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景,动人心魄的情
——『借物抒情』作文指导摭谈

2016-03-05 18:46彭华丽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景物

◎彭华丽



五彩斑斓的景,动人心魄的情
——『借物抒情』作文指导摭谈

◎彭华丽

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所谓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散文诗,都是作家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做到景中含情。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一、瞻思万物

选择。选择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

《陋室铭》体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如清风明月般的情怀。作家选取的景物是:一间陋室,一架素琴,几抹苔痕,遍地草青,与高朋谈笑风生,伴青灯共读金经。而一潭碧水,几株莲花,一缕清风,满池芬芳,那于污泥中傲然直立的,分明就是衣袂翩然、洁身自好、襟怀坦荡的君子——周敦颐。

小思的《蝉》让我们看到了蝉短暂而悲壮的生命历程,它告诉我们,生命因来之不易而珍贵。所以,我们也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旅途染上收获的颜色。席慕蓉的《贝壳》展示了一枚贝壳的精致、美丽。她感悟:只要每一个人能精心地、一丝不苟地过好每一天,那么他都将为后人留下精致的生命痕迹。

观察。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各种器官的感知能力。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不同的观察会有不同的体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使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包含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诸多变化,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其实,选择和观察都离不开思考。我选择怎样的景物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我怎么观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描绘?我怎么才能将我的选择和观察诉诸笔端?

二、情动于中

我们写作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激励自己走上越来越阳光的生活之路,另一方面,也给他人以启示及勉励。所以,由外在的物引发自己内心的情,需要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也需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我们要善于从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能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该文既写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逐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同时还有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他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借物抒情”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思想感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大,借自然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立意要明确。立意可从物的相互关系想起,可从物的生长过程想起,可从物的本质特征想起,可从物的形成条件想起,可从物的表面色彩想起,亦可从物的外部形体想起。

三、手法运用

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运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具体描摹景物的整体特征或者局部特征。

对比。高尔基的《海燕》,从声音、心理、外形、动作等四个方面刻画海鸥、海鸭和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善战、自信乐观等精神,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鲁迅先生的《雪》,描绘了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藉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想象。可以运用想象把我们带到许许多多神奇的领域:可上天,可下地,可入海;可谈古,可论今,可说未来;可纵横捭阖,自由驰骋!可到月宫里去会嫦娥,访吴刚;可到美人鱼的故乡去做客;可穿越时空隧道,找历史人物去谈心;可与外星球人做朋友……李白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神奇瑰丽的佳句;宋词里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想象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舒卷自如。这样写似乎很“形散”,但一定要“神聚”,文章中要有一根思想感情的红线,所以联想、想象要恰当。

象征。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郭沫若先生在《雷电颂》中,借“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盼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行之于文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题为例:

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浓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

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为完成此次作文,可推荐学生听一组与树有关的歌曲:田震演唱的《好大一棵树》、毛阿敏演唱的《绿叶对根的情意》、阎维文演唱的《一棵小白杨》、苏小明演唱的《美丽的小树林》等。

可推荐学生积累关于树的一组古诗词: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再读一组关于树的美文:茅盾的《白杨礼赞》,王鼎钧的《那树》,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李汉荣《树木的美感》,陶铸《松树的风格》,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余秋雨《闲读梧桐》,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刘文起《银杏树》……

有了上文所述诸如此类的准备和铺垫,相信学生可以下笔成文了。

附学生范文分析: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触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湖北省荆门市海慧中学;448000)

猜你喜欢
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为什么能用望远镜看远方
写写冬天的景物
小说景物描写题解析与探究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浅议景物描写教学的三重境界
景物描写要准确
穿插景物描写 创设优美意境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