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城市病”发生背景原因与治理研究
黄志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城市化快速发展不但形成了一大批城市群,还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宗旨逐渐背离。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城市病”产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重点提出预防“城市病”发生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对城市科学规划设计、增加步行空间、建设社区空间、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城市生物多样性等建议,多途径共同治理“城市病”,藉此增强城市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发生原因;治理
现在世界上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和人类的关系也已经成为自然和人类的重要关系之一。城市的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人类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状况。城市与人类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与自然共生体。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一情况在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1952年到2007年,中国国内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3.5%下降到40.8%,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从7.4%增加到27.0%和从9.1%增加到32.0%,中国城镇居民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从12.5%增加到44.9%。快速城市化发展历程既给中国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大幅增加,也使得城市人口过度集中。
建国后的城市化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60年。在这一阶段,全国平均每年新建5.5个城市,年均520万人成为城镇居民,城镇人口比重从10.6%飞速上升到15.4%,每年平均增长1.2%。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在此阶段,由于历史原因,大约有1 800万的城市工人和青年学生离开城市去了农村,城市总人口逐年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从18%下降到17.6%。第三阶段是1978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激增3倍,2014年城镇人口比例从17.0%上升到54.8%,农村人口从83.0%减少到45.2%(国家统计局2015年公布数字)。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化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态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宗旨和城市化发展初衷逐渐背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产生了严重威胁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城市病”危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一些城市生态问题,比如人口过度集中、空气污染、慢性病爆发、交通堵塞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等,这些现象被统称为“城市病”。城市化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度与措施,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生态遭到破坏,城市宜居水平降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城市化也就演变为“城市病”。我国“城市病”的产生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类原因。
(一)“城市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产生“城市病”的直接原因主要存在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一个原因是,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建设过多地追求规模,而忽视了城市职能定位,以至于城市功能区划分不合理,导致城市功能失调。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过多地追求经济总量,人为地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资源流动不合理,资源过度向少数城市集中,从而引发“城市病”。这样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地域差距。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大城市流动和集中,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生存压力,也促使爆发“城市病”的频度加快和强度加大。形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干预、资源集中、人口转移、环境恶化的怪圈。
(二)“城市病”产生的间接原因
“城市病”爆发的间接原因是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缺失。一方面,城市化的法律法规落后、不健全甚至缺失,以至于无法可依;另一方面,缺乏监管、随意作为或者不作为,有法不依,更缺乏具体的管理监督、操作程序、法力责任的规定。这样,在中国城市化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决策不科学、开发无秩序、建设雷同,必然形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中国目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评价标准,但是这些标准的法律强制力较弱,仅起政策导向作用。另外,大多数城市规划建设多关注城市硬件建设,往往忽视城市软件建设,进而促使“城市病”爆发。
“城市病”正逐渐消减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社会福利,逐步降低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治理“城市病”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探索,从制度制定层面、城市设计规划层面和建设维护层面入手去预防和化解“城市病”。国内外的城市生态学家、公共卫生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分析已有成果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城市病”预防及治理对策。
(一)增加城市步行空间
在城市中建设和增加步行空间,不但可以方便居民出行,宽敞的道路、安全的行人区还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健康呈正相关,步行等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催化剂,通过步行等活动可以降低“城市病”给城市居民带来的肺病、心血管病等疾病。此外,在林荫小道步行还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精神健康,缓解工作压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提倡步行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达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效果。城市步行空间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数之一。
(二)建设城市社区空间
城市社区空间是一种植物、宠物、居民、家庭、企业互动的公共场所,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疏解城市居民的压抑、狂躁、抑郁等心理问题。情绪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和幸福。“城市病”进一步加剧城市居民的情绪问题,是导致城市居民情绪变化的压力源。建设城市社区空间,进行社区互动,有助于居民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增加幸福感。
(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城市是介于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之间的一个空间。城市中各种类型的自然绿地空间都在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城市绿地面积和城市生态、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城市绿地将减少空气污染,给居民带来更大的户外活动空间。绿地有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还有助于降低“城市病”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各种疾病,缓解城市现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绿地也有利于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绿地效应都是健康和有益的。一些环保组织建议城市居民步行进入绿地的时间应该不超过15分钟,或者居民区离绿地的距离在300米以内。
(四)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能够为居民提供生态供应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及配套服务等。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水质量,降低风暴威胁,同时给人们提供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有利于城市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
在设计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考虑系统整体功能。城市存在的人类生活和非人类生活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后果更需要通过非人类活动去弥补和修复。人类和环境之间应该是一个运作良好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支持,能够满足和确保人类健康和幸福。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积极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公平的环境,在城市设计规划方面确保生态资源分配的公平。维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对于周边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因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也就成为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倡导城市居民提高对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居民参与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在法律制度层面和居民参与层面共同面对城市生态系统危机,共同治理“城市病”。
(五)稳定城市生物多样性
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之间被认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区越应该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虽然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甚至有些冲突是令人讨厌的,比如人类和苍蝇、蜘蛛、鸟类、蛇类之间的冲突。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仅只有人类,还应该有其他生物。只有保持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才能确保城市居民的利益最终得到保障。
“城市病”是城市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结果。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生态系统组织弹性和活力降低,产生生态危机。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则应该是富有弹性、活力和自生能力的,并且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居民幸福指数与生物多样程度有着正相关关系,如果某个区域的居民认为他们所在的区域生物更丰富,他们就更容易对环境产生反应,幸福感也更强。在之前的城市化过程中,消除了城市自然空间,消灭了生物生存的载体;如今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但不会威胁城市人口的生存现状,反而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影响人类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近年来,大多数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在城市设计规划以及维护方面取得了飞跃式进展,城市步行空间、城市社区空间、城市绿地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持生物多样性上,政府和城市居民仍然认识不足,城市还只是人类自己的城市,甚至是排斥其他生物的城市。然而,城市生物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该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所需的空气、食物、水等都需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发挥。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提供城市生态保护政策,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将成为保护和维持城市居民健康的中心任务,这样也将有助于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志启.中国城镇化的嬗变与超越[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78-81.
[2] 黄志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脆性发生机理与预防[J].生态经济,2014(8):45-50.
[3]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4]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5] 朱颖慧.城市六大病:中国城市发展新挑战[N].光明日报,2010-10-29(11).
[6] 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责任编辑:李翔)
收稿日期:2016-04-26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城市病’治理对策研究”(2015B217);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3-CXTD-08)
作者简介:黄志启(1974—),男,河南信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072—03
Causes and Governance of “Urban Problems” in China
HUANG Zhiq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not only formed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agglomeration, but also produced “urban problems”. The urbanization brings us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meanwhile, it also brings the challenge to urban ecosystem. There is a large divergenc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auses of the “urba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By increasing the walkable space, the community space, and the green area, the urban ecosystem and biodiversity will be sustainable.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problems; causes;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