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新建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王 强
(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体系存在专业相似度高、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科专业应用性不明显、人才培养机制僵化、教师转型动力不足、转型方向模糊等问题。新建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应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从办学理念、教师队伍、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反思优化,促进教师教育专业的合理转型。
新建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在《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把握发展机遇,推进转型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市场与人才的“有效适配”。
(一)专业相似度高,办学特色不鲜明
新建地方院校多由师范专科学校或教育学院升格(合并)而来,教师教育是其一贯的特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地方院校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批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匹配的教师队伍[1]。近年来,随着办学重心的转移,新建地方院校向“综合化”“多元化”“全面化”方向发展,新增了一些非师范专业。由于学校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师教育专业仍是今后学校发展的根本和优势所在。纵观新建地方院校的发展现状,学校数量较多且多从师专(或教育学院)转制而来,教师教育专业几乎所有的新建地方院校都有开设,专业相似度高,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一些新的非师范专业,但不少仍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变形或者延伸,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
(二)学科、专业及课程的应用性、区域性不明显
长期受“服务基础教育”思想的影响,师范院校主要基于中小学实际教学需要设置专业,按照学科知识的关系和技能训练的顺序,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培养中小学准教师。学科单一、教学内容重复、理论与实践课程失衡、实践应用性较弱等问题突出。新建地方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打破传统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的办学质量、发展特色内涵则是学校转型的重点。近年来,不少新建地方院校逐步意识到教师教育专业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造力度,向“地方性、应用性、区域性”方向发展。然而,教师教育专业改革更多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却很少从课程设置角度进行实质性的反思与改造[2]。同时,在课程结构方面,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优势前提下,如何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高素质应用型教师必备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增设一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应用性课程和交叉课程成为新的发展目标,以充分展现旧瓶装新酒、借鉴与创新并重的新魅力。
(三)人才培养机制僵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
人才培养机制单一僵化是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专业立足中小学教师培养,缺乏与社会、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对主体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引导,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按照传统《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论》“老三样”进行教育技能知识口头讲授,缺乏对学生实际教学技能的培养及训练,而实际教学技能恰恰是应用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却常常被教师所忽视。同时,刻板的课程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的僵化,为确保通过率,考试形式单一,偏重知识的记忆,忽略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加之,教学实践环节时间有限,实习基地数量不足,校内外指导教师缺乏合理的沟通,实习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反馈等等,导致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性能力不足,远远达不到当今基础教育发展所需教师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教师转型难度大,内在动力不足
教师队伍转型是新建地方院校转型的关键。在过去的师范教育中,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专业素质等都是符合师范教育办学要求的。然而,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以学科专业体系为主导、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的教师队伍存在较为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与应用型地方院校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存在明显矛盾。加之,受刻板效应的影响,新建地方院校任课教师转型动力不足,原有教师(特别是年长的教师)转型意愿普遍不强,他们大多经过多年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让其放弃进行转型,难度大,阻力也是必然存在的。也有教师虽然认同转型,但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及,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生产、研发等活动。近年来,随着新建地方院校升本发展的需要,学校招聘大量高学历的博士、硕士教师,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其思维常常禁锢于学术研究范畴内,往往按照自己学术型的学习经历进行教学[3]。同时,受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教师职称仍采用“科研主导”的模式,青年教师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及与职称相关的事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兴趣、关注较少,严重制约了教师转型的积极性。
(五)转不转、往哪里转、怎样转缺乏共识
新建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院校生存的根本。地方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转型则是必然的选择。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地方院校的特色和主体面临着诸多转型的争议,有教师认为地方院校转型主要是非师范专业,这些专业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教师教育专业一直以来就是为中小学培养教师的,具有很强的应用型,所以不用转型。也有教师则认为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多元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非单一地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教师教育专业转型则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观念的差异势必带来实践的分歧,教师教育专业转不转、如何转、往哪里转缺乏一定的共识。首先是转不转。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存在理论性强、学生动手能力弱、学生教学实践时间短等问题,转型则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其次是往哪里转。清晰的目标有利于转型的实现,教师不清楚转型后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比例关系,就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也不能将应用性接轨地方经济发展。最后是怎样转。新建地方院校转型中缺乏有效方法的借鉴和引领,摸着石头过河,边摸索边实践,效率低下、流于形式。
(一)办学理念转型是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的、科学的教师教育办学理念是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首要因素。新建地方院校要正确地对待教师教育专业的转型,充分认识到转型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校教育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升带来的新要求。同时,教师教育专业要不断发展创新办学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努力构建新的教师教育专业体系,把握应用性的发展方向,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办学,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优势,以教学质量和应用技能提升为教学发展的目标,为地方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
(二)教师队伍转型是根本
