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阳
(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
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冯 阳
(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张力理论,强调不动之动对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动感的艺术品才是有灵魂的。本文以绘画为例分析产生这种不动之动的各种因素。
阿恩海姆 张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张力”作为书中重要的一章,给予“张力”在阿恩海姆美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他使用过四种“力”的概念,即“forces”、“tensions”、“dynamics”和“power”。 其中“forces”是指的是由视觉对象的形状和构型所生成的力,而“tensions”是指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之间的聚合力。他使用“forces”和“tension”来解释张力的作用,以视觉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形状、色彩、位置、空间和光线等知觉范畴中所包含的种种能够创造张力的性质。本文以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视觉张力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从绘画与摄影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与张力的关系入手,联系艺术实践中图例论证,来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张力一词最早是物理学用词,是物体在受到轻微的或者强烈的拉力时,所产生的其内部的而垂直于两部分的所接触的面积的互相牵引力。艺术的张力和物理学中的张力有相似之处,却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就阿恩海姆的观点,张力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他认为一切知觉样式都是能动的。而知觉样式所具有的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恰恰又是对艺术最有用的一个特征。正是这“不动之动”带来了艺术创造之能量,如果绘画和雕塑不传达能动的张力,它们就无法描绘生活。
张力”概念的阐述是离不开“运动”的。不管是有形的“运动”还是无形的“运动”。要宏观的了解运动与张力理论,仍要从视觉的基础谈起。视觉是动物最普通不过的观察能力,也是生活中人本身对外界最基本的感知能力,是人对事物产生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方式。每一次观看活动就是一次视觉判断,是观看活动本身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这种判断并不是在眼睛观看完毕之后由理智能力作出来的,它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它的位置,还看到了它具有一种不安定性,一种好似要离开原定位置向着某一特定方向运动的趋势。虽然它永远被限定在原定位置上,不能真正向某一方向运动,然而它却可以显示出一种相对于周围正方形的内在张力。 倾斜是他在讲到张力时又提出的张力理论可能。他认为倾斜产生不稳定性从而产生包含倾向性的张力。他还认为,倾斜是否能产生出运动效果,最主要的是看物体是否偏离那个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他用荷兰风车来验证这个原理,认为如果风车的手臂呈水平,垂直定向的,看上去就是移动不动的,如果它的两只手臂处在一种很不对称和极为不平衡的位置上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运动效果。
从上述观点,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中把握艺术品的结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由丰富多彩的张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这种张力同样可以通过构图表现在绘画中,列举夏加尔的绘画作品为例,他最著名的作品《生日》奔跑中的女孩是倾斜的,夏加尔自喻的男主人公飞来一吻,身体腾起倾斜在半空中,给心爱的人送来生日的惊喜。画面中心图形的倾斜与背景中水平垂直的窗户和桌子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对比,即从水平和垂直的基本空间偏离,呈现出一种紧张的视觉张力。这样的张力让人物看似飘飘欲仙,实则表达了画家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并增强了画面动态的奇幻色彩。
以摄影大师布列松的经典作品《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为例,在画面上下各三分之二的位置分别有两条水平线,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个跳动的人和他的倒影正好对称分布在梯子的上下。此外,在地平线中央还垂直站立着一个人,以这个人构成的垂直轴为对称轴,前景跳跃的人与后景海报上跳跃的舞蹈者呈对称分布状态。主要借阿恩海姆张力式样中的倾斜元素来分析。倾斜意味着偏离正轴,它的张力效果取决于对空间定向的偏离程度,幅度越大动感越强。由于这幅照片的正轴是水平垂直的,画面前景最引人注目的人就是倾斜的,与之左右对称的后景海报上的舞蹈者和与之上下对称的倒影都是倾斜的。除了倾斜元素之外,这幅作品有着一个朝向地平线左方纵深延伸的背景。这种延伸感是由梯度的房屋体现出来的,它们屋顶的轴线向地平线延伸出画面外的一个点汇集,是一种倾斜一中心透视。几乎所有布列松的照片在构图上都具有一种舒张有致,平衡统一的美学风貌:照片的框架几乎都是水平垂直轴的,有非常稳定的日常生活的空间感。内部却往往隐含着超现实的成分,给人以荒诞感,然而这种荒诞却又因为框架的稳定而显得可信,并不让人觉得恐怖,倒象是布列松在用轻松幽默的口吻提醒你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奇妙瞬间。
除了构图以外,色彩对比也能产生视觉张力,因为对比就是差异。色彩的夸张更能使色彩富有张力。如在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鸢尾花》中就加入了主观色彩的表现,将画面背景处理成纯度较高的黄色,与蓝紫色的花瓣形成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一种向两极扩张的力,而其中绿色叶子的点缀则有种由两极向中心牵引的力量。
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下将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艺术视知觉的研究中,对于当代艺术美学与艺术理论作出巨大贡献。他认为艺术品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其平衡是通过包含于其中的各种力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抵消而实现,艺术作品中各种力的不同配置是决定其艺术性高低的关键因素。由这些力的关系所造成的复杂性,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艺术家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经验到“张力”的作用样式所具有的表现性质,而张力式样的不同配置所生成的张力关系对于一件具有生命力的图像传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鲁道夫•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王宏建.《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冯阳(1991.1-),女,汉族,籍贯: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影像与数字媒体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