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2016-03-06 15:11储著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学界关于主流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基本内涵、具体指向、功能价值、现实意义、建设战略、认同路径、话语建构、历史逻辑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立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仍然需要进一步界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科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全面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

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目前,学界关注和研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切入点仍然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同时,学界将主流意识形态看作是意识形态研究的常态问题,不自觉地将其依附于意识形态研究的整体视角。并且,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现实需求,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必然是一项事关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事业的重大战略。立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梳理学界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进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亟需主流意识形态这个根本的动力保障和精神支撑。对此,我国学界有着高度的学术自觉,多视域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

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学界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本质内涵,即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学界基本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有学者指出,主流意识形态是“具有实践指向的思想观念体系”[1]。其二,基本指向,即什么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大部分学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三,具体形态,即哪些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2]。其四,本质属性,即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才是主流意识形态。学界基本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意识和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这应该说是把握了概念的本质内核。然而,却未突出意识形态的“主流”一面,对其理解缺乏多维性。应该说,意识形态的主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政治统治性和主导性,还包括社会认可性、文化传承性和大众普及流行的一面。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价值取向和意义

有学者认为,引导思想观念、整合政治观点、调节道德规范、指导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2];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构有三大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世界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是中国特色(前两者在当代中国的结合)[3];主流意识形态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4]。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战略

其一,基本原则。有学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阶级性与普世性、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5]。其二,基本环节和实践形式。侯惠勤提出,学习、批评、立法是新中国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主要环节[3]。其三,基本路径。有学者认为,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对话交锋[6]。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路径

当前,受社会冲突矛盾、互联网、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境。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现实,解答新的实践新的难题是学术研究展开的根本所在。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路径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成果也比较多。有学者认为,借鉴人文关怀意识、生活化的传播方式等儒学认同的经验,以民生富裕引领、以社会公正引导、以增强民众对党的信任提升作为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途径[7]。还有学者提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必须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内在性和外在性相结合的原则”[8]。

(五)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作为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必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意识形态变化的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保持高度一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全面推进必然不断地变化发展。话语、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高度一致的,都是要坚定地维护主体的根本利益、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和思想理论的绝对权威,以此控制和影响国内外其他主体[9]。通常,“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10]。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指以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为目的,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规范、策略目标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的过程[11]。

(六)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态化

引入生态学概念和方法研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更是一个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课题,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学者认为,政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多元的意识流之间构成复杂的生态关系,使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位原理)运用到意识形态生态关系的分析成为可能[12]。然而,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得不够深入,成果不多,难能可贵的是有学者初步提出了生态意识形态的有关概念。有学者认为,“生态意识形态指意识形态生态化或生态化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运用生态意识来改造世界的方式”[13],而“生态化意识形态是一种运用生态意识来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或政治理念,生态化意识形态凸显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群体的生态利益,意识形态生态化是政治理念对生态的干预,实质是借生态言政治”[13]。

图7显示该矿生产时间段高能冲击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明显大于检修时间段,50个106 J事件中仅有3处位于检修时间段,24个107 J事件和1个108J事件均位于生产期间。表明生产工序(采煤机割煤、放煤等)对冲击地压具有很大影响,需要尽量将巷道危险区域的作业应安排在检修时间进行,以避免冲击地压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七)网络主流意识形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占据了社会大众较多的注意力,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抢占的战略要地。有学者认为,我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既能维护我国网络媒介和现实社会秩序稳定又能被广大网民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14]。还有学者提出,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理念、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积极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是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途径[15]。

(八)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界定和辨清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始终是党和学界高度关注和全力解答的重大课题。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一把双刃剑,若正确有效引导,将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会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大众心中的主流形象和领导力。因此,两者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始终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统治阶级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瓶颈,特别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被淡化弱化、被误读化、被教条化等严峻挑战”[16]。有学者提出,互联网上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思潮和理论[17]。如何面对、解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侯惠勤认为,要坚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三大底线,即不许干扰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许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不要指望控制中国[18]。

二 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评析

立足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近现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如下认知逻辑和建构逻辑:

其一,马克思主义经过多年革命实践的检验和发展,已经被证明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是一门指导党和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所以,当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很快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此时,作为思想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比作为文化类型、哲学批判的意识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二,中国共产党无须重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中国社会其它社会思潮,只需要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能完全驳倒其它社会思潮和不适合中国革命现实的理论方案。

其三,近现代中国民族危机之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革命面貌,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前途。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挽救民族危机和凝聚中国人民,关键在于它的科学诠释功能和实践指导能力,此时作为解释和功能性的意识形态比其它维度的意识形态更具有实践说服力。

其四,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迅速增强了其掌握全国人民的领导力和主导力,成为党和人民建设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动力。所以,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巩固了党执政的合法基础,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9]学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凸显出了强烈的学术责任感、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多角度探讨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基本功能、价值取向、现实意义、建设战略、认同路径、话语建构、历史逻辑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方向明确,重点领域突出,成果较多,成效明显。然而,我们仍然需要理性看待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成就和研究成果,充分地看到理论研究与现实建设之间的差距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期望,特别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仍然面临着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的干扰和挑战,难以彻底消除它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挑战依然存在,探索脚步不能停止,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

总体来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仍然存在需深化的领域:

其一,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马克思意识形态以及一般意识形态的研究层面,还没有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为一个显性研究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世界优秀文化的中国意义,是党和人民顺利推进改革、建设实践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虽然意识形态研究的专著很多,但目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构成的权威成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是一个聚全国之力攻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目前学界还没有有效建构整体性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社会大众也还没有非常熟练地理解和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意义。

其二,基本概念界定还不够明晰,仍然缺乏一致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概念,这亟需学界展开拓展性的理解和大众化的解读。按照学界结论,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即“统治阶级意识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样的界定本身没有问题,是正确的。然而,这样的定义仍然与意识形态的含义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还无法准确界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性,缺乏进一步地较为详细的解读和对其特征的把握。从字义上讲,主流通常是指代表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主要趋势和本质内容,主流的东西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是相对于支流的干流。那么,何谓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统治阶级主导的,还是大众认可的,或是社会流行的,以及还是传承的或是舶来的等等,这都需要结合历史和现实加以通俗化的诠释。

其三,功能、价值和意义认识比较到位,然而如何将理论阐释的这些功能、价值和意义转化为实践,或者说如何建设影响实践主体言行举止的联结机制和中介系统,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答。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经常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大众,社会大众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然而,绝大部分人还无法准确感知主流意识形态对自身的实际意义和具体价值。比如,许多让人感动的真实故事、电视电影、模范人物等给人的正能量,不仅影响到个人,还会影响到一个时代,像雷锋精神就是典型的范例,这对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心情愉悦的和谐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还比如,当前一些真人秀节目、相亲节目里面扭曲的价值观,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一批人,甚至有可能让一批面临生活困境的人因他们的价值观和言行而陷入长久的伤悲和忧郁,结果导致被影响的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失去了信心。因而,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传遍到每一个人是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

其四,建设战略比较宏观,理论性偏强,缺乏宏观战略与具体战略之间的系统性、过渡性和转换性,实践操作性也比较偏弱。目前,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是如何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大众化、微观化、实践化、措施化。换言之,我们要以实践为依据重构战略,形成一些社会认可、大众流行、权威有效、形式统一、通俗易懂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这样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贯彻落实。“高大上”的基本战略是必要的,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战略,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然而,意识形态之所以是“主流”的,关键还要看它的领导力、主导力、控制力以及社会流行度和大众认可度。所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归宿是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既要将人民群众打造成建设主体,更要把他们培育成切身倡导和推广的主体。如何做到这点,关键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

其五,研究视角比较单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态性特征亟需创新研究路径和方法。当前,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域,但未被高度重视,比如,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生态化、近现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演变史等。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与时代同步前进,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基础保持高度一致。任何一次时代变革都将引起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的变迁。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党和人民新的实践经验。所以,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的,需要建构与时俱进的研究范式。

其六,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理清和动态的调整。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过去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现在却变成了非主流、被统治的意识形态,过去是非主流、被统治的意识形态现在却变成了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外,非主流意识形态与生具有一种迫切的“愿景”,即借助任何机会和手段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将自身打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是当代西方世界展开和平演变战略的基本手段。因而,理清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至关重要,特别是辨清是非标准的确立,它可以让人民群众很容易分清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非主流的。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是一个极其复杂、必不可少、长期存在的重大战略和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长时间的理论积累和历史沉淀,更需要充分挖掘现实潜力、吸取历史精华、借鉴他者的优势。因此,学界的研究成果为今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给今后继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1]陆岩.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9(6):39-41.

[2]薛明珠.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7-152.

[3]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4-8.

[4]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37-42.

[5]贾松青.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5):27-34.

[6]王勇桂,邱斌.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16-120.

[7]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95-98.

[8]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208-211.

[9]储著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D].合肥: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10]胡伯项.全球化语境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2(7):29-30.

[11]邓景.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7):6-9.

[12]陈元元,李朝阳.生态位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化问题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4):77-79.

[13]张建设,李德好.生态化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生态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8.

[14]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

[15]田贵平.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环境中文化和谐发展研究[J].学术界,2009(4):237-241.

[16]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16-20.

[17]郭明飞,郭冬梅.互联网上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思潮分析[J].江汉论坛,2014(3):39-44.

[18]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8-23.

[19]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责任编校:舒阳晔)

A Research Review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CHUZhu-yua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1, China)

China′s academia has been making productive efforts to stud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concrete direction, functional valu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dentity paths,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 logic.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current ideology work, we ne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promote its construction by making further efforts to define its essential connotation, construct its basic theory in a scientific manner, and explore new paths and methods to innovate its researches.

mainstream ideology; non-mainstream ideology; research review

2016-06-23.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资助基金“主流思维与主流话语视野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XJ201424)。

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D64

A

1673-0712(2016)05-0001-05

猜你喜欢
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界亮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