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
让作文慢下来
——从“一个人跳楼了”谈描写的魅力
◎陈冬梅
大概是在十年前,作家余华在上海作协做的一次讲座上谈“文学中的现实”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他说:“我在中国的小报上读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例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两个事件都是令人不安的,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样的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记者笔下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因为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崩裂了。麻雀被震落下来和牛仔裤的崩裂,使这两个事件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触目惊心。我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文学中的现实。如果没有那些昏迷或者死亡的麻雀铺满了公路的描写,没有牛仔裤崩裂的描写,那么两辆卡车相撞和一个人从高楼跳下来的情景,即便是进入了文学,也很容易被阅读遗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文学中的现实,它们仅仅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而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的崩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事件的简单图解。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余华先生想讲的是文学中的现实,而我看到了他实现文学现实的途径——别开生面的描写。这段话很形象地说出了描写的魅力。学生的作文也是一样,如果仅仅是对现实事件进行简单的叙述,而没有与众不同的描写来让一闪而过的现实在文学中慢下来,那作文就会干巴巴,没有亮点可看。
以余华的这个例子为引子,我上了一堂以“片段作文训练——描写的魅力”为题的作文教学课。然后给学生出示三个句子:
一个人跳楼了。
一个人跳楼了,巨大的冲击力使身上穿的牛仔裤崩裂了。
一个人跳楼了,巨大的冲击力使身上穿的牛仔裤崩裂了,裂成一条一条的,有点像拖把上的布条。
当我展出第一个句子的时候,学生被这样的突兀惊了一下,然后就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很多原因在跳楼,老师你这个有什么值得来说的。我笑着回答他们,你们太伟大了,居然说了和作家余华一样的话。然后我给出了第二个句子。学生开始目瞪口呆了!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着是从多高跳下来,才能把牛仔裤给崩裂了,那牛仔裤的质量如何。也有学生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觉得太触目惊心了。我再给出第三个句子,学生一下子沉默了。有人站起来问我:“老师,这根本不可能,牛仔裤能裂成一条一条的,而且像拖把上的布条吗?”
没有探讨这个关乎的是现实的真实还是文学的真实。我只是问,现在这个跳楼的人被你们记住了没有。学生说,肯定记住了,牛仔裤都裂成一条一条的了!可见,不是跳楼被记住,而是牛仔裤崩裂被记住了。
第二步,我让学生区别这三个句子,哪些是叙述,哪些是既有叙述又有描写。他们能够从感觉上很快判断出来,马上就指出第一个句子是叙述,二、三两个是描写。我说你们看到了,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两句都是以描写为主的句子。这就是描写的魅力。学生点头、若有所思。
然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三个句子进行比较。第一个句子有主谓宾,是叙述句。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写了这个跳楼的人摔得怎么样了。第三个句子比第二个句子多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崩裂的牛仔裤比喻成了拖布条,裂成了一条一条的。我把学生的比较进行归纳总结,展示出来,一个成功的描写包括三步骤:
① 有什么、是什么:叙述——把东西介绍准确
② 怎么样:描摹——“清晰细致”地刻画
③ 像什么:比喻——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描写的特征以及步骤之后,我们开始了实操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个片段作文训练,描写“瞬间”。
题目:让我——的一瞬间
要求:在生活中,有很多瞬间,那些瞬间可能令你难忘、激动、兴奋、忧伤、悲痛……选取一个触动你的瞬间,写一个片段作文。
经过写前指导,这次“瞬间”的描写初次成文,“是什么”一般都能交代清楚了,而“怎么样”“像什么”还需要具体指导。以学生的习作为例:
我一抬头,阳光洒在奶奶脸上,奶奶咧开嘴笑着,眼神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一颗颗汗珠滚到她的鼻尖上,她随手擦去。她笑起来松弛的脸上皱纹更加明显,清风拂过她的白发。不知怎么的,她瞬间的这个笑容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有愧疚也有领悟。
“瞬间”是描写奶奶的笑容。笑得怎么样,它描写了奶奶的眼神、汗珠、皱纹。笑容之所以让小作者有所触动和愧疚,还因为他巧妙地把“笑容”与“白发”结合起来了。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不够打动人,不足以让人觉得这个瞬间特别到被人记住。因为他的“怎么样”杂而单薄,而“像什么”几乎没有。我建议他从“眼神、汗珠、皱纹”中拿出几个意象来做这两个步骤。学生修改过后的习作摘录如下:
我一抬头,阳光洒在奶奶脸上,奶奶咧开嘴笑着,眼神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昏黄的眼仿佛又清亮了,亮如星辰。一颗颗汗珠滚到她的鼻尖上,她随手擦去。她笑起来松弛的脸上皱纹更加明显,那皱纹一漾一漾的,像是被风吹皱的湖面。清风拂过她的白发,稀稀疏疏、软软哒哒的,像路边深秋时节的枯草。我知道,这不仅是时光对她的摧残,更是寂寞与孤单的痕迹。不知怎么地,她瞬间的这个笑容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有愧疚也有领悟。
经过细致的描写,学生的情感投入显然更细腻,而奶奶这个瞬间的笑容,因为有了“又清亮得亮如星辰”的眼眸,有了“一漾一漾的皱纹”,有了“枯草似的软哒哒的稀疏白发”,让“我”认识到奶奶的寂寞与孤单,也顺理成章地牵出了我“愧疚”的心理情感。
我又给出了另一篇较优秀的学生习作《让我忧伤的瞬间》,这次运用的方法是将其中的两处描写部分抽掉,让学生们来帮忙续写。
她冷冷地斜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全然不是以往的温和,而是我看不懂的漠然,如严寒的冰雪般侵蚀着我的内心。她同时重重地把手从我的手中抽回去,不带一丝犹豫。① ——她淡然地把我写了一晚上的那个故事,一下,一下,又一下地撕了,然后随手扔出。② ———我就那样看着我六年的朋友,说不出话来。
很多学生在第一处补充不出来,在第二处补充的就是“我”的伤心难过,甚至绝望,直接抒发“我”的心理感受。然后我给她们展出了原作的两段话。
①处:她的手多好看啊,因为常年练钢琴的缘故,手指十分修长,让人不禁联想这绝美的十指在琴键上跳动的样子。可就是这样一双美丽的手,我握了六年的手,在这一刻从我手中挣脱了。
②处:那一张张纸片散开来,像漫天飞舞的蝴蝶一样,在微风的吹拂下,奔向东南西北,再无交集。
这两处都是相当精彩的描写,在原文紧张的叙述之下突然间慢下来,宕开一笔,小作者被辜负的心酸、难过、失望,弥漫其间,久久不散。我相信通过描写呈现出来的这种情感,比直接抒情来得要细致入微得多。
这,就是描写的魅力。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523000)
评价·金手指
教 育 就 是 一朵 云 推 动另 一 朵 云 ,
一 棵 树 摇 动 另 一棵树 ,一 个 灵 魂 唤 醒 另一 个灵魂。
—— 雅斯贝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