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冯丽萍
点石成金,聚沙成塔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冯丽萍
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开展词语教学的重要阶段,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初步接触阅读课文,对优美的词句有着新鲜感,同时对它们的意思又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传统的词语教学就是以词解词,学生听了似懂非懂,更不会灵活应用。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开始就重视词语教学,延伸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语文基础打好呢?我从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出以下总结——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在漫长的文字发展过程中,文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汉字从构字特点上说,相当一部分仍然可以根据其形状、构造,通过造字的方法,探索其本意,在追求本意中达到对词语的音、形、义的整体认识。
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治理”和“制服”两个词语为课文的文眼,弄懂、分清了这两个词语,课文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在教学这两个词语时,我便要求学生先观察两个词语,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治理”是“氵”,与水有关;“制服”右边是“刂”,与刀有关。“治”在古代是指一条河流,现在的“治”的意思就是“理”;“理”左边是一块玉,“里”是一座房子,在房子里加工“玉”;加工玉要四个步骤,即采玉——设计——加工——玉器。禹治水也需要动脑筋按步骤找方法才行。而“制服”的“制”,左边一棵树,右边一把刀,连起来就是用刀修剪枝叶,用强大的武力让敌人服从;要成功治理洪水就要依靠强大的力量。
低年级第一课时教学时,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朗读、简单的字形分析、空洞的词语解释,千万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失掉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词语教学时授予学生方法很重要,教师可以从词语的“音、形、义”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提高学习兴趣。
1.认真探索,积极发现。在低年级生字教学时,经常有读词语环节,在集中识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仔细地去探索、发现这些词语的异同。如教学课文《云房子》,教师可以出示词语:
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
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
指名学生朗读,找找共同点,发现“地(的)”字轻声、读时要轻而短,了解在“地”后的词语表示动作,“的”后面的词语表示事物名称。在这样有规律地学习词语后,学生对“的(地)”的读音、读法、用法都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学生带着思考读书,越读越感兴趣,越读越好,教师逐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同时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2.仔细比较,提高效率。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掌握词语。例如学习《识字4》,以“苗”为基础,加上各个偏旁,组成“瞄、描、喵、猫、锚”。通过观察,分别找出“目、扌、口、犭、钅”5个偏旁。通过原有知识构成,学生通常能讲出与这些偏旁结合的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如“目”与“眼睛”有关,“扌”与“手”有关,“犭”与“动物”有关等。通过这些知识,对比所学的生字,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字词的意思。“瞄准”要用眼,因此都是“目”字旁,“描红”要用手,因此是“扌”……学生通过观察,借助原有知识构成,通过象形、联想,再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意义的不同,很快便能轻松掌握,更方便了实际应用。
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科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性,拓展了识字教学的“生长点”,促使消极的词汇积累变积极的词汇应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任何一个词语都不会孤立存在,都是具体文本的体现,是和文本相关联的,它们表达含义,传递情感。低年级学生阅读量少,词汇量少,因此词语教学就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契合学生语文发展需要。低年级学生爱看图片,因此词语教学可以结合图片,识记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学习《朱德的扁担》,其中有个片段:“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去爬山。”课本为这一片段,配了一幅插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熟读句子,挑选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接着学生看着板书,结合插图,进行复述。最后去掉板书,指着图片让学生进行诵读。
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将词语、课文、插图结合起来,使学生初步感受词语意思;教学时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概括课文内容埋下伏笔。在进一步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关注“穿、戴、挑”等动词,结合词组,利用插图、联系偏旁部首等方法,教授学生识记方法。这样抓住词语,来回教学,就能活化词语。
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极大的魅力,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美丽的语言文字,一起感受这奇妙的魅力。“汉字首先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它是组装型,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体系。”因此,词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欣赏汉字字形。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幅幅画,一幅幅表达世间万事万物演化特点的画。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每个字的独特造型,记住每个汉字的字形,掌握每个汉字的写法与要领。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还美在文化。中华五千年,浩浩文化长河,无处不显示了语言文字之魅力。教学应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上,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既欣赏文字之美,又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体验。词语虽小,文章很大。只要我们敢于探索,亦能于细微之处育人,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让学生真正爱上语言文字,爱上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