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俞平
前思出妙想,后想富张力——《船长》教学课例反思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俞平
与时俱进的语文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老师的。课堂是教师展示教学风格特色的舞台,而个人教学风格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对教学反思的坚持。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三种形式。教师尤其要做好“前思”——优化教学案,做好前置式教学反思;做到“后想”——课后及时总结,写好教后感。
前思妙想教后反思极富张力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概括了一个教师必须的成长历程。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学反思应该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反思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预设。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课堂的突发性对教学计划进行的适时调整。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得失的总结。现实中大家所忽略的教学前反思、教学后反思对年轻教师的“内功”的修炼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我们应做好“前思”——优化教学案,做好前置式教学反思;然后做到“后想”——课后及时总结,写好教后感。简而言之:做好全方位的教学反思!
前置式教学反思,即教学前反思,就是对教学预案进行再思考。对于这一过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教授把它形象地称为“洗课”。其反思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反思教学内容、阶段、具体实施方法、学生的需要和满足的目标达成,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去繁入简,优化教学案,无非是要处理好两个问题,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师教什么?我认为优化教学案的关键在于“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三不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学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几乎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如何培养创造力?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堂理论经常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教学案时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脑、动手,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学生学会了还不够,更要会自己“设疑”、“解疑”。
教学前反思,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学前反思要严谨,预设要充分。如在执教《船长》这一课时,面对学生课堂的疑问:“哈尔威船长在营救了大家之后,自己为什么没有逃跑?”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预设与准备,情急中我只好搬了教参上的一句话应付了一下:在哈尔威的心中,轮船比他的生命更重要,作为船长,人在船在,人亡船亡。显然这样的答案太过肤浅,不是学生想要的。
课堂上面对学生课堂的反问,在备课时,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当时并没有深入去思考研究,一是怕讲解不到位,破坏了哈尔威船长的威严形象;二是想只要我不提问,学生不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因此备课时没有把这一问题备进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性的课堂观,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开放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备课是为了讲课,但是备课不等于讲课,若备课是准备了一桶水的话,讲课也就是取几瓢而已!教学的严谨性应该在备课中体现,这种严谨不仅是对教材的深挖,更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视。
2.深入解读教材,备好教材亦要备好学生。“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凡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应该记录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对教材深入地挖掘。还是以《船长》教学为例,在备课时,如果教师能深入地解读教材,对当时背景下“船长”这个特殊职务多一些了解,不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就不至于出现教学中的现象。
传统教学中,一个优秀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课堂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但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学生,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具生成性。
在上述《船长》这个教学片段中,面对学生的突发提问,我应付了过去,但这显然不是学生想要的答案。当时提问的张同学似乎还有话要说,但马上被我“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给噎了回去,这一问题似乎就这么轻而易举解决了。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缺少个性化的解读,教师重预设、轻生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没有做好教学前反思,预设不够充分外,还在于教师并没有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只用了一句话搪塞,显然不是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的表现。因此,教学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得失,让以后的课堂更加精彩灵动。
1.捕捉瞬间灵感:巧设提问,精彩自来。“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西方学者德加默的这一观点,道出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巧妙提问,意味着所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回应和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一句不经意的“插嘴”,引出了“船长尊严”的名词理解;如果这时教师能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快速朗读全文,我们除了感受到船长舍己救人外,你还可以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结合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学生思考后,在理解“船长尊严”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读读——画画——品品,就能很轻松解决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珍视学生见解:平等对话,精彩源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的保证。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俯身与学生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与激发,智慧的火花才能在碰撞中不断地迸发,从而才有精彩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其本人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同时课堂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阵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主要靠对经验的反思,长期的反思和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一般的教育规律,逐渐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