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审美教育旨归

2016-03-05 18:40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

岳 凤(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审美教育旨归

岳凤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具有多种属性的“类存在物”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人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改造世界,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自身,但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使人异化为机器,由于异化劳动,人不可能实现自由,人也必然不可能是美的。马克思所阐明的在如今这个时代依然奏效。人要想实现自由,首先就要实现劳动的自由,在自由的劳动中人才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和自身,而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自由,马克思审美教育的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美育思想;劳动;异化;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财富极大富足,人的内涵日臻完善,然而在这样的社会,人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选择的危机,心灵的危机,人如何能够摆脱危机?审美的救赎是很多哲学家和美学家选择的出路,尽管有很多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在审美的世界中,我们确实可以达到心灵的暂时慰藉,获得短暂的自由和解放。而马克思选择了与审美救赎不同的现实的实践意义上的解决路径,共产主义理想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途径,其思想内核却也包含着巨大的审美情分。

一、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来源

众所周知,西方第一个提出完整而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的哲学家是席勒,但其实美育思想古已有之。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身心和谐发展的典范,以“发展人的一切德行”为目标的自由的教育培养了古希腊人身心的和谐,这些都得益于古希腊对于美育的倡导。而到了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人被神奴役,人性被泯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崇尚科学,高扬个性,再次将古希腊罗马的教育理想称为“人道主义”,指的是个人在“审美、学术和道德上的完善”。再到启蒙运动,人的理性,人的主体性再次被高扬。

但人的感性欲望一直处于被理性和科学压迫的处境,直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人的感性被高扬,为了使人的感性摆脱理性和科学的束缚和压迫,哲学家们进行了各种探讨,其中席勒企图通过美育来塑造“优美的灵魂”。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阐明了审美教育在恢复人性完整、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通过艺术和审美达到人的自由,以此对现实社会及人性加以否定,这不是席勒一个人的原创,但席勒将审美教育正式提出来,把审美教育的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构了由自然王国演化到自由的审美王国。

继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确立和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审美教育之后,审美教育作为反抗现代性的新的审美的现代性的形式,一直被认为对恢复人的完整性,成为沟通人的自然与道德两种力量之间的处于中介的被赋予了交往理性的一种力量。借鉴康德感性沟通知性和理性的桥梁作用,席勒将艺术和审美理解成一种具有中介作用的,用哈贝马斯的话说的“交往理性”。席勒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是“利己主义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过程,使得人劳动与享受、目的与手段等相脱节。因此,席勒意识到艺术本身就是通过教化使人达到真正的政治自由的中介。席勒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与马克思不谋而合。

尽管席勒构建的审美王国具有一定乌托邦性质,但其阐释的审美王国却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方向。如何将席勒精神的审美自由变为现实的审美自由呢?马克思从实践层面进行了阐释。马克思所设想的超越资本主义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审美的世界。在这个审美世界中,人的劳动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全面的。因为,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审美化。“人走出自然的必然性,走出社会的必然性,走出精神的必然性,最终达到审美的自由个体。这是历史前行的方向,而我们正走在通往审美世界的途中。”

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另一来源无疑是其所面临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革命背景下,对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勾勒过程中所产生的关于人的异化理论及其如何摆脱异化的探索,以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论述中产生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作出了规定,私有制下劳动变成了同其产品、生产活动本身,同其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在这样的劳动中,人不能在劳动对象中得到自我确证,以至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是分裂的。因而,资本主义劳动使人变成机器和畸形,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必然不是自由的劳动,必然是与人的美学理想相对立的。

二、劳动创造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按照人的意愿和美的设想来改造自然,使得人化的自然不经意间遵循了美的规律,因而,马克思从实践角度出发认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也成为了艺术和美学的对象。马克思认为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的本质的审美要求进行了美的创造,马克思用“劳动创造了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意义的美学命题,“劳动创造了事物所蕴含的美的品格”。生产劳动是造就新人本质和培植审美意识的大熔炉,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得到确证,人在劳动中本该是生产美的,本该是自由的,劳动与产品之间、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本该是美的。

然而,尽管理论上劳动创造了美,但在现实中,尤其在马克思时代的现实中,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使人变成机器,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化劳动普遍存在:“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当劳动变成一种手段时,劳动就将不再是人的自由的生命的表现,而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其次工人的劳动变成了资本家攫取利润的工具,因此,要扬弃异化劳动,只有当劳动不再被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有可能。

只有劳动过程对人来说是一种享受时,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才得以确证,人才能从劳动中获得美的享受。审美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塑造人的和谐的身心关系,培育完整的人格,所以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内心的压抑和异化的不确定感、憧憬美好的未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审美教育的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审美教育理想是把在劳动实践中的审美教育提高到了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的高度上。

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使人异化成了机器,马克思为了扬弃异化、扬弃资本主义,设想了人类的共产主义时代。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人的自由的闲暇时间将增多。尤其当生产方式的变革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会使得社会的分工消失,社会极大的富足,没有了阶级的压迫,人可以按照其自由喜爱选择劳动的类型和方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由自觉地劳动,成为人的需要,劳动成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条件。在这样的劳动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挥审美创造潜力,真正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劳动和生活。在共产主义时代,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是统一的,人是全面的自由的,也是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人。

劳动就是美的,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马克思把整个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跟审美教育联系起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同样也从具体的教育角度讨论了审美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在1866年给日内瓦会议的代表的指示信中,马克思曾阐明过对教育的理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将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审美教育看作探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地蕴含着审美教育的理想。

纠其原因,美育可以缓解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的感受。在资本主义时代,异化劳动使得人变成机器,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异化都已彰显,人们对于生活中各种对生命和劳动的压制感到空虚、无助,而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它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使人的心灵多姿多彩,开阔活跃,使人变得更自由更全面,彰显世界的丰富多样。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什么感觉。”美育为人们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和可能,使人从异化的感觉中解放出来,使得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能够在美的世界里得以宣泄中和,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苏联]索科洛夫.汤侠生译.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德]席勒.张玉能译.审美教育书简[M].出版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4]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庄振华.审美与自由——略论《判断力批判》对当代美学的启示[J].求是学刊,2014,(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542040

作者简介:岳凤(1982-),女,黑龙江肇源人,博士研究生,编辑,中级,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西方哲学、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