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飞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09-2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注意其音、形及释义;②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反对战争的主题;③学习和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概括事件的方法;②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沉重”“美丽”的内涵;③在对作品的品读中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历史,正视历史,让学生懂得更珍惜和平的意义,培养其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及维护和平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沉重”“美丽”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美德观及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字词句来理解“沉重”“美丽”的内涵,领会作者设计引言的用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预习检查
学生看投影上的字词,并注意它们的读音、写法及释义。
2.新课导入
多年前,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那是一幢黑白相间的建筑物。沿着阶梯步入正厅,仰望着右侧大屏幕上一个个遇难者的个人信息,再凝视着脚下一具具尸骸,令我不寒而栗。这样的屠杀,除了中国,在世界的另一端,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也同样在上演。这些无辜的民众,当年在面对纳粹明晃晃的屠刀时,在生命即将熄灭的前一刻,他们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跟随着作者聂华苓的脚步,去回顾这段血腥的历史,去体会这份不该有的沉重与美丽。
3.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你觉得难懂的字、词、句。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
(3)教师总结概括内容的方法,即抓住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来进行概括。
4.课文精读
(1)由最后一个部分重温课题,指导学生有感情品读,再次营造氛围。
一些被屠杀者临刑前残缺的遗言,言语间饱含着他们对亲人、朋友的眷念、牵挂,尤其是一个11岁孩子在临死前最后一次叫“亲爱的爸爸妈妈”时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他怎么就要面临被杀的命运?这些他都无法理解,也不能理解,唯一知道的、惦记着的就是他的父母亲,于是他只能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
(2)研讨引言中“沉重”及“美丽”的内涵。①在这段引言中,老师发现有两个很关键的词语,它们是什么呢?②这是一组相互矛盾的词语,我们再细看一下,这段引言中有没有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呢?③在正文中,这“沉重”和“美丽”又是如何体现的?下面我们用5分钟的时间,再次走进文本,去找一找并想一想文中能体现这样的“沉重”或“美丽”的词句。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分析得很细致、到位。老师希望你们以后的阅读都能像今天一样用心、用情。
5.课内练笔,体会情感
(1)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课内一段话写作。当年,在面对着纳粹这明晃晃的屠刀,孩子们只能无助地呼唤他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今日,在这里,在面对着这些逝去的无辜者的照片、纸条, 你们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起手中的纸与笔,来为这些无辜的遇难者写一段话吧。
(2)学生相互交流,体验战争所带来的心灵的创伤。
6.结束语
逝者已去,但硝烟仍存。真的希望,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再有战争、家庭不再有分离、人民不再有血泪;真的希望,我们可爱的孩子能与他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在阳光下奔跑,快乐地品尝人世间的爱和盟誓。
7.板书设计
8.课外作业
(1)完成《同步指导与练习》相关习题。
(2)搜集有关二战期间的一些资料,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