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6-03-06 07:29:44郑惠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职教挑战精准

郑惠尹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 425000)

基于“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郑惠尹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 425000)

“互联网+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研究,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扶贫人才培养的各种问题,成为当前社会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立足当前社会现实,吸收和借鉴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探索构建与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互联网+精准扶贫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新时期贫困问题的客观需要,更是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特征和我国贫困群体现实状况而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的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面对新时期扶贫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特征,如何发挥好职业教育的优势,探索创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则成为了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文尝试从“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视角,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探索构建与精准扶贫相适应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早,已有近两百多年的历史,英美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较为全面规范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相对成熟的实践模式。并结合各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德 国“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 “校企合作教育” CBE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模式等[2]。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指导。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最初的职业教育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属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孕育与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不断取得新进展,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培养模式的各种理论经验。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方面,也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的过程来分,这些模式可分为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工学结合等几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以姜大元为代表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理念,已经普遍被全国职教界所接受,从而该理念也就成为了指导中职和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我国大量存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了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进而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薪酬回报,目前主要从“中职学校承担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任务入手,就培训项目选择、组织机构设置以及培训质量管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不难看出,在“精准扶贫”战略下需要大力挖掘中职学校在专业技能培训中的优势。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国内外学术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所积累的丰富的先进理论和成熟经验,为“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时,也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具体反映在:(1)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目前诸多研究都聚焦在总量层面,从而导致在实践中现有人才培模式大多属于非精准化批量式培养,由于针对性不够强,质量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的契合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其扶贫的作用和功能也还是间接的、粗放性的。(2)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其成果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或特定时期的特定国情,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当前的情况,且其研究的出发点大多是从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视角,去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见,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是当前“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培养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下职教创新方向

具体而言,职教创新方向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高职和中职学校都承着职教人才培养的任务,也从中延伸出了以人才培养助力精准扶贫的战略。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以特定的空间维度为载体,并以具体的教学管理和师资配备为前提,这样一来不仅增大了地市职教人才培养的压力,也无法弹性和灵活性的去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随着“互联网+”政策在职教人才培养中的不断深入开展,为“借助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空间局限”提供了一定条件。进而,破解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2.培养绩效跟踪

在以精准扶贫为目标的职教人才培养工作,其必须强化人才培养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主要涵盖了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等两项工作,而后者对于优化职教人才培养具有现实价值。在传统职教模式下,职业类学校无法与学员群体建立稳定的信息联系,进而作为事后控制的绩效管理在实施中难以落地。随着将“互联网+精准扶贫”引入到职教人才培养中,这样就能借助线上即时通讯工具来对学员进行跟踪考察。从而,可以在跟踪考察的过程中及时掌握现有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给予优化和破解。

3.职业辅助指导

精准扶贫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于那些人才回到家乡后是否真正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价值。而且,在人力资本价值发挥的过程中,必然还将面对扶贫任务所含困难的挑战。因此,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下,学员就可以与学校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工作联系,教师与学员在“互联网+”平台上,便可以就扶贫任务中的问题进行商讨,进而起到了职业辅助指导的作用。经过调研发现,许多学员返乡之后都热衷于农村电商的开设,那么其中的营销策略、物流管理,则成为了职业辅导的重点。

三、“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下职教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在以上创新方向最终落地之前,还需要直面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1.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精准扶贫”打破了在职教人才培养中的空间局限,但也随之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带来了挑战。从对特定区域下的职业教育院校的调研,可知传统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且在特定空间范围下来实施人才培养,学员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学习上的激励,而且职教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训教学,也都能在学校环境下得到有效开展。考察基于“互联网+”平台上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约束上便面临着挑战。不难理解,受到贫困地区适龄人群自身内控能力的影响,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下的学习必然难以获得质量保障。

2.培养绩效识别机制所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解决。如,理论考试测评、实训综合能力测评等。因此,在“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下的职教人才培养中,建立起怎样的培养绩效识别机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培养绩效识别机制无法成型,那么就会弱化“互联网+精准扶贫”今后的实施绩效。但是,“互联网+精准扶贫”所覆盖的人群与传统职教人才培养的对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下所覆盖的人群具有:人员结构复杂、人员参训项目存在差别,人员参加职教培训的目的十分明确等特点,因此,如何改进传统地培养绩效识别机制以适应“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创新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难点。

