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继宇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马鹿初级中学校 四川广元 628100)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尚继宇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马鹿初级中学校 四川广元 628100)
美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曾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可见,数学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初中是掌握数学知识,学习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阶段,数学思维的培养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 培养
心理学家曾指出中学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抽象逻辑逐渐占优势,此关键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建立以及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我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说是一种模式化抽象化的过程[1],初中生思维活动是从经验型向抽象逻辑型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传统式的数学教学方式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对学到的知识掌握理解不深,不能活学巧用,基础知识系统性欠缺,理论知识不扎实,长此以往,会产生知识点不全面而影响数学思维形成。甚至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进行了大量的应试考题训练,局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很多中学生不擅于提出疑问,习惯性的接受老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学习掌握教材知识,遇到困难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解题思路,缺乏追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更无法提升思维能力。此外,部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枯燥,缺少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形成畏惧学习的心理,长此以往,数学思维固定,良好的思维品质难以形成。
数学教学中多以“讲解-传授”模式,这种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以教师系统知识讲解为主,再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基础理论知识,能达到熟练程度。但是对于数学困难型学生,不如情境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能激发学生求知欲,锻炼思考能力。
随着初中数学难度的增加,原有“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渐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思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启发。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在准备教学过程中,搜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教材内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互相交流,注意力全神贯注的集中在课堂上,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结合乡村生活设计出的鸡兔同笼问题:有一农户鸡兔同笼,共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3]?这样一个贴近生活而且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引起思考,活跃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能力,若能通过运用数学思维解题和学习,数学学习将变成一个有趣的过程,那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将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对比、归纳等不同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道数学题该怎么做呢?”这说明了这些学生还没有树立基本的数学思维意识,那么对于这些学生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学会该如何提问,将问题变成“这道题应该怎么解,按照什么样的解题思路解题?”[4],提出具体问题时学生思维已经被调动起来,这时与学生各抒己见一起探讨解题思路。在解题的过程中,是对学过知识的反复梳理与复习,同时也加强数学思维的运用,提高了思维能力。
数学通常以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所以能在最大程度上将数学问题直观展现,对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和技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教材中增加了不少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例如:初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材中阐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原理,为了更直观的展现出判定方法,可以实践探索:画两个三角形△ABC和△A′B′C′,这两三角形要有两条边相等,一个角相等,把其中△A′B′C′的三角形减下来,与△ABC相比较看他们全等吗?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更加直观的展现理论知识,并在愉快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是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境演绎,进而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充分运用数学思维展开对比,进行推理,直到辨明数学关系。如:教学过程中,对有一题多解的题目,在课堂设置小组讨论,先列出共性认识,再根据各人不同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问题逐一记录,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得出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交流的过程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剖析,达到深刻的理解问题和取得新的结论。因此,擅于挖掘教材潜力,引导学生合理广泛联想,对数学题举一反三讨论,归纳总结变化规律。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发掘数学的奇妙之处,轻松收获学习技巧,拓宽思路,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只要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把
思维品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思维。让学生初步理解掌握数学思维,擅于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实践、分析、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从解决课本问题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王春玲.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 南北桥,2016(12):44
[2]张桂香.浅谈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2015(11):34
[3]张继丽.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47):129
[4]丁玉林.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 新课程,201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