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霞,冯克明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吕梁 033000)
论《威尼斯商人》的狂欢化色彩
刘瑞霞,冯克明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吕梁 033000)
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戏剧中的题材、语言、人物形象和场景都充满了狂欢化色彩。探析人物戏剧活动的狂欢式场景,揭示《威尼斯商人》中颠覆与重建的主题,可以管窥作者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自由、平等、仁爱的狂欢式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狂欢化;颠覆;重建
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著的《威尼斯商人》是其誉满全球的四大喜剧之一。国内评论大多从文化冲突、主题分析或者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威尼斯商人》,目前还鲜有从狂欢化视角对该喜剧进行解读的文章或著作。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探究《威尼斯商人》中颠覆与重建的主题,一方面使剧中深邃的意象及语言的含义显露无遗,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莎士比亚对当时社会的独特认识。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基于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化思考,并形成了一组核心范畴: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巴赫金认为,狂欢节式的庆典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农神节节庆活动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在狂欢庆典上,人们杀猪宰羊,载歌载舞,尽情地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广义的狂欢节型庆典,除了包括属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一些民间节庆,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具有狂欢特点的一切活动,如婚礼、葬礼、集市活动、洗礼仪式、丰收庆典……“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狂欢节仿佛是庆贺暂时摆脱占传统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贺暂时取消种种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狂欢节型的庆典意味着交替和更新。”[1]11因此,狂欢节实质上是对现有的等级和道德价值的颠覆和破坏,具有一种强烈的解放力和破坏性。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以激烈的口吻和语言公开对以夏洛克为代表的贪婪、嫉恨和无情的道德和价值观进行辩论和痛斥,使颠覆与重建的精神贯穿始终。狂欢渗透到《威尼斯商人》最基本也最本质的方面,从而使这部戏剧无论在题材和语言、人物形象和场景、颠覆与重建的精神等方面都充满了狂欢化色彩。
一、题材和语言的狂欢化
《威尼斯商人》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的《傻瓜》。主人公夏洛克一出场就是一个自私狭隘的“狂欢式”的人物。剧中,他那“狂欢式国王的准则:贪婪、嫉恨和毫无仁爱可言的报复”是他的代名词[2]。巴赫金认为,给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是“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这种有着令人发笑效果的仪式是对旧制度和秩序、旧权威和地位的挑战,它意味着“毁坏一切与更新一切”,具有“新旧交替的创造意义”[3]163-164。夏洛克妄图用他的人生准则——金钱主宰别人的命运,以此来给自己加冕,而最终的结果却截然相反。鲍西亚装扮成律师在法庭上的审判,将对这位狂欢国王的嘲讽和被戏弄推至顶峰,他终于在被戏弄中失去了自己的王冠。作品通过法庭上夏洛克的败诉,对这个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言人进行脱冕、否定与颠覆,表达了作者重建具有仁慈、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狂欢化世界的渴望。
粗俗、冒渎不敬是狂欢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格调的降低进而转为平实的写法,对箴言的嘲讽和神圣文字模仿,等等。 巴赫金指出,这种不敬和粗俗的主要表现之一为语言的粗俗。 《威尼斯商人》中对此有集中的展现。戏剧一开始,作者借夏洛克之口,厉声痛斥为他所不齿的残酷的商业价值观:“在商场上你时常骂我贪财好利,我总是耸耸肩忍受下去,因为忍耐是我们民族的标记。你骂我是宗教叛徒,凶残的恶狗,在我的犹太袍上吐痰,只因为我会善用我的财产。……就是你,曾经吐痰在我的胡须上,像踢野狗似的把我踢出门外。”[4]30-33这类叙述不是平静的,狂热时那夸张的咒骂的语言让人瞠目结舌。 同时夏洛克的仆人朗斯洛也对他表达了不满,曾愤愤地说:“实在说就是一个魔鬼。”“我的主人是个地道的犹太人。送他一件礼物!送他一根上吊的绳子吧……”[4]27-29巴赫金指出,“辱骂意味着死亡,意味着青春逝去走向衰老……那之后即是复活,是新的春天。”[3]226作为旧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代表,夏洛克就是在这种辱骂和嘲讽中走向灭亡、迎接新生的。
剧中安东尼奥指责高利贷商人夏洛克:“恰似笑脸的小人,烂心的苹果。啊,虚伪的人有多么堂皇的外表!”“我以后或许再这样骂你,唾你,踢你。”[4]22-24莎士比亚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情节描述和人物对话简洁、精炼,但直击要害,一针见血。戏剧家通过语言对夏洛克代表的贪婪无情的传统道德提出有力的挑战。该戏剧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刻画出放纵、粗野、鲁莽的人物性格,但同时使剧中人物流露出否定、蔑视、挑战的狂气,由此创造了狂欢气氛,暗示了社会中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畸形的人物心理和伦理道德的丧失。
