五大山脉和桃河、温河、绵河、阳胜河、岔口河、甘陶河等众多河流。靠近河流和山川的地方常建有山神庙、水神庙,供奉山神、水神。这些山神、水神不仅有本身的职责,有时还兼有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作用。
(三)古代圣贤水神
平定地区也有一些供奉古代圣贤的庙宇,这些古代圣贤中不少人被看做水神加以供奉。平定州和乐平的庙宇中都供奉着在本地饶有名气的古代先贤水神,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本地先贤水神。最典型的是嘉山黑水神和藏山山神赵武。
嘉山黑水庙和嘉山行祠供奉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贵族,据《平定州志》载,他是主管水患灾害的神,因其保佑平定地区风调雨顺,所以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多次被官方册封,明朝洪武初年重修庙宇,改称嘉山黑水之神。从这些封号的变化可以看出官方和普通民众对嘉山黑水神的崇敬。
藏山行祠和藏山庙也是用来祈雨的重要场所,主要供奉赵氏孤儿赵武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神泉里藏山神庙记》有“赖我公……为云为雨,往祷者无不应”的表述[2]855。
第二类是外来先贤水神,其代表是崔府君、昭济圣母和狐突大夫。
平定地区有三座昭济圣母祠:一座在郗家瀑(今阳泉郊区瀑里村),一座在锁簧村(今平定县东锁簧村),一座在南坳村(今平定县南坳村)。据《重建郗家瀑昭济圣母祠记》碑*《重建郗家瀑昭济圣母祠记》碑: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平定州知事张其治等人立。现存于阳泉市郊区瀑里村昭济圣母祠内。中记载,昭济圣母为晋唐叔虞之母邑姜,宋神宗熙宁年间被封为昭济圣母,而昭济圣母祠的源头是太原晋祠,郗家瀑的昭济圣母祠是昭济圣母行祠,其中有“第神之得福本地,雨旸著灵”的表述。《重修昭济圣母祠碑记》中也有“自吾乡之奉斯神也,物阜民丰同沾风调雨顺之泽”的表述[3]347。
供奉另一位外来水神——崔府君的庙宇是平定城崔府君庙、盂县彰癉庙。据《盂县志》记载,崔府君本名叫崔钰,字元靖,唐贞观年间任长县令。因他对长治地区有大的政治功绩,所以受人祭祀。平定州《重修崔府君庙》碑对崔府君庙这样记载:“州里远近之人,疾疠瘥札,水旱灾害,凡祷于庙者辄应……武宗朝,天下大水,祷之即止。”[4]5085说明崔府君具有降雨和止雨的双重作用。
狐突庙供奉的是晋国大夫狐突。《史记·晋世家》记载,狐突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本姓姬,因其祖父封地在狐氏大戎(今交城)所以改姓狐。晋献公专宠骊姬造成晋国内乱,狐突因拒绝召回随公子重耳出逃的两子狐毛和狐偃,而被晋怀公杀害。据残碑《初建太傅灵应祠记》中记载,明嘉靖庚申年、隆庆己巳年两次大旱,柏井村村民因祭祀狐突使旱情得到缓解,遂建庙进行祭祀[5]。
第三类是治水有功之人,其典型代表是李濂、青阿立。平定州溥恩祠供奉的是雍正年间的平定州知州李濂、青阿立。《平定州志》记载:“雍正年间钦奉谕旨通行水利,知州李濂、青阿立于娘子关浚导绵水,逢壑架木,遇垤通渠,溉田数顷,民利赖之建寺供奉……”[1]73因其治水的功绩,被当地民众当做水神祭祀。
(四)本地传奇水神
寿阳、井陉等地都流传五龙圣母的传说,虽然五龙圣母传说的真正发祥地已不得而知,但作为当地人信仰的本地水神,平定地区还是流传着许多关于五龙圣母的传说,也有许多供奉五龙圣母的庙宇,其中平定城的龙神庙、西龙王山的五龙圣母祠最为著名。平定地区较大的村落都有专门供奉五龙圣母的庙宇。所以典型的本地传奇水神非五龙圣母莫属。
五龙圣母娘家是孙家沟,婆家是王家庄(只是订亲,并没有结婚)。传说,此女为人仁慈、善良,因误食一颗从河上游漂下来的长着五条花纹的鹅卵石而受孕,并产下五条龙。之后人们便在她产下五龙的山上建庙供奉,称为龙王山,并将她尊称为五龙圣母,在每年的七月初一举行庙会进行祭拜。现在平定的“七大村,八小村”都依然在农历七月初一举办庙会。*2015年1月26日,平定县孙家沟村访谈张银(男,1939年出生,农民,文盲);2015年2月9日,平定县左家村访谈左光辉(男,1942年出生,农民,文盲)。
平定地区最普遍、最常见的水神信仰方式是进行祈祷祭祀,按周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年定期举行庙会,唱戏进行供祭。另一种是在久旱无雨时举行特殊庙会,祭拜祈雨。
(一)定期祭拜水神的普通庙会
平定地区的庙会每年都有,其中一些大村落基本上每个月都会赛神演戏。平定地区的许多村落都会定期举行祭拜水神的庙会。如南坳村农历二月初一祭拜龙王、宋家庄村和贵石沟村农历七月初七祭祀五龙圣母、常家沟村农历七月十八祭祀龙王、西锁簧村和冠庄村八月初一供祭昭济圣母等各种庙会。
1.龙王庙会
农历六月十三平定各村落举办龙王庙会。明清和民国时期,东关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都要举行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献戏酬神的庙会。
庙会从农历六月十二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六月十六。农历六月十三是祭祀龙王的正庙,先由筹备供品的村庄进行上贡,贡品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面塑,如花糕、福手等。接下来由平定州知州、地方士绅带领众人携自家的贡品进庙上香祈福。庙会期间最主要活动是演戏,戏剧多为中路梆子,一般要演出十场。其中正庙当天演出三场,多为《满堂红》等喜庆吉利剧目。另外,附近各村也都要派代表进行献演,节目有旗锣伞扇队、铁炮队、花迓鼓队、高跷队、秧歌队、抬阁、社火、旱船、太平车和嬉戏节目坐桌孩孩、二鬼抱跌、哑老背妻等,从上午一直演到天黑。
