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宽
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术式在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邹志宽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术对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84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内固定技术,实验组使用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技术对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钉道打压植骨术;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发生骨质疏松等比例增高,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和程度加重,加之身体的协调性降低,容易发生跌倒等引起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包括有外固定、DHS内固定、关节置换等[1]。其中DHS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此方法对老年患者的创伤较为严重,且手术的风险较大,在手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且对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术式植骨能够填充缺损,使骨皮质起到应力支撑,并诱导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减少早期活动后引起骨折内固定物松动、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股骨缩短等并发症,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3]。本院对42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本院84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实验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53.62±9.19)岁;按Evans分型:ⅠA型4例,ⅠB型10例,ⅡB型24例,Ⅲ型4例;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术前股骨髁上骨牵引3~7 d。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53.35±9.42)岁;按Evans分型:ⅠA型5例,ⅠB型9例,ⅡB型21例,Ⅲ型7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血糖、血压均进行良好的控制,血糖<9 mmol/L,血压<21/11 kPa。
1.2 方法 手术前对患者的股骨髁上骨牵引,时间为3~7 d。将血糖和血压进行控制,保持血压和血糖尽量处于正常水平。对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骨质疏松和凝血功能的检测,如果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十分严重则不能进行手术。使用CT平扫,了解患者的小转子、股骨内后方骨皮质、大转子等情况。实验组: 在患者床上做牵引复位,并在股外侧做切口,且不需要暴露骨折线,在股骨的大转子下方1~1.5cm左右,沿着股骨颈方向将导针钻入,注意使用股骨颈干角定位,使用C臂X线机做透视,确保导针在股骨颈中央或偏下,导针在软骨面以下。使用组合式绞刀做钻孔,且不需要丝锥攻丝。将导针拔出,取混合骨或自体髂骨弄成细沙样,植入到患者的钉道内,拧入钢板近端的大螺钉,随后装订DHS钢板,再拧紧加压钉,对骨折端加压,最后钻孔测深。经过X线透视确定无误后将切口关闭。手术后要求患者常规穿钉子靴做外固定。积极预防感染,给予抗凝。手术第3天开始为患者使用气压泵,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并预防血栓及肿胀等。术后指导患者做等长收缩运动和舒张运动,手术后3 d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是否进行持续被动活动(CPM)锻炼。对照组:对患者使用常规内固定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的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全部患者术后无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3~9个月植骨处融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无头钉切割股骨头发生。实验组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s,n)
表1 两组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s,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愈合时间(个月) 术后并发症实验组 42 12.03±1.02a 2a对照组 42 15.24±1.87 8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群,此类人群多伴有心脑血管等脏器疾病,使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患者多需要长期卧床,且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使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65岁老年患者,髋骨骨折一般保守治疗仅50%可独立生活,仅25%会恢复到受伤前水平。而手术治疗则可以将比例提高到80%以上,功能复位更好,可以促进患者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恢复其肢体的功能[4]。
DH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具有较好的动力和静力双重加压的作用,是一种部分载荷的钉板内固定系统,对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对抗头钉的剪切力、扭转力的能力差,易出现主钉穿出股骨颈、螺钉松动等缺陷。因此本研究采用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术式使骨皮质起到应力支撑,并诱导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减少早期活动后引起骨折内固定物松动、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股骨缩短等并发症,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使用DHS内固定配合钉道打压植骨技术对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在对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对围手术期进行积极的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1]黄远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对比.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6):1360-1361.
[2]崔化天.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4):102-103.
[3]谢健,于留钱,邢宗良,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9):83-84.
[4]张勇华,张明胜,艾昌淼.改良半髋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内固定术比较.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2-5.
[5]陈新宇.PFNA与DHS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2):1993-19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0.057
2016-02-18]
512700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