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流中“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误读

2016-03-06 15:11:24高轶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跨文化一带

高轶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论跨文化交流中“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误读

高轶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地缘割裂导致文化交际活动缺失、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文化理解困难、对于文化误读缺乏重视、媒体传播的局限性等原因,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误读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对文化误读现象的重视;对文化误读现象进行有效澄清;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通;把控媒体传播内容,呈现多元文化。

跨文化交流;文化误读;“一带一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国内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文化空缺现象层出不穷。譬如我国的一些俚语、俗语、“俏皮话”、歇后语,甚至是节日名称、蔬菜瓜果类的名称,在外国语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文化空缺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中文词汇中产生,在外国语言文化环境中,也有诸多空缺、缺位的现象,因此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交流不畅,甚至导致文化误读[1]。跨文化交流中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误读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一 文化误读与“一带一路”战略

文化误读是指对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问题产生误解的现象。一种情况是,一些已经在民间形成常识性观点,但实际上与文化内容背道而驰[2];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知识储备不够或曲解,对本族文化望文生义从而产生误解。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隔离,会导致交流双方对于同一个文化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方式,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文化误读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3]。

文化误读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情感表达空缺、交际行为空缺、民族特性空缺、语义空缺、思维空缺以及审美空缺。索罗金把文化空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民族心理空缺,主要包括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空缺;交际活动空缺,主要包括交际行为空缺和思维方式空缺等;文化空间空缺,主要包括认识感知空缺、文化储备空缺等[4]。

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正式确立,这为我国走向世界、弘扬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诸多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与“一带一路”战略中所涉及的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冲突。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要在尊重我国文化本元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技巧,遵循一定的规范,逐步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会、误读现象。

对于“一带一路”本身,目前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误读现象。“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辉煌的。然而多年来,有一些国家将“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人“征服世界”的主观行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万国来朝”意图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误读。虽然我国对于“丝绸之路”的赞颂褒奖显而易见,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这条路线并非由汉朝人独自建设和维护使用,而是由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人共同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国外对于我国丝绸的大量需求。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有的国家认为这条线路是中国开辟和掌握的,然而事实上,郑和下西洋并没有超过阿拉伯航路。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弘扬国威,没有经济目的,然而却给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对“一带一路”战略形成文化误读的原因

(一)地缘割裂导致文化交际活动缺失

“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面积十分广阔,从欧洲到西亚、东南亚,几乎涉及了大半个地球,在这样大的范围内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本身难度就颇大,并且在两条贸易路径上,一直以来受到重视的都是贸易活动,文化交际活动一向是贸易活动的“附属品”,并没有专门人士去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就导致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这条贸易路径上的人们互相观察一下表情,比划两下,或者传递一下文件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贸易活动,但是文化交流却并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双方沉下心来,进行长时间的互相接触和熟悉。“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如此大的地理范围,地缘的割裂、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使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们很难获得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因而文化误读现象就很容易产生。

(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文化理解困难

在中外交流过程中,常常出现一方用尽了浑身解数,也无法使对方理解自身意思的情况,例如,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你很难解释为何“东”“西”这两个方位词,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事物”的意思。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即便多方人民在一起进行文化交际活动,还是有很多文化元素无法达成一致[5]。除了文化空缺本身的存在,还有一些因为历史、宗教、习惯不同所导致的中西方无法弥合的文化认知,这些内容或许只能够让文化交流的双方去理解,却无法形成多方的一致认同。

(三)对文化误读缺乏重视

诚然,对于文化误读的情况,虽然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在对外交往,尤其是民间交往方面,受重视的程度还并不是十分显著。从现状来看,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谈文化误读,主流声音是对“中国威胁论”进行驳斥,认为这是文化误读方面比较显著的问题。然而,对于文化、宗教、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误读,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或者公开进行讨论、思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说明,我国目前对于文化误读现象本身也并不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文化空缺现象在对外交往的环境中得以长期存在。这种不解决、不重视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导致了文化误读现象的长期存在,甚至还会以滚雪球的状态不断增强其影响力,最终导致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刻板印象”,给文化交流的双方带来负面影响。