“学术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是制约教师教育专业转型的重要问题,以新建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改变人才选拔的固有模式,紧紧围绕专业发展及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拔教师教育专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中小学一线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配置。其次,引导教师树立应用型理念,促进在岗教师的转型发展,以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教学专业建设为重点。同时,聘任中小学教师参与日常课程的教学,鼓励在岗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努力为在岗教师在职提升搭建平台,采取政策导向、制度激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结合专业进行创新。改革教师聘任及评价制度,在考核和评聘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从制度层面引领教师进行专业转型[4]。
(三)课程结构转型是基础
科学设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突出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类别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延长学生见习、实习时间,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的要求,结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进行课程类型体系的构建[5],强化《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学科教学法》等技能课程的教学,鼓励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同时,基于《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拓展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补充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彰显时代发展特色,构建体现“应用性”“时代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四)人才培养转型是关键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改变以往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发挥,鼓励教师结合中小学实际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情景、微格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基础教育教学进行体验式学习,深入中小学开展教学调查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在实践中与地方教育发展进行互动。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基于“能力主导”的评价理念,结合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体现“应用性+技能性”,采用“过程+结果”“理论+实践” 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动态的评价,全面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五)教学实践优化是目的
以应用技能训练为导向,以教育见习、实习为载体,全面推进教学实践一体化改革,构建专业课程、集中见习、综合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实践评价机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首先,教师在常规教学时,要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其次,加大校内教育仪器设备和教学场地的建设,确保校内教学实训能有效地开展,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再次,努力拓展校外的实践空间,建立稳定、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教育实习的新模式,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鼓励师范生进行集中实习、顶岗实习,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最后,改正以往教育实践环节的指导、管理、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构建实践评价体系,发挥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协同管理作用,采用“自评+互评”“教师+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在实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改进提高提供必要的依据[6]。
(六)管理制度创新是保障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教师教育专业转型的重要依托。新建地方院校立足转型发展,积极推进“建章立制”进程,修订和补充既有规章的内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推动教师专业转型发展,实现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而这些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鼓励和支持,与地方中小学等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实现。地方政府应以身作则,积极破解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难题,鼓励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及实践环节,为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持。其次,新建地方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交流共享合作机制,探索教师分类考核及自主评聘机制,注重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以教师榜样的力量调动教师转型的积极性。最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教师教育转型”专项经费,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在职继续教育、挂职自我提升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引导专业转型发展,吸引更多民间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办学,努力打造服务社会的经营品牌,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1]闫丽霞.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盐城师范学院农村卓越教师培养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4):52-55.
[2]吴云鹏,皮修平,聂东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发展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15.
[3]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53-59.
[4]王强.新建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1-133.
[5]路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陕西教育,2014(5):45-46.
[6]王强.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改革探究: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0-12.
(责任编校:杨丽英)
On the Path Cho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ty in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Qi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cience,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044000, China)
As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advances,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ty in the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indered by many problems, among which are high similarity in specialty, undistinguished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disciplines and courses incapable of being applied, rigid mechanis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unmotivated teachers, and unclear direction.Therefore, we need to reflect on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teaching practice, and system innovation before we can make possible a health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is specialty in the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path choice
2016-05-20.
王强(1982—),男,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
G642.0
A
1673-0712(2016)05-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