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起
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慈善公益又是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福布斯慈善榜说,10年里,美国富豪的慈善捐赠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比尔·盖茨捐赠230亿美元,占其净资产一半以上。中国1000万家注册登记的企业中,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足1%;中华慈善总会所获捐赠70%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们的捐赠不到15%。《中国青年报》2005年4月27日刊文指出,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应该说,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都是残缺不全的社会力量。只有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才能把一个赚钱的机器变成一个富有影响力的阶层,才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本文对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创业精神略知一二,下面想就他的社会责任谈点意见。
古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家,在他们创办的企业取得利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无不济世救人,回报社会。张謇也不例外,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謇在他后半生中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面