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跃洋
摘要:为了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作为依据,做好岗位的调研,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形成若干个项目任务,将任务作为载体,开发配套教学资料,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作过程导向
1 前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侧重于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但我校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中职学生得不到实践的训练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学习时困难较大,导致兴趣不足,学习效果较差。考核方式主要为“笔试”,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现在的教学模式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基本没有做要求,这样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应现在中职学生的情况,要想办法使他们多动手,熟练掌握技能,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一定量的理论知识。
2 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进行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且这种改革必须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对技术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的教育。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则对这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3 课程设计
3.1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培养的学生应能正确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与设置、工具软件安装与配置、计算机系统维护及常见故障维修等,还应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分析判断、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与素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3.2 课程设计思路
经过课程改革小组同多家计算机类企业的专家多次深入、细致的交流与研讨,根据职业岗位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的要求,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在编排教学内容时,根据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将本课程提炼出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计算机硬件的选购、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系统盘的备份与还原、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维护等。
3.3 教学情境
通过调研,学校与企业相关部门的专家,共同制定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从而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情境和子情境。最终,本课程确定了五个教学情境,以及九个教学子情境。具体如表1所示。
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都融合在一起,以项目为载体,以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为阐述基础,以硬件到软件为纵向主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使用演示教学法、实物操作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技能培训,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他们合作讨论、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加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如多媒体演示,在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演示讲解,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内容;网上学习空间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查看课程资料,实现在网上的学习,也可以留下学习疑问,教师通过回答疑问实现了在线答疑;利用虚拟系统(如Microsoft Visual PC2007)进行软件安装、硬件测试等。模拟选购的教学,则利用中关村在线(www.zol.com.cn,IT类门户网站)中的模拟攒机栏目来进行模拟选购的操作演示。该网站的模拟攒机系统非常实用,操作简单,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完全可以作为真实购机的指导。
3.5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期末考核总分100分,包括以下两部分成绩。
(1)平时成绩:50%(实验+作业+出勤+纪律)。
(2)期末考试:50%(“项目操作”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考核时间为100分钟。老师在现场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现场评分。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分。以项目一为例,具体如下。
项目1计算机拆装
要求:对整台完整计算机进行拆装并通电验证。具体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4 结语
根据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上课的兴趣浓厚了、纪律也好了,积极主动的学会了本课程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了沟通和协作能力。学生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后,基本上都能自己动手组装电脑,选购电脑,安装操作系统,解决常见的软硬件故障,有的同学还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同学,为学校、社会提供计算机相关的服务,这就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