3.职业辅助精准指导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下的职教人才培养,与传统模式下人才培养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前者在参训人员的创业过程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给予参训人员一定的指导可。但这里也需要直面一个挑战,即如何实现精准指导的效果。如,当学员在开展农村电商创业项目时,针对学员的电商项目选择时所给予的精准指导。这里的精准指导便要求教师可以切实为项目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因此,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员所在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其他的影响因素,因此,与“互联网+精准扶贫”教学模式相比,现有的教育格局下是难以做到的。在对学员构建终身学习系统时,则同步需要为他们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智力支持平台。

4.在线职教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精准扶贫”平台下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依赖于职教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并通过多媒体形式来给予传递。学员则通过输入自己的账号,自主完成对相应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管理在线资源,就成为了此培养模式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挑战。这不仅是一项技术问题,也是一项组织管理问题。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时可以得知,大部分人仍未能重视“互联网+精准扶贫”下职教模式的组织管理问题,进而也就无法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问题。

四、应对挑战的措施

在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找准其与精准扶贫相对接的契合点,有针对性的构建精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方向、思路及建议,为完善精准扶贫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献计献策。为此,应对挑战的措施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1.完善职教人才培养创新的组织管理系统

“互联网+精准扶贫”下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开放系统中来实现,因此,首先就需要完善组织管理系统。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在该模式下接受职教培训的人群应区别于在校接受培养的人群,所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职业院校管理系统和县域管理系统。在分工协作下,职业院校管理系统主要涉及对师资、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价、课件制作等环节的管理,县域劳动保障部门则涉及到对农村劳动力组织、学习过程管理进行管理。

2.多主体责任制下管控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在明确了组织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则应在多主体责任制下来管控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职业院校这一主体责任人而言,其应根据精准扶贫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实际,为此定身打造人才培养项目,所以培养项目的制订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县域相关部门在农村劳动力组织和学习管理上,应承担主体责任。而且,二者之间应形成深度协作,进而在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时,能够及时调整职教人才培养方案。

3.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突出学员工作能力

评价人才培养绩效的工作主要由职业院校来开展,此时的评价原则应抛弃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因此,“互联网+精准扶贫”下的职教人才培养,应追求短平快的培养节奏,且在精选培养项目的基础上,能够切实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工作能力,进而增大薪酬回报。为此,这里就需要突出学员的工作能力,且工作能力反映在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究意识等诸多环节,所以以过程性评价更为适合。

4.组织管理系统下推动教师实地调研活动

在挑战分析部分提到,教师如何对学员实施精准指导,目前仍面临着挑战。面对此次挑战,可在现有的组织管理系统下,推动教师实地调研精准扶贫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从中来提炼出当地的比较优势。具体措施为:由县域相关部门牵头,在与职业院校形成衔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组建专家考察团的形式,集中调研贫困地区民众创业所面临的问题,如,集中调研农村电商发展中的产业链问题。同时,还可以组建扶贫导师帮扶项目,通过建立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教师通过实地调研来参与到学员的创业项目中来。

5.对学员进行科学管理并采取一人一账号

为了确保“互联网+精准扶贫”职教模式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在对学员进行组织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在线职教资源进行封闭式管理。具体措施如下:由于贫困地区民众缺乏独立完成在线学习的物力资源,而且独自学习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学员根据项目来进行集体学习,学习时间可以分为集中学习和每月定时定点学习。这时,就需要建立一人一账号制度,进而为绩效评价和在线提问提供渠道。

结语

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通过对“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地研究,可见在创新职教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围绕着:完善职教人才培养创新的组织管理系统、多主体责任制下管控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突出学员工作能力、组织管理系统下推动教师实地调研活动、对学员进行科学管理并采取一人一账号等五个方面来展开,提高职业教育学员的自身素养,有效增强扶贫对象的脱贫致富能力,为改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方向、思想、建议和启发。

[1]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3):33-35.

[2] 都永浩.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50-57

[3]朱爱国. 基于精准视阈的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J]. 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6(1):4-7.

猜你喜欢
职教挑战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