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进昂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离岸平衡者”和“远东之锚”
——论美国重返亚太政策
耿进昂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摘要:美国外交政策一直受现实主义学派思想影响,所谓重返亚太政策就是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中提出让中国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既是美国亚太政策的核心,也是所谓亚太再平衡政策的主要目标。日益崛起的中国针对美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如何决策,关系到亚太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离岸平衡者;均势政策;重返亚太;远东之锚
“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教授在其成名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首次提出“离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地缘政治概念。这既是现实主义学派推崇的“均势政策”的变种和延伸,也是英国自17世纪到一战结束一直奉行的平衡欧洲大陆各国外交政策的翻版。米尔斯海默依据中美地缘政治现实、地理特点以及美国对华战略判断,得出美国需要利用“离岸平衡者”的角色来遏制中国和平衡亚太的结论。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只有英国和美国充当过“离岸平衡者”的角色。美国外交政策一直受现实主义学派思想影响。所谓重返亚太政策就是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让中国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日益崛起的中国针对美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如何决策,关系到亚太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一、“离岸平衡者”的内涵和本质
(一)“离岸平衡者”概念的理论内涵
米尔斯海默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对“离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概念定义如下:“这些远处的霸权通常喜欢让地区大国来制衡热衷于追逐霸权的国家,它们则坐山观虎斗。但有时这种推卸责任的策略并不可行,遥远的霸权国家不得不插手以平衡崛起中的国家。”[1]32这一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离岸平衡者必须是一个主导性海洋强国。它一方面拥有可以游离于其他大陆事务之外的地缘条件,另一方面拥有必要时介入的强大实力。
第二,推卸责任通常是其应对另一潜在霸权国的第一选择。把责任暂时推卸给其他大国,相对于直接遏制潜在的大陆性霸权国,成本更低。因为推卸责任者在战争爆发时,可以避免与侵略者直接对抗以便维护自身的实力。
第三,它们在均势局面行将打破时,才介入并充当平衡者的角色。一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海洋强国的权力取决于自己在海洋与大陆两类体系间的主导性贸易中介作用,而其他任何地区强国取得所在大陆霸权都将从根本上触犯这一利益[2]78。因为后者将有能力使大陆市场对支配性海洋强国完全封闭。另一方面,获得大陆霸权的国家将会获得必要的资源,进而向支配性海洋强国及其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主导者的地位发起挑战[3]543~544。所以,保持大陆体系的均势对于支配性海洋强国的生存与权力优势的保持至关重要。当这种平衡即将被打破时,支配性海洋强国通过支持天平中较弱的一方来共同制衡潜在霸权国便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二)“离岸平衡者”概念的内在本质
“离岸平衡者”是英国“均势外交”传统的延续和变种,实质是汉森·摩根索所说的均势“操纵国”。他认为,由于操纵国处于所谓“光辉孤立”的地位,处于均势的各方就会竟相争取它来加强己方的实力。摩根索认为:“均势的主导国在均势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为它的立场决定强权斗争的结果。因此它被称为均势体系的‘仲裁人’,由它决定谁胜谁败。”[4]254这种均势“仲裁人”的角色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历史中只有英国和美国扮演过,而现在只有美国还在继续扮演这个角色。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其著作《大国的兴衰》中对美国在国际政治中角色的论述:“美国所处的地位十分特殊。尽管它的经济或许还有军事都在衰落,但是用皮埃尔·哈斯纳的话说,‘在每一种平衡和重大问题上’,它仍是‘决定性的角色’。”[5]276
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长期以来就是奉行“均势政策”和“光辉独立”政策。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到一战结束,英国就一直较成功地扮演着“离岸平衡者”的角色,维护着大英帝国的国家利益。就欧洲的地理特点来说,英国处于相对超脱的半孤立状态,和欧洲大陆被英吉利海峡隔开。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不易受到外敌的直接入侵和攻击,也使得英国在许多欧洲重大问题上能够“隔岸观火”。比如1618—164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时,几乎整个欧洲大陆战火连天,而英国却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而无人干涉。二战以后的英国国力相对衰弱,无力再充当“离岸平衡者”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被欧洲各界视为救世主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猛烈抨击均势理论的危害和缺陷。他呼吁利用集体安全政策和国际联盟代替均势政策和国家间的联盟,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以此保障世界和平。但是,而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均势政策至今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国际政治环境赋予了均势理论新的含义。
冷战后到现在,美国利用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加上天然的超脱地理位置(两大洋把北美和欧亚大陆分割开来),为遏制当时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和中国,积极充当“离岸平衡者”的角色。美国的“离岸平衡”就是要维持欧亚大陆各大国力量之间的均势,避免欧洲或亚太地区出现可能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竞争者”,以确保美国本土安全以及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而所谓“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则是美国从“离岸平衡者”战略出发,立足亚太,以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而提出的亚太离岸平衡新版本。美国干预海外事务有两种模式:一是全面布局,充当世界警察;二是“离岸平衡”,有选择地直接或间接干预。在经历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后,奥巴马政府选择从中亚撤退,“离岸平衡”理念随之流行起来。美国的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就是利用自己的强大国力和军力,在亚太地区玩平衡术。