在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暂时还不起他的高利贷就要割掉他的一磅肉时,聪明的鲍西亚提出不能流一滴血而迫使夏洛克放弃了诉讼。莎士比亚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夸张的素材和语言呢?这是作者将文学艺术创作中掩饰而实际上一直客观存在的那部分真实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及其传达的深意都极具颠覆意识。作者采用这种夸张的素材和语言,借用狂欢化的方式,嘲讽以高利贷者夏洛克为代表的贪婪、残酷、仇恨和嫉妒,剧作从而流露出浓厚的狂欢化色彩。
二、人物形象和场景的狂欢化
在《威尼斯商人》中,人物身处父权社会中,鲍西亚必须按照父亲的遗嘱选匣择婿。然而在选婿过程中,“鲍西亚对不中意的封建贵族追求者不屑一顾,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巴萨尼奥进行选择时,她故意发表长篇的演说,同时还演奏起音乐来拖延时间,最终成功嫁给了心仪的巴萨尼奥……”[5]鲍西亚和尼莉莎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她们在父权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化地位。巴赫金认为,“狂欢是一种边缘性世界感受其外化。狂欢生活是一种边缘生活,狂欢生活中的人也是一种边缘人。”[6]45对边缘人物的书写正是狂欢化文学的一大特征。鲍西亚的选择这种颠覆了以往的听从父命的婚姻方式,转而用这种狂欢化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制,表达了作者对平等对话的狂欢化世界的向往。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婚礼、乔装、恶作剧等。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与尼莉莎男扮女装为律师和书记去救安东尼奥。在法庭上,机智的鲍西亚通过“乔装打扮和一封介绍信,成功进入到这场诉讼中”[7]2-3。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男权社会,挑战神圣和权威。在戏剧结尾处,鲍西亚不仅在危急关头救了爱人,更设计使夏洛克落入圈套而受到严惩。这种出人意料的“疯狂”举动实际上也是这些边缘人狂欢化的体现。作为边缘人,却展现出无畏的狂欢精神,这毫无疑问是对世俗偏见的有力回击,同时这种对既定的秩序和制度进行反叛和颠覆的精神恰恰是狂欢化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精神。鲍西亚的女扮男装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身份的轻视以及否定,只有通过男性的话语,她的论据和判决才使人们信服。作者将诸如鲍西亚和尼莉莎这些边缘人物置于故事中心,打破传统和新颖的二元对立。鲍西亚从一开始需听从父意选匣择婿,到乔装打扮营救安东尼奥,也体现了作者瓦解固有逻辑和既定秩序,消除绝对权威和等级差距的决心。莎士比亚通过这些狂欢化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其对所有下层人物和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待遇的同情,传递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真实友善社会的热切愿望。
广场是狂欢演出的基本活动舞台。在类似于广场这种开放的场景中,每个人都可以肆意地抛去伪装的面具,尽情放纵自我、流露本性、宣泄欲望,展现出生命最原始、最真实的一面。
《威尼斯商人》中没有出现明显的狂欢场所——广场,作者将绝大部分情节发展的场景设定在诉讼法庭。本来是被视作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庭,在莎士比亚笔下成为血和肉即将横飞的地方,鲍西亚和尼莉莎女扮男装的地方。所有这些颠覆常规的举动都构成了一系列狂欢化的广场表演。在这个狂欢化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狂欢生活的参与者。在这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摆脱身份和地位的束缚,打破了性别、等级和财产的偏见,不断超越自我,相互融合。
三、狂欢精神——颠覆与重建
在《威尼斯商人》中,尽管夏洛克笑着要看安东尼奥自取灭亡,最终却是他被众人嘲笑着走下舞台。这种具有颠覆性的笑是莎士比亚提供给人们的“一个宣泄压抑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件挑战旧势力和封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的有力武器”[8]28。狂欢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各样的笑,无论是尖刻嘲讽的笑,还是纵情欢悦的笑,都是人们摆脱现实沉重负担的心理宣泄。
当观众或者听众们理解了《威尼斯商人》的剧情意义,明白了剧中人物以及故事的言外之意,而剧中的人物却对此一无所知,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狂欢化色彩。构成狂欢化色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达成一种共谋。在《威尼斯商人》中,这种共谋指的是对于夏洛克这一被反讽的人物来说,甚至是对于叙述者自己来说,他们自身浑然不觉,而处于共谋之中的隐含作者则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夏洛克的尴尬境地,同时读者自己也能够通过这种共谋而知道事情的真相。
在《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替巴萨尼奥向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的放贷取息行为为安东尼奥所不齿,其声称“朋友之间借几个臭钱还要锱铢必较地计算利息,哪有这样的道理”。但是,从实质上来看,安东尼奥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而夏洛克则是高利贷资本家的代表,他们二者在剥削取利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都是资本家。安东尼奥主要是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来实现发财致富的目的,而夏洛克则是通过放款取息的方式来增值资本,他们二者都是剥削者,只不过安东尼奥的剥削形式较为隐蔽,而夏洛克的剥削形式较为明显罢了。而这恰恰就体现出《威尼斯商人》的狂欢化色彩,在“颠覆”和“破坏”了夏洛克的形象之后,又重建了其品行,由恶至善,再次到达一种狂欢化的效果。
