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16-03-05 02:15:34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固戍小学蔡萍萍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监生语文课堂教材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固戍小学 蔡萍萍

开放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固戍小学蔡萍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专家及一线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索并革新教育模式。针对传统语文课堂中的碎片化及模式化教学,在开放式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贯彻知行合一原则的基础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秉持三大策略。

一、行是知之始——向生活开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书本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导师。突破教材的局限,突破传统课堂中的地域局限,是创造性地构建大语文课堂的必要条件。

1.因需制宜,重组教材,构建开展活动课程。教材的编者虽然是基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及学习需求进行教材编撰的,但是一个统一的文本必然不能适用于所有孩子的生活学习需要。因此,捕捉学生的生活实践需求,重组教材,开设适宜学生的活动课程,将在最大限度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尊重体验,突破教室,重视深化体验课程。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语言课,它强调表达与交流;作为文化课,它重视积累与内蕴;而作为实践课,它必然要走出那四面墙所围成的小天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山川河流、街头巷尾。因此,充分利用体验课程,利用校园社区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是大语文教学观下的一种重要实践。

二、精细处着手——向整体开放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丰富性及有效性,将所谓的考点都提取出来,带着学生在课文中蜻蜓点水,看似阅读、写作、品析面面俱到。其实,语文课堂需要从精细处入手,但是这种精细不是肢解文本,不是带着孩子针对一个字词苦读慢嚼,直至索然无味;而是应该始终从头到尾,学会通盘考虑,从大处着眼,这才是“精细”的真正含义。因此,语文教学要向整体开放,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编撰的篇章设置,而是应该以主题进行引领,让一组课文的学习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并使学生拥有向外延伸拓展的能力和途径。

1.步步为营,建立螺旋式单元整体教学。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维的实现,在于不同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学习模式、同一类知识技能在不同学段的不同掌握要求及在不同选段的反复训练强化。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本身如果不能具有挑战性,那么学习很容易陷入无效的循环中,最终导致学习倦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并整合教学素材的时候,就要建立起系统的螺旋式的单元教学体系。

2.统筹把握,建立开放式单元整体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每组课文都有一个明晰的主题,利用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主题式拓展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毕竟除了文本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及社会经验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的经验材料。这将有利于学生深刻思考,反思生活,并最终培养起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

要知道,思想之间的碰撞,必然会产生美丽的火花,而教师就是利用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去发散思维,去发现、思考这个放开的社会环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深刻感悟。这个时候的他们,虽然不能说已经窥见了整个宇宙洪荒,但是他们已经不仅仅只看到那枝繁叶茂的一树,而将目光投向了更浩渺的密林。

三、心是知之翼——向心灵开放

杜威一向主张“儿童是教育的唯一中心”。对于教育来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将学校变成了工厂,我们在追求孩子一般心智发展的旅程中,如同园丁一般,将孩子个性化的枝枝节节修建得整齐划一。这是一种封闭教育理念下的对学生天赋的扼杀。其实,教育本就是一件带有“欣赏”味道的事情。只有赏识每个学生的内心体验,才有可能为孩子的学习插上心灵的翅膀。

1.言由心生,培养自信的表达。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在开放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会赏识,学会放下身段,与孩子一同畅游知识的海洋,一同讨论探究。如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对于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判断,除了“吝啬”这一主流的看法外,有的学生提出了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的观点。如果此时教师直接利用文本进行规范阅读,那么孩子必然失去了进一步体会如何赏析人物的机会。毕竟金克木先生就曾经在《咫尺天颜对难》一书中,想象出了严监生为自己三百年来所有冤屈的辩护——“我为的是全家,不是为我一个人。我为的是以后,为的是世上已经没有我的将来……”这个时候,是吝啬还是节约,是无私还是守财,就形成了学生思辨的生长点了。利用这个交锋点,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的原著,去收集各方对于严监生的看法,并最终以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

2.志自心来,引导创新表达。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唤醒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孩子在兴趣中进行有方向的学习,才有可能彻底激发学生的灵敏性,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基于学习的高层次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的。对于孩子而言,确定性的文本本身吸引力是很低的。只有开放式的问题挑战,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探究意识。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被删减的利弊。在执教《故乡》一文时,可以利用“埋在灰堆里的碗碟是谁埋的”这一论题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及社会环境解读。在执教《手不释卷》这一成语故事的时候,可以引入古文《孙权劝学》,让孩子在对比阅读的同时,感受现代文与古文的不同特色。

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开放的教学理念——“基于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基于儿童生活,构建以活动、体验、多元表达为特征的多维的个性化教学”。心怀诗与远方,谨记开放理念,必定能乘骐骥以驰骋,回归“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教育本真。

猜你喜欢
监生语文课堂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速读·中旬(2019年6期)2019-06-11 03:03:30
不识“斋戒”闹笑话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新教师(2017年1期)2017-03-18 21:19:53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晚报文萃(2016年5期)2016-07-14 21:01:46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