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专业伦理建构

2016-03-05 07:16鲁维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本土化伦理

鲁维颖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专业伦理建构

鲁维颖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必然面临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本土化的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伦理取向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契合点,最后提出建构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理论来源和具体内容,并阐明了在伦理困境时的伦理等级次序。

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伦理;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将之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相结合,必须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1]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必然面临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本土化的问题。这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思想理念、价值观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更要结合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习俗,构建本土的专业伦理体系,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面对现实中的伦理困境。[2]

1 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和群体主义为基础的文化。[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有着极其浓厚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内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必须倚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

1.1家族本位

家族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与剪影。在每个人心目中是以家族为主。个人关系的展开是以家族为原点的。那么也就是告诉我们社工在工作过程中不可不借助于案主的原生态家庭。比如,你的案主为一个有偷盗行为的青少年,他让你替他保密,不告诉父母。然而,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没有刑事自主能力,是受父母监护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自然是要分析这个青少年的生态系统,家庭作为中观系统,是不可能忽视的,父母的力量也是一定要借助的。家族体系作用在中国社会是不可能被抹掉的。

1.2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旨在阐述远近亲疏的人际交往格局。就像湖面泛起的水圈,有一个中心点一圈一圈晕开,有远有近,亲疏有别。可以用汉语词典里的“自己人”和“外人”来描述。基于地缘、血缘、个人背景、个人素养,以自己为中心构成的横向纵向织网。俗话说的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注入自己思想价值观念的层层交际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事找家人或找与自己亲近的朋友,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生态系统论落脚于家人与好朋友是很必要的。如一位女大学生有自杀倾向,心理治疗师干预两次后没有明显效果,然后借助于她的闺蜜,让她的闺蜜陪着她,给她讲述理性的认知观念,一段时间后这位女大学生就打消了自杀念头。由此可以说明,身边亲近的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力。在中国人际中尊重差序格局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1.3群体主义

群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上要有集体主义感。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强调集体主义,以服从集体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注重集体荣誉感,在集体中生存发展。立足于家本位的观念是从整个家族而言,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都是如此。在传统儒学说里也有“大家”“小家”之分,强调舍小家而顾大家。在现代社会里,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一种精神,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这方面我们明显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义。我们社会工作者如果碰到一名艾滋病患者突发车祸需要急需手术时,有必要提前告知医务人员患者的真实情况,这并不是一种伦理困境而是尊重中国实际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经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动荡的二战、文革、改革开放、引进于西方,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似乎是越来越弱,但是它的精华已经刻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骨子里,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不能被忽视被抹掉。一个中国人,必然会受传统文化、习俗的的塑造,形成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方式,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工作时必须倚重传统伦理价值体系。

2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结合点

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来源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之中。博爱、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思想是西方文化主要的的价值理念基础。因此,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基督教哲学、福利国家等五个方面构成了西方社会工作思想价值体系的浓厚根蒂。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和群体主义为基础,虽然有很大差异,但是这二者在很多地方也是可以契合的,这也是构建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伦理体系的基础。

2.1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

“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倡导的道德实践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中国的“和为贵”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根基,甚至于中国传统理念文化的核心及外显特征,一直从古代流传至今。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已经深深的印在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甚至言语行为中。成为一种民族特征,一种内在理念,无时无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社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所以社会的发展、自然万物的进化都需要“和”。虽然“和为贵”的思想诞生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但是在现代社会里仍有它的适用性与实用性。因为它传承所以自然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仍然可以为我们当今社会的深化改革、健康发展带来新的创新与契机,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源泉与支撑。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它适合中国这片土壤,中国也需要它。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个人的和谐、各个学科和谐、进而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中国“和为贵”思想真正的意义价值所在,是我们一直追求发展的目标。

2.2追求以人为本、平等公正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先哲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论语·尧曰》中“不教而杀谓之虐”,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对问题人群帮助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在社会和国家管理中,则本着“民者,君子本也”的思想,尊重百姓的利益诉求,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治国战略和管理思路,虽然当时没有详细的记载社会福利的有关内容,但是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对孤弱贫民的救济和普渡众生,实施爱民惠民的政策。如“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体现了古代以人为本,崇尚人道思想的价值观念。

无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还是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都让我们认识到,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有平等的价值观,否则就根本不会去接触这些群体,甚至是鄙视这些群体,更谈不上去尊重和帮助他们。社会工作者应本着以人为本及公正平等的理念助人自助,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相互关怀、团结和睦的理想社会。

基于以上这些契合点,西方社会工作易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然后发芽生出本土的专业伦理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3 建构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

