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杨娜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当前,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网络以其开放性与便捷性、平等性与互动性、虚拟性与匿名性等特征,成为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网络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从教育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育对象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高校加强网络监督和思想引导等方面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网络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与便捷性
网络不是针对特定群体或组织而形成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开放性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传递和接收消息,迅速地了解最新的动态,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网络的开放性是便捷性的前提,网络的便捷性是开放性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是网络的鲜明特点和优势所在。
(二)平等性与互动性
在网络里,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民族、身份、性别、年龄等限制或歧视。人们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获取者。平等的网络环境不仅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发言的空间,也是人们信息互换的中间站,更加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提升。
(三)虚拟性与匿名性
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存在。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用虚假的姓名或者符号代替自己,可以不用顾忌自己的身份、年龄、民族、宗教信仰等,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自由。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二、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知识技能人才的集中地,成为网络迅速覆盖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不再像之前以口述和板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关于教学内容的事例、图片、视频等丰富的资料,从而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高校创建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通过这些校园网站,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和管理的需要,进行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观点上的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在课堂之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网络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
从时间上看,网络的便捷性使高校能够方便、快捷地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政治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突发事件,还能够及时发布正确的舆论导向;从人数上看,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浏览网上信息,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效果上看,大学生在网络上能够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并与网友们进行交流,在探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和思想境界,形成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渗透到网络环境中
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有暴力、色情等低俗的不良信息。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是非判断标准不是十分明确,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渗透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宣传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者
1.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这里说的教育者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摆脱完全依靠老师教学的单一形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威胁。
2.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受到挑战
传统的单一讲授、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枯燥的课堂形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上课昏昏欲睡,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洗脑”,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知识运用、把握的能力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对象
1.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辨别是非能力下降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一方面,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不断地涌入中国,西方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纷繁多样,充斥着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如暴力、色情、犯罪等。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是非判断标准模糊不清,形成错误的思想,做出错误的行为。
2.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淡化,交往能力下降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社会的人。”[1]165“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交流。”[2]而当前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脱离了现实的集体生活,面对面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减少,必然导致大学生之间关系淡化,以及其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3.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时间观念淡薄,自制力下降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浏览娱乐新闻、打网络游戏、刷微博和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许多大学生已经沦为“手机党”,时时刻刻在上网、聊天、购物等,极大地腐蚀了自身的思想,弱化了时间观念,上网成瘾,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日益下降。
4.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古语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可见,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环境,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炫富、攀比等现象会使大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暴力、犯罪信息会使大学生受到刺激,进而去效仿违法犯罪的行为。长期沉迷网络会使大学生养成孤僻、冷漠、自私的性格,自身心理出现问题,遇到问题容易逃避、走极端,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能力下降。
四、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育者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设计和组织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教育者要与党和国家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理论联系实际,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网络道德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教育者要积极实现角色的转换,由课堂的主导者向学生的合作者转换,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采取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表演、实地参观等形式上课,倾听学生的观点,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1]79。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定明确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网络上错误的言论和行为所影响。教育者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制定出符合现实、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3],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学生树立榜样,起到引导作用。
(二)教育对象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
1.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神定的、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先天遗传或后天环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中在社会实际关系中形成的。”[4]网络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自由交往的空间,但也局限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而且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大学生融入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
2.自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教育对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者等各方面通力合作,更需要教育对象自身的努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作为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行为。内因决定外因,只有教育对象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三)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督和思想引导
1.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监管
网络舆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环境[5],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随时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及时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高校网络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对网络使用者采用实名方式,控制信息的源头,并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对非法网站、内容和文字进行屏蔽,保证高校网络环境的积极与健康。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和思想的主阵地,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积极开展以文化性、趣味性、学术性为基本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使其能够自觉抵制网络消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姜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3]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4]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5] 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5):64-67.
(责任编辑:王兰锋)
收稿日期:2015-11-28
作者简介:杨娜(1991—),女,河北邯郸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2—0121—03
Reflections o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YANG Na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ternet. Due to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openness and convenience, equality and interaction, virtual character and anonymity and so on,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new media for m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twork also presents various challenges to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facing these challenges,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ctiviti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Key words:network;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