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晓琴
秋天,并不萧瑟
◎卞晓琴
请以“秋天,并不萧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一)谨慎细心审题
1.分析关键词。“萧瑟”是形容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这里可以形容自然景物,也可以形容社会,还可以形容心情。
2.注意副词“并”隐含的信息与要求。“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限定。它规定:第一,应写出“曾经认为秋天萧瑟”——“现在却发现并不萧瑟”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第二,文章的详略重点要分清,“曾经认为秋天萧瑟”应略写,“为什么说秋天并不萧瑟”应详写。
(二)大胆放开选材
一般情况下,“萧瑟”是秋天的代名词,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这篇作文却要反其意而用之。构思时可以把原题具体化为“因为——,所以觉得秋天并不萧瑟,而是——”。习作可以选择大自然中的景物,比如姹紫嫣红的菊花、五谷丰登的农田、硕果累累的果园等,表现“秋天并不萧瑟”的主题。习作也可以选择积极乐观的人、事,或者心情低落的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关心、帮助,从中感到温暖、力量,表现“秋天并不萧瑟”的主题。习作还可以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起来表现“秋天并不萧瑟”的主题。
(三)展开具体描写
此文写作要求为“自选文体”,但写成记叙文似乎更为合适。写作记叙文,就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把景、事和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写出生活气息,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使文章富于感染力。
具体写作,如果是写景,就要注意观察细致,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意境,并能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特别的感受,切不能把景物写得太笼统,太含糊。如写秋天的树,到底是什么树,树干如何,树叶如何,春夏时是如何的景象,到了秋天有如何的变化。具体写树叶,就要注意其形状、大小、色彩、纹理、气味等等,要具体。还要写出此棵树与周围景色的关系,周围有无映衬的其他树,有无特别和谐的景象。只有观察细致、描写具体,才能给人生动的感觉,才能写出秋天特有的景象。因为题中有“并不萧瑟”的含意,那就要写出秋的灿烂、热烈,写出秋给人快乐向上的力量,要注意秋的暖色调,写出秋的丰硕,写出秋的温情,切合题义来描写、抒情。
如果是写人和事,也要结合秋天的景物来描写,这样才能切合题意。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所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与这个季节有密切的联系,要有秋的场景描写,才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人物时,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细节,要符合这个季节的特点。如写一位秋天清晨送牛奶的工人,那就要突出秋天清晨的特点,风、霜露、气温、街景等等,要有具体的描写和渲染,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
另外,还要注意对比着写。题中有“并不萧瑟”的意思,那么必定要写“曾经以为秋天是萧瑟”的。曾经萧瑟,那如今是怎样的景象呢?秋风秋雨,落叶落花……万物枯萎,要写出萧条的景象。但萧条是表象,萧条之中,还有热烈和灿烂。对比写作,形象鲜明,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如果是写人和事,也可对比着写,写曾经见到的“人”和“事”有“萧条”之感,但最终发现“萧条”是暂时的,后来又近距离接触,了解了“人”,又亲身参与了某件“事”,发现其中有内在的温暖和热烈,那秋日的美好是永恒存在的。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景山中学;224000)
交流·宽视野
没 有 深 厚 经 验 衬 托的 广 博 思 想 和 知识,
就 像 是 一 本 每 页 仅有 两 行 正 文 却 有 四十 行 注 释 的 教 科书。
—— 叔本华
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
参赛论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