2.藏山庙会
盂县的藏山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举行。庙会当天,人们抬着周边各处大王庙的“小大王”回藏山,前面举着“吉星高照”“朝山敬香”的大旗,锣鼓喧天、铁炮齐鸣,有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剑戟的群众行走其中。庙会期间还会在庙前戏台上唱戏助兴,戏剧多为传统剧目,如《金沙滩》、《虎牢关》等。
(二)旱灾时祭拜水神的特殊庙会
经常性的干旱使得定期祭拜水神的庙会无法满足民众降甘霖、解民旱的需求。每当出现较为严重的旱灾时,平定地区就会举行特殊祭祀水神的庙会。《平定县志》记载:“凡久旱无雨,乡人聚集,手捧燃香,鼓乐开道,赴村庙祈雨,直至落雨方止。”[6]580《重修崔府君庙记》中也有“……斋沐,如千人免冠跣足,走庙焚香罗拜于像前”的记载[1]373。
平定县城的七街祈雨庙会是民国以前平定百姓祭祀狐突大王和陶侃大王的特殊盛会。《平定县志》和《东关村志》中都有关于七街祈雨庙会的描述。七街祈雨属于不定期庙会。一旦出现久旱无雨的天气,官府都会组织平定城的望族士绅、商界巨贾、长老族长出面迎请柏井大王庙供奉的陶侃大王和狐突老大王出巡。柏井大王庙的残碑中有明隆庆已巳年(1569年)和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行七街祈雨的记载。整个仪式分迎驾、取水、祈雨、谢驾四个阶段。
1.迎驾
迎驾前要设香案、请马畀、备仪仗,并在西关雨花台设迎神台,上置生熟供品、三牲纸马、香鼎烛台,有公推执事烧香燃烛,跪拜祝告上天。迎驾时,先将大王的帮身使者马畀(穿黄色披风,头戴柳圈,赤膊光脚,一手拿三环大刀,一手提青麻长鞭)压来,然后由村民将庙中神像抬出,并有一些人持“回避”“肃静”的起马牌分列左右,前面用锣鼓开道,后面由旗队、伞队、炮队、迓鼓队组成。祈灵的乡绅沿途要“三步一跪拜,五步一烧香”,将神像迎入平定城,经过东关应公庙,在西关雨花台落架。
2.取水
由乡绅跪拜摇签,选好祈雨用的枯井。签选后,由取水队伍用柳枝将选好的井的井口遮住。执事手持净瓶,瓶中插柳枝,柳枝上系红头绳,在头戴柳圈的众人簇拥下将取水净瓶放在井中。
3.祈祷
众人跪拜祷告,由童男持水盆,童女执柳枝朝封盖井口的柳枝上洒水。三炉香以后,由童男取出井中净瓶。吹奏大得胜曲,将净瓶送回雨花台供奉。从祈雨仪式开始到下雨为止,参与祈雨的男众受戒断屠,日夜交接跪香,不得间断。
4.谢驾
下雨后,排仪仗,鸣鼓乐,童男童女将净瓶里的水送回原来的井中。择日举行送驾仪式,恭送陶侃大王和狐突老大王的神像至东关应公庙,由请驾方出钱点戏,以示感谢。所点戏目必须有“水”字,如《白水滩》、《汜水关》等。最后由柏井迎驾队伍连夜接回。第二天清晨,柏井乡民举行迎驾仪式后庙会结束。
(一)水神信仰目的的功利性和农事性
参与祭祀水神的群体不仅有普通民众,还有地方乡绅和官方成员,而不同群体参与祭祀的目的则不同。州衙官吏参与其中是为了稳定人心,赢得政绩;乡绅巨贾参与其中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和维护切身利益;普通民众参与祈雨是为了缓解干旱,减少农田损失,保障基本生活。《重修昭济圣母神祠碑记》*乾隆十九年立于东锁簧村昭济圣母祠,现收录入《东锁簧村志》中。中记载:“昔先王建邦设都必择山岳以主,祀良以山泽通气神明所栖,神人相依,而后国家可永奠世世,人民发祥于无穷事也。故虽一乡一里亦必于四通之衙建之庙宇……”这些都体现了水神信仰目的的功利性。
水神信仰目的的农事性体现在民众为消除水旱灾害、期盼丰收而祭祀水神和举行庙会的活动中。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平定地区降水分配严重不均。在当时科学技术欠发达,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降水的多与少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取得好的收成,民众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选择在最易发生水旱灾害的时段进行祭祀、祈祷,所以祭祀水神的定期庙会集中的时间段与易发生水旱灾害的时间段基本一致。通过对《平定县志》中记载的水旱灾害和祭祀水神的庙会进行统计,清至民国时期平定地区出现旱灾(指中等旱灾以上)共有16次,主要集中在农历三月底至八月下旬;平定地区定期举行的祭祀水神的庙会也主要集中在农历三月到八月,其中六月、七月最多,约占所载庙会数量的三分之二。
(二)水神信仰种类的混杂性
水神信仰种类的混杂性一方面体现在水神信仰种类多,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一些庙中不仅供奉水神,还会供奉其他神袛。
平定地区人们供奉的水神多种多样,不仅有自然神,还有人物神。出于对山岳、河流、风雨雷电的敬畏,先民们将其视为具有通天法力的水神,赋予其行云布雨、主管人间冷暖的能力。历史人物被看做水神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在世时帮助民众解决了许多难题,在民众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死后得到民众的供奉;另一方面是洪涝灾害频发,单纯对自然水神的信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极度需要拯救的心理,人物水神应运而生。
