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2016-03-06 07:19唐振禹正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0期
关键词:转移率淋巴管微血管

唐振 禹正杨

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唐振 禹正杨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在大鼠移植瘤腘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取20只SD大鼠足底接种肿瘤,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取两组大鼠腘窝淋巴结HE染色计算转移率及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两组大鼠腘窝淋巴结转移率及MVD、M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抑制

Endostar被广泛应用于抑制微血管生成[1],但是在临床上,还没有真正找到用于抑制淋巴管生成的药物。现将本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20只SD大鼠双侧足底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株[2](浓度为2×107个/ml),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1.2 方法 实验组予持续腹腔注射Endostar (0.75mg/kg、0.03mg/ml,1次/d)4周[3]。用药完1周取出两组大鼠腘窝淋巴结。HE染色比较两组大鼠腘窝淋巴结转移率。取两组大鼠双侧腘窝淋巴结分别进行CD34、D2-40单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D34单抗,浓度1∶150,D2-40单抗,浓度1∶100),按照Weidner[4]报导的方法进行MLD和MVD计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腘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60%、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大鼠MV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大鼠ML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中MVD的影响比较(±s)

表1 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中MVD的影响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只数 腘窝淋巴结组织中MVD实验组 10 19.65±2.10a对照组 10 12.33±2.10

表2 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中MLD的影响比较(±s)

表2 Endostar对大鼠Walker-256移植瘤腘窝淋巴结中MLD的影响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只数 腘窝淋巴结组织中MLD实验组 10 10.45±2.76a对照组 10 12.39±2.20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临床资料显示,对于早期恶性肿瘤即便彻底根治或进行淋巴结清扫,也有一部分会很快复发和转移。此外,临床上部分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跳跃转移很早就有发生。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转移都需要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大量生成,微血管与微淋巴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Endostar是目前具有最广谱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Brideau等[5]发现高浓度内皮抑素对淋巴管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水平来实现的。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对Walker-256细胞行足底皮下注射接种,并且对移植瘤进行复制,构建腘窝淋巴结转移模型。Endostar可以通过抑制微血管及微淋巴管生成抑制腘窝淋巴结转移,它能有效的阻止癌细胞入侵淋巴结[6]。本实验通过对大鼠Walker-256足底移植瘤腘窝转移淋巴结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MVD、MLD密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使用Endostar能显著抑制淋巴结内微血管与微淋巴管形成。

[1]姜秋红,高惠君,姚树人.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9,18(3):66-68.

[2]陈浩,黄广建,倪泉兴,等.纳米活性碳作为药物载体在淋巴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复旦学报,2007,34(4):518-521.

[3]吕霞,肖莉,周启明,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9):43-45.

[4]Weidner N.Tumor angiogenesis review of current applications in tumor prognostication.Semin Diagn Pathol,2011,10(2):302-313.

[6]欧娟娟,潘 凤,吴 峰,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淋巴管内皮细胞骨架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4(6): 491-4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0.217

2016-02-29]

421001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唐振);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禹正杨)

猜你喜欢
转移率淋巴管微血管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6 种药材中5 种重金属转移率的测定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