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缙云县溶溪小学(321408) 潜伟红
抓文本促情感,打造高效品德课堂
浙江缙云县溶溪小学(321408) 潜伟红
《品德与社会》侧重对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旨在为学生日常行为提供正面的指引,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我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征和教学目标,整合文本对话与情感教学,探究打造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措施。
情感教学品德社会对话高效课堂
纵观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品德教师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片面地围绕教学大纲展开盲目地教学,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忽视对学生知识领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地培养,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普遍较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让人堪忧。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大媒体频频爆出学生缺乏爱心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争相关注的重要课题。
1.强化模范人物及英雄的榜样作用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常常叙述一些模范人物及他们的光荣事迹,品德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歌颂事迹本身,应重在指导学生铭记各模范人物所具备的品格及他们所做的感人事迹,有效运用模范人物及英雄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领悟高尚品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其正义感与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树立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诚信真可贵》的教学中,我以“曾子杀猪”为切入点,事先下载了大量关于“曾子杀猪”的插画,精心制作了集文字、插画、于一体的PPT课件,并要求学生在观看PPT内容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如果你是曾子家的小孩,妈妈失信于你,你会有何想法?”与“看完故事,同学们有何体会?”这两个问题。此时,有学生举手答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诚信是极为重要的。”还有学生回答:“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财富。”此时,我再播放一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三鹿伪劣奶粉事件”的视频,大多数学生对不良商家的不诚信行为酿成的恶果不甚欷虚欠。视频的播放与前面课件的学习相结合有效深化了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这一道理,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注重教师的标杆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充当着学生指明灯的重要角色,教师应当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教师需明确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可塑性较强,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尚不完善,教师的言传身教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重视细节,如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重视仪容仪表,注意教学用语的规范化,轻拿轻放教学用具,时常使用“你好”“对不起”及“非常感谢”等字眼,给学生做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不可忽视玩伴或同学的感染作用
小学生思想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活泼好动,同班同学或玩伴在其日常生活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适时引入学生同龄玩伴的故事,强化实例的教育意义,先从平凡小事着手,再逐渐上升至人生哲理,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实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易于接受,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鉴于《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撰空间有限,各类教学内容也受到教材篇幅的局限,因此,教师须发挥自身职能,打破课堂时间、教学空间的局限,引进典型关于品德的事例,补充教材中欠缺的内容,实现各类教学信息容量的最大化。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和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由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由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强化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进而增进学生情感。
如在讲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中《日新月异的交通》这一课时,我以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千古佳句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将古代的七天七夜与现代的两个小时进行对比,以彰显现代交通的迅猛发展;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图片包括背篓、扁担、滑竿、竹排、骆驼、马、轻轨、磁悬浮列车、高铁、飞机等,我按照古代所使用的与现代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进行分类,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其深刻体会到交通发展的跨度之大;最后,我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呈现对话,并选出两名学生扮演自行车与飞机。
生A(自行车):科技进步了,各种交通工具泛滥,但人类却越来越离不开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B(飞机):哈哈,你太天真了,人类会离不开你?世人谁不知道我最舒适、最快捷、最便利?
生A(自行车):那只是一部分人这么认为,你这么贵,有想过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吗?还有一点,难道去很近的地方大家也会乘飞机吗?
生B(飞机):难道出趟国也骑自行车?啥时候能到啊?
对话前,我要求学生带上感情,且注意语气,以便在对话中,能快速进入各种交通工具的主要特点及优势劣势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须综合教材内容,强化信息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旨在让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为后面更具难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情感为载体,由知、情、悟、行呈现出来,行为内化于行,是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终极目标。对于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须从生活实际着手,使道德情操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检验。因此,教师须密切关注全班学生的情况,综合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基础、个人爱好及成长环境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带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在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的《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以“一封家长的书信”开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认真看完整封家书后,再进入到“我该不该这样做”的课堂活动环节。首先,我提出“总有一伙青年来找小明一起去网吧,因为老师强调过没有家长的陪伴,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所以小明在网吧门口徘徊。假如你是小明,你会一起进入网吧还是直接拒绝?”这一假设性问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15分钟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其次,我引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展开了一段师生间的对话。
师:人类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呢?
生:违法犯罪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
师:可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违法的,如遇到同学约你上网,不做作业而看卡通片这样的情况,你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清主次,坚决抵制诱惑,不沉迷其中。
最后,我再指导各组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学生说:“我不去!”直接拒绝,或以“我有事,去不了!”为理由间接拒绝。让学生自己做出总结,时刻记住分清是非,学会拒绝。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多说一说、辩一辩,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最终实现让学生知行统一的目标。
设置情境是教学艺术的升华,即再创造教学。教师应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品德与社会》教学属于情感熏陶的范畴,其核心是带动学生的情绪,这就对教师情境创设的巧妙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而言之,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狠抓教材蕴藏的真实情感,直击学生内心,营造一种真实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始终保持在学习的最佳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下载或剪辑视频,精心设计课件,通过多个画面、多个镜头、音乐及旁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且形象,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促使全班学生可以听其声、观其形,在享受其中乐趣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如在讲解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中《失败怕什么》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5分钟画面,让学生对新课时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全班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观后感。有一位学生提出:“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滞不前。”还有一位学生答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继续前行,才能走向成功。”此类题目属于开放题,我允许学生讨论,求同存异,不设标准答案;接着,我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第18页,要求学生带着“如果你是爱迪生,你会选择放弃吗?如果放弃,结果会怎样?”认真读一读著名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是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仍不言弃,最终才走向成功的。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使该课时教学内容得到升华;最后,我组织了一次“大家来扮演”的课堂活动,围绕贝多芬、华罗庚、张海迪等名人的事迹,要求学生模仿盲人、瘸子等残疾人,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生活琐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残疾人内心的焦灼感和挫败感,以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到品德课堂的教学中。
在此过程中,教师须学会放手,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争当《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主人翁。此外,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室内来回走动,注意将讨论内容走偏的学生拉回课堂,也便于学生在有疑惑的时候,及时得到教师的答疑。
综上,文本对话与情感教学的有效整合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应受到相关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品德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进一步赢得学生的尊重,并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大胆开口、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高尚的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责编韦迪)
G623.15
A
1007-9068(2016)1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