3.1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建构的理论来源

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建构的伦理内容有三种来源:(1)社会工作发源地——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体系;(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主义、社会扶弱济贫等实践原则;(3)当代中国传承并体现的主流核心价值观与伦理取向。

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中国人有困难首先求助的是“自己人”,不需要“外人”插足,即使是受害者也因家丑而不愿向社会工作者求助,这些都使中国社会工作不像西方社会工作一样主动求助自然干预。然而这也给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向前发展,大家庭逐渐被小家庭所取代,工作压力增大,与之而来人权观念增强,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向上述领域开放的必然性。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中国的价值理念存在差异,不可盲目追逐同一标准。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必须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才能够成为我国的专业伦理。

3.2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国际的普遍性原则,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4]

敬业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工作的基本态度,是社工在做实物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价值理念。接纳这个专业价值就指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接受,当然不是无原则的接受。自决意味着强调案主自己的决定,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工作,最终落脚点是个体自我能力的发展。当然自决也要在案主意识绝对清醒,有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个别化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要因材施教,设计适合案主自身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是一个重礼节的国家,尊敬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行事的基本准则,面对案主更要尊敬对方,这样才能有益于和案主建立互相信任的工作关系。

3.3专业伦理冲突时的伦理等级次序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由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国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具体专业服务的内容等,经常面临专业价值观冲突的伦理困境。弗瑞德瑞克·瑞玛曾给伦理困境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5]

中国学者罗肖泉认为,伦理困境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带有伦理特性的困难或问题。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遇到一系列的关系,诸如工作者与案主、雇主、同事、机构、社会的关系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协调过程中往往出现矛盾或冲突、顾此失彼或不能两全,这就诱发了具有伦理特征的问题和困难,即“伦理困境”。[6]有了伦理难题,必然需要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由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伦理抉择的过程和模式。西方国家在应对伦理困境时发明了伦理原则的等级次序:[5]

(1)保护生命,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最宝贵,所以这是高于所有一切的义务。在上述案例中,不仅要保护陈先生生命也要保护医护人员生命。

(2)平等与差别平等,这一原则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这是每个人生来的权利。如果有不平等的情况,那么应该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式,达到个体的平等。运用这一原则的例子来自虐待儿童或老人的个案。因为被虐待的儿童(或老人)与虐待者没有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即使没有生死存亡问题,施虐者的保密权和自主权要低于保护儿童或老人的义务。

(3)自主和自由,社会工作注重个人独立的发展,注重培养个体的自主和独立。尽管自由高度重要,但是也不能超越个人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权或生存权。

(4)最少伤害,这一原则主张当案主身临其境的困境可能会对造成一定的伤害,社会工作者应该尽量避免伤害或者将伤害降到最低。

(5)生活质量,社会工作最终是要个体发展,乃至于全人类,最后推动全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提高个人到整个社区居民到社会人民的生活质量。

(6)隐私和保密,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决定应该加强每个人的隐私权和保密权。

(7)真诚和毫无保留的公开信息,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决定应能让他讲实话,能向当事人和其他人充分披露所有相关信息。

西方这一伦理原则的等级次序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生命第一不可置否,中国社会一直强调平等自由民主和谐,最大限度保护人民,提高生活质量,强调社会的真诚与可信度。这些都与西方伦理原则的等级次序毫无冲突。

当然,随着中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在借鉴西方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参照我们本土的实践活动确立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等级次序。

4 结语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适合中国这片土壤,中国也需要它。它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添瓦。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然而对中国来说,完全来源于西方的专业价值思想理念在中国实际操作起来伦理困境更加明显。东西方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思想理念差异很大。所以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迫在眉睫,立足中国国情,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并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结合社会工作科学的工作发展,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才能在实务中走出困境,有效回应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问题。

[1]易纲.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三大问题[J].中州学刊,2007(6):101-103.

[2]Frederic G 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王永慈,译.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11.

[4]罗肖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6.

[3]罗肖泉.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怎样的本土伦理支持[J].中国社会导刊,2007(20):31-32.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0-53.

[6]多戈夫.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9-61.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LU Weiy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Gansu,China)

China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thics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From the ethical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value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eting 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value philosophy and the wester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thics.Finally,put forwar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erms of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and specific content,and elucidated is the hierarchical order of ethical dilemmas in ethics.

social work;localization;professional ethics;ethical dilemma

C91-03

A

1672-2914(2016)02-0113-04

2015-12-14

鲁维颖(1991—),女,陕西咸阳市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本土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