另外,《威尼斯商人》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也体现了这种狂欢化的颠覆。当夏洛克的一部分财产被公爵判给安东尼奥时,安东尼奥却说“这些财产暂时由我‘接管’”。在夏洛克死了之后,由罗伦佐接受了这部分财产。那么,为什么安东尼奥要等到夏洛克死了之后,才将这笔财产转交给罗伦佐?安东尼奥当时的那种说辞,即“这些财产暂时由我‘接管’”,就说明他可以使用那笔钱,从而利用这笔钱发一笔财,然后再将这部分财产转让给罗伦佐。这样,安东尼奥不仅利用这笔资本借鸡生蛋,而且还获得了狭义的美名,博得了绅士的声誉。其实,安东尼奥的这种剥削行为十分隐蔽,不容易被人所察觉。而更加具有狂欢化色彩的是,安东尼奥并不清楚自己的阶级属性,他还一直认为自己的作为比夏洛克要光明得多。殊不知,他在辱骂夏洛克的同时,连自己也没有放过。这种狂欢化的颠覆正是《威尼斯商人》的一大特色。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强调“颠覆”,但其颠覆的目的不仅是重建,而且是积极的建设。他用“笑”“讽刺性模拟”“小说性”“杂语性”“双声话语”等因素颠覆旧世界、创造新世界[9]21。剧中夏洛克苦心孤诣制造的阴谋被拆穿,其建造的狂欢化的国王梦也最终破灭,但莎士比亚却并没有结束其生命,而是通过某种狂欢化的特殊方式,使他放弃还款,财产充公。这种狂欢化的颠覆使得夏洛克的品行得到救赎,由恶至善,从而再一次进入到一种集体式的狂欢当中。
总之,在《威尼斯商人》中,狂欢国王夏洛克代表了一种丧失人道、商业竞争残酷无情以及仇恨报复的生活原则。而他自己却用金钱来主宰他人的命运,并用金钱来提升自己的阶级等级,从而使得这一原则肆虐一时。最后,狂欢国王夏洛克受到了人们的戏弄,并被“法庭审判”推至受戏弄的顶峰,最终走向了衰败。而他的衰败透露出了一种对残酷商业竞争、丧失人道的法律以及报复思想的强烈否定,表达出对博爱的人文主义的向往。莎士比亚通过这种狂欢化式的方式,颠覆了被宗教禁欲主义和传统的封建道德压抑或忽视的自我,重建真正的自我。他在戏剧中逐渐勾画出一个清晰的新自我、新世界的蓝图。这一新的自我摆脱了一切束缚和责任,超脱了所有规范和制度。这一崭新的自我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的传令官,他预报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自由、平等、仁爱的世界。
四、结语
通过对《威尼斯商人》狂欢化色彩的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从一个更直接也更深刻的视角来揭示这部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莎士比亚深邃的哲学思想。狂欢给莎士比亚提供了宣泄精神压抑,表达内心理想的绝好素材。尽管这些素材违背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审美、道德等方面的传统期待,但正是由于这种反叛和颠覆,才使得这部戏剧成为他对理想的狂欢化世界的呐喊。因此,从狂欢化诗学理论视角解读这部戏剧,有助于在新的视角下审视历史,从而进一步拓展莎士比亚文学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肖四新.论莎士比亚早期戏剧的狂欢化色彩与狂欢精神[J].戏剧,2001(2):10-17.
[3]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白春仁,晓河,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张丹.从《威尼斯商人》看早期女性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13(3):129-130.
[6] 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福州: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
[8] 廖娟.论亨利·米勒《北回归线》的狂欢化色彩[C]//北航第五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第1分册.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9] 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菊芹)
收稿日期:2016-02-21
作者简介:刘瑞霞(1983—), 女, 河北邢台人,吕梁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2—0141—04
On the Carnivalistic Color oftheMerchantofVenice
LIU Ruixia, FENG Kem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Luliang University, Luliang 033000, China)
Abstract: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one of the four comedies 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heme, language, characters and the settings of the play are all full of carnivalization.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arnivalistic settings of the play, and reveal the theme of sub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we can find author’s humanistic world view and view of life, as well as his aspiration for carnivalistic world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kindheartedness.
Key words:carnivalization; subversion;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