平定地区许多水神庙不仅供奉水神,还供奉其他神袛。如平定娘子关的龙王庙西侧小庙供奉虫王爷,与龙王殿相邻,东侧为子孙庙,内供三霄娘娘,殿后的禅房中还有供奉水母娘娘的神龛。乐平的凤凰山神庙东面由三官殿、玉皇阁、狐公祠、圣母殿组成,西面则是风云雷雨神庙。盂县有坡头村五龙圣母庙、神泉村玉皇庙等33座神庙将藏山山神赵武与其他神灵一起供奉。
(三)水神信仰范围的广泛性
水神信仰范围的广泛性一方面表现为对山西、河北等各地不同元素的融合和吸收,另一方面表现为水神信仰在平定本地区内部的传播和扩散。
平定地处山西东部,东邻河北省井陉县,西连寿阳县,位于山西和河北交界地带且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秦朝开始便是山西与河北沟通的必经之地,各地商贾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些商贾在沟通平定与各地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将其他地方的水神信仰汇聚到了平定地区,让平定地区的水神信仰融合了各地的不同元素。如平定地区的昭济圣母庙是太原晋祠供奉的昭济圣母的行祠;平定城崔府君庙、盂县彰癉庙所供奉的与长治等地供奉的水神都是唐代长子县令崔元靖;平定地区与寿阳、井陉等地都供奉五龙圣母,且这些地区关于五龙圣母的传说也颇为相似;乐平有供奉晏公的晏公庙。这都体现了平定地区的水神信仰对其他地方信仰元素的吸收和融合。
各种小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庙会、集市等,将不同的水神信仰在平定地区内部广泛传播。一方面,平定地区对水神信仰的传播基本上涵盖了每一个村落。平定、盂县、昔阳的各个地方都有水神信仰,修建了各式各样的水神庙,并且各个地方都会举办不同庙会祭祀水神。另一方面,个别水神信仰的传播范围也相当广阔。如:平定的藏山行祠和盂县藏山庙都供奉着藏山山神赵武;平定、盂县、乐平都有祭拜狐突大王的庙宇;平定的昭济圣母祠有郗家瀑、锁簧村、南坳村三座;平定城崔府君庙,盂县彰癉庙都是祭祀崔府君的场所。这些体现了水神信仰在平定地区内部的传播范围之广。
(一)水神信仰有助于整合地方社会秩序
水神信仰给百姓以精神寄托,有助于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当发生干旱或者洪涝灾害时,面对不可控制、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百姓渴望神明可以施以援手。祭拜水神便成为百姓对抗灾难、期盼丰收的一种方式。而官府祭拜水神则可以安抚躁动的民心,减少民众因征收赋税引起的不满情绪,稳定混乱的社会秩序,更便于展开救灾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道德与利益冲突事件,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民众会有所顾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害社会、影响地方稳定的事件的发生;有些普通民众生活困难时,一些地方乡绅出于对神灵的崇拜会主动救济平民,减少抢劫、偷盗等行为的发生;集众人之力修建水神庙,使得乡绅与普通民众的交流沟通增多,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增强了团体凝聚力和个人的归属感。
(二)水神信仰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发展
由于交通不便,乡村社会大多比较闭塞。民众生活单调,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少。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水神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上文提到的各种祈雨、谢雨庙会中的戏剧、社火、抬阁、迓鼓、旱船、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给人们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它们早已成为平定民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地方文化的标志。
农历二月二日是平定地区传统的“龙抬头节”,民众出于龙能司雨的观念,认为此日开始,雨水增多。《平定州志》载:“二月二日前夕以石灰围垣屋以为禁龙卵,又用灰作窖,中填五谷,覆以石,晨起开窖取米粟以兆丰年……”[1]170;《盂县志》也有“以石灰围井及屋墙四周,叫做‘辟蛰龙’。初二日早,家家抢担吃水,叫‘引钱龙’”的记述[2]586;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都是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此外,在这几天,民众会用秸秆和纸糊制成船,并用它进行舞蹈表演,象征驱走干旱,它被称为“划旱船”;家家户户还会吃与“龙”有关的食物,吃龙须面是挑龙头,吃烙饼是剥龙皮,吃扁食(饺子)是吃龙蛋,吃米面油茶是炒龙髓。