二、布热津斯基的“远东之锚”的含义和实质
(一)布热津斯基对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
布热津斯基认为,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的特点是大国关系处于亚稳定状态。他说,除了成为世界经济重心之外,亚洲还是世界的潜在政治火山。他认为亚太地区存在几个爆炸性的问题,这些爆炸性问题和矛盾可能导致以下几种突发性事件:
第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于台湾企图以一个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大陆分离,中国大陆对台湾的不满日趋强烈。
第二,因为中国将南海视为其合法的国家历史遗产,中国和几个东南亚国家围绕南海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为拥有其潜藏的宝贵的海床资源有发生冲突的危险。
第三,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存在争议,而中日之间在该地区谋求主导地位的历史之争,使得这一问题更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重要性。
第四,朝鲜的分裂以及北朝鲜内在的不稳定——北朝鲜寻求拥有核能力的努力使形势变得更加危险。这场战争将把美国也卷进去,并使日本间接地卷入。
第五,苏联在1945年单方面占领了南千岛群岛。这一问题使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处于瘫痪状态,并继续恶化。
第六,中俄、中越、日韩及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其他潜在的领土和种族冲突,还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海洋边界的争议[6]245~246。
笔者认为,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对亚太局势的判断今天看来依然很有见地。如今亚太地区的各种复杂的矛盾纷争和20年前没有大的变化,唯一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布热津斯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亚太地区的力量均势正在被打破,中国即将成为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地区性主导性大国。
(二)“远东之锚”的含义和实质
自从中美建交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坚持与中国接触的政策,并希望通过这个政策使中国按照美国期望的方式融入世界,以此保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尤其是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急剧增长,大多数美国战略家表示深刻的忧虑,把中国的崛起看作对美国安全的巨大威胁。就连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主张与中国保持接触的布热津斯基,也对日益崛起的中国今后的战略走向表示忧虑。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说,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而其作为地区性主导大国的地位也正在建立,之后“她可能会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邻国,进而导致地区的不稳定”。他认为,遏制中国“远东霸权企图”成功与否,取决于“外部棋手”——美国和日本的反应方式。欧亚大陆的均势格局依然是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目标。布热津斯基认为俄罗斯有成为一个新的欧亚帝国的可能,为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中国在远东地区应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他断言,除非美中能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在亚洲大陆美国将失去政治立足点。布热津斯基提出“远东之锚”的企图,就是让中国完全接纳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按美国希望的方式和平崛起,不至于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支配地位。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布局
(一)军事上的布局
1. 强化美日同盟
美日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不断得到深化。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4月访问日本,《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发表,而美日安保同盟强化的标志是1997年9月制定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简称“新指针”)。1999年日本国会众参议院通过“新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表明美日同盟体制的质的变化,也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出现重大变化:第一,美日安保合作的范围扩大。新的安保法案中所谓“周边事态”的范围不仅有中国的台湾地区,还包括整个亚太地区。这也就是说,一旦这些“周边有事”,美国将与日本对“有事”地区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第二,日本与美国的合作从静态的提供军事基地,转变为动态的实战合作。第三,美日安保“新指针”及相关法案使日本“专守防卫”和禁止使用“集体自卫权”原则名存实亡,从而使日本完全改变了“专守本土”的防卫性质。
美日两国2015年4月27日在纽约举行了外交与防务部长(2+2)会议,发布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美日双方不仅决定把日本自卫队与美军的合作扩展到全球,还加强在网络安全、空间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是美日两国自1997年以来首次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作出修改。新防卫指针是奥巴马为实现“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的重要步骤。奥巴马政府之所以为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背书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其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为相对空洞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注入了实质内容,也为日本提升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防务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新防卫指针不但无助于“亚太再平衡”,而且极有可能打破亚太现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亚太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和紧张。
