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挖渠·活水——论数学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2016-03-05 02:15:34江苏省苏州市杨枝小学校李菁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重量物体活动

□江苏省苏州市杨枝小学校 李菁

寻源·挖渠·活水——论数学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江苏省苏州市杨枝小学校李菁

从教以来,有一个问题时不时的在困惑着我——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年的调查研究展示了一些数据:(1)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10%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2)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3)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研究对象。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很少。看了这些数据,对照自己的教学,颇有触动。现借此文,一发感慨。

一、寻源:挖掘教材内容,以兴趣为源泉,促进学生想学、爱学,培养探索精神

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好玩”四个字,而我们的孩子,似乎大多数不承认这一点。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教师,或许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把这四个字贯彻在我们的教学中了?我们的教学任务的确繁重,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在“苦中作乐”呢?基于这一点考虑,我决定在教学中,寻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能促进能力发展的知识点,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兴趣成为内驱力,来激发学生想学、爱学的动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经过比较筛选,我挖掘教材中的因素,自己编写了《我来玩数学》的活动方案,已经开展的活动有:《重多少》(结合“千克和克”单元)、《图形的周长》(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单元)、《剪窗花》(结合“轴对称图形”单元)、《感受1千米》(结合“千米和吨”单元)。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以数学经验的积累体验为重要目标,满足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如《重多少》活动,让学生猜测物体的重量,我和学生分别准备了电子台秤、2分硬币、橡皮、铅笔、书、簿本、苹果、500g包装盐、水瓶、其他学生想称重的物体(最好每人准备一轻一重两个物体),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千克”和“克”的欲望,活动之后的反馈,学生回家后也有继续估测物体重量的兴趣。

二、挖渠:设计数学活动,以体验为手段,推动学生手动、脑动,培养科学态度

选定了活动内容,我又精心设计了数学活动的层次,从表象观察到感受体验再到深层领悟,层层递进,努力让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不断提升。不但“手动”,得到操作经验和情感体验,同时“脑动”,拓宽学生研究的渠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验证的科学态度。如我在《重多少》中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层次:感知物体的重量。

比较自带的两个物体,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你能说出它们有多重吗?

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谁更重一些呢?

(用眼睛观察感受物体的重量,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两个重量单位,引起学生研究的冲动)

第二层次:体验1克和1千克的重量。

1.接力传递,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

2.接力传递,掂一掂1克重的物体(2分硬币)。

提问:你感觉身边的什么物体接近1千克?什么物体接近1克?

(“手动”,亲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再联系身边的物体作初步猜测,逐步过度到“脑动”)

第三层次:掂一掂,初步学会估计物体的重量。

A.拿出一个较轻的物体估计重量,然后在电子台秤上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B.拿出一个较重的物体估计重量,然后在电子台秤上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看一看,谁的估计误差最小,介绍经验。

第四层次:猜一猜,用目测的方法估计物体的重量。

1.老师准备一个水果,请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重量是多少,把不同的猜测结果写在黑板上。

2.请一个学生实际称一称,报出重量,自己计算一下误差是多少克。

3.比一比,谁的估计误差最小,介绍经验。

(估一估、猜一猜后,用电子秤验证,教育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既要重视自己的直觉,更要用事实来证明猜想结论的正确性,不能“毛估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的想法

数学活动的设计尚在初步探索中,因此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1.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估计不足。如《图形的周长》活动中有的学生带的围周长的材料比较粗,或者带的尺子过短(三角板),造成有些学生因缺少工具而浪费时间。

(2)学生的准备不足。如在《感受1千米》中,学生急着走,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或是自控能力差,如正常步速走,走着走着就兴奋起来变成了跑。

(3)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够耐心,剪窗花不愿意先设计再剪,随意性比较大。数步数时点数不细致,数数就错了。

2.一些改进的想法。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多种资源,如网络等,环节层次上设想得再周到一些。另外,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思考能力有限,老师要有等待孩子的耐心,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尝试。

要让孩子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在转变我们的教的方式的同时,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重量物体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重量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34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创新的重量
灰的重量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