(三)水神信仰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举行谢神或者祈雨庙会期间,众多的商贾都会云集此处进行商业贸易,《平定县志》中记载:“凡城乡庙期,商贾必趁人众而赶赴庙会”“赶庙游人云集,出售农具、布匹、衣服、杂货、当地土特产及骡马耕畜、食物,商贩汇聚成市。”[6]568-569这无疑会活跃当地的经济,带动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水神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消极影响也非常明显。灾害发生时,多数人将关注重点放在祈求神灵保佑上,官方不去积极地寻求解决对策,救济灾民;民众也不去寻求切实的自救方案,使得救灾工作进展缓慢,经济损失惨重,民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出现卖儿卖女、饿死人,甚至人吃人的现象。在求雨习俗中出现的“以三环刀朝自己前额劈三刀,顿时血流如注……”等陋习不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举办庙会、修建庙宇时容易出现奢靡、攀比之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总之,平定地区的水神信仰不仅类型丰富多样,而且独具特色,影响到了地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待水神信仰,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其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克服其不利影响,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赖昌期.平定州志[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 盂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盂县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3] 冯元利.东锁簧村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4] 曾国荃.山西通志[Z].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刘霄.平定县柏井村大王庙祭祀习俗考[J].山西档案,2014(3):33-36.
[6] 平定县志编纂委员会.平定县志[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杨华轲)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专题研究项目“明清时期五台山地区水文化研究”(ZT201507);忻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中国历史地理学》为例”(JGYB201509)
作者简介:赵淑清(1983—),女,山西左云人,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023—05
A Brief Survey about the Water God in Pingding Area from Qing Dynasty to Minguo Period
ZHAO Shuqing, ZUO Yunxia
(School of History, Xinzhou Normal Institute, Xinzhou 034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Minguo Period, natural disaster and man-made disaster appeared in succession.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sires of people to pray for rain, water god faith in Pingding area type more and more, not only has the traditional dragon, but also have other natural god, the ancient sages and local legend. In the meantime, people worship of water god to achieve the greatest degree. Religion has a large range, strong utilitarianism, taking agriculture as the main purpose. People not only in a year are prone to floods and droughts time hold water god worship in the temple fair, in the case of a severe drought also hold special temple, pray for rain. As a kind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belief in water can help to Pingding area integration of social order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
Key words:from Qing dynasty to Minguo Period; pingding area; water god 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