2. 加强同传统盟友的合作
美国除了加强美日同盟外,还不断加强与亚太传统盟友的合作,进而形成包围中国的雁型模式。美国与澳大利亚“2+2”年度部长级会议于2011年9月14日至1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举办地选在旧金山具有特殊含义,因为美澳军事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1年9月1日在旧金山签署《澳新美安全条约》。此次美澳双方会议的主题是庆祝美澳同盟条约缔结60周年。两国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一边高调渲染美澳同盟的坚固,一边就构建双边新安全合作框架与亚太地区安全形势进行磋商,并于会后发表了双边联合声明。美澳新型军事同盟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以及日趋明朗的走势,必将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产生重要影响。美国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也在不断加强。美国除了加强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外,还不断与之开展所谓的夺岛演习。虽然两国都声称演习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但其针对中国南海及岛礁的目的昭然若揭。
(二)经济上的布局
近年来,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以成员国全面零关税、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为特点,提出要把TPP建成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积极推动TPP建设进程,其目的是要重掌亚太经济主导权。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布局以构建TPP为核心。此举虽然不会对中国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威胁,但使中国的发展面临更复杂的外部环境。
四、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质
如何应对中国崛起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在其霸权之下的亚太均势,防止地区性大国崛起。遏制战略的设计者、号称“冷战之父”的乔治·凯南于1992年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如果美国政府想对地球另一端的一个大国的内部政治施加决定性影响的话,那就是荒唐之至的痴人说梦。他甚至怀着伤感和悔意写道:“提出遏制战略是我一生的错误。”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或者说重返亚太战略,其实质既是古老欧洲均势政策的延续,也是遏制战略和冷战思维的延续。研究冷战的权威巨著《剑桥冷战史》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国际关系中,单方面的军事介入和干涉对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益处,而开放边界、文化交流以及公平的贸易往来则对各方都有好处。该书还写道:在一个意识形态日益多样化的世界中,互相交流把我们联系在一起,避免更大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加强交往的同时,承认多样性,必要的时候以多边的方式处理灾难性事件。
美国当前深度介入中国南海问题,派军舰进入中国12海里领海以内巡航,完全背弃了在南海问题上不选边站的承诺。美国这种单边行为不仅破坏了中美关系,也危及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中国是亚太之“锚”,但绝不会成为美国所希望的、完全听命于美国的“远东之锚”。
习近平说得好,太平洋足以容下中美两个大国。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双方着眼世情国情以及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达成的重要共识。中美两国要想不走历史上大国冲突的老路,双方政治家就要有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
参考文献:
[1]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DEHIO L.The Precarious Balance[M].London: Chatto & Windus,1963.
[3] ROSTOW W.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Arena[M].New York: Harper & Row,1960.
[4] 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5]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北信出版社,2013.
[6]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翔)
收稿日期:2015-10-25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2015BKS001)
作者简介:耿进昂(1969—),男,河南滑县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8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1—0073—04
“Offshore Balancer” and “the Anchor of the Far East”——On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of Return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GENG Jin-ang
(School of Ma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Th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realist school. The so-called policy of return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to play the role of “offshore balancer”. Zbigniew Brzezinski proposed, in his The Grand Chessboard, to let China become “the Anchor of the Far East”, which is the core of American Asia-Pacific policy and also the main goal of the so-called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policy. How rising China responds to the US’s hard-line stance o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s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Key words:offshore balancer; the policy of balance; return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anchor of the Far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