(四)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文化误读现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之所以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的限制,媒体成为了交往活动中的重要渠道,几乎取代了人际传播。然而,媒体本身就是一个“放大镜”,在进行传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将一个国家的国情、文化、风俗、风貌等元素毫无缺漏地呈现的,只能根据传播的需要与选题的内容进行局部的、重点的展示。然而,对于接触媒介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很容易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全部。并且,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有特点的文化元素,经常被外媒广泛关注,被受众集中接受,这就会使受众对于地域文化的认知更加有局限性。

三 应对跨文化交流中“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误读的策略

(一)对文化误读现象加强重视

对于文化误读现象,首先,要一改之前缺乏重视的现状,要从思想上从上到下重视起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来展开。文化误读现象的应对,首先就是要进行有效监控,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下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及已经存在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预测、收集和整理,为应对奠定基础。其次,要组织文化学者、翻译专家、宗教专家等对文化误读现象存在的原因及目前的新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行讨论并形成应对策略。

(二)对文化误读现象进行有效澄清

文化误读现象愈演愈烈,其关键在于: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文化误读和文化空缺现象,官方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澄清,导致情况越发严重。目前“一带一路”战略中诸多的文化误读现象,其身后不仅仅有文化背景,更是有比较严肃的政治背景,误读现象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更加鲜明的利益博弈与利益诉求,面对这种刻意的、主观的文化误读现象,就更加需要我们着力进行澄清与说明。例如,目前很多国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本身提出质疑,强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我国就应该集结相关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从多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文化角度的解读,还原历史真相,避免文化误读现象造成恶果。

(三)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通

从民间的角度来说,破解文化误读现象,最重要的还是要充分加强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文化空缺进行解读,让交流双方有效理解对方文化,使文化误读现象的杀伤力减少到最低[6]。“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大规模的交通设施的建设、贸易活动的往来,为中外人民搭建了一条进行文化交流的有效通道,翻译专家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文化空缺现象进行更多的研究,在工作活动中予以高度重视,从专业角度进行论文的撰写,在媒体上及时发出声音,较多地参与民间交流,起到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使文化互通越来越顺畅,从而使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少。

(四)把控媒体传播内容,呈现多元文化

要应对目前存在的文化误读现象,我国还要尽力弥补文化空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我国发展的各个方面、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等信息综合展示给外界,保障国外对于我国的宣传目的能够有效地达成。除此之外,在新媒体方面,也应当给予民间团体和个人一定的空间,使国外的一些社交媒体也出现中国人的声音,使“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更好地影响到全世界的人民,使中国的形象更加完整、丰富,这样才能够使外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7],降低文化误读的风险。

文化误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地域长期的分隔造成地域文化的分离,从而导致语言这一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空缺,这一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当下,文化误读导致的是文化交流方面的障碍,然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只能够弥补这一问题,不能够完全解决它。未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英语词汇的不断扩展,我们相信文化误读与文化空缺的裂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中外的交流会更加紧密、顺畅。

[1]乐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62.

[2]马威.冲撞后的伤痕:浅议文化误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111.

[3]邵志华.跨文化语境中文化误读的镜像认知[J].兰州学刊,2011(1):11-15.

[4]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J].社科纵横,2010(3):112-115.

[5]许菁菁.以史为鉴:文化误读的危害与应对[J].才智,2014(7):261.

[6]王秋鸿.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316-317.

[7]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5.

(责任编校:彭芬辉)

On the Cultural Misreading of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AOYi-mei

(Department of Public English,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Liaoning 116052, China)

A serious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is the cultural misreading of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Reasons for the misreading include absenc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a cultur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cultural misreading, and limitation of media.To solve the problem, we need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misreading and clarify it effectively.We also need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spread on media so that the world would be presented a diverse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misreadi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2016-03-19.

高轶妹(1978—),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H0

A

1673-0712(2016)05-0053-03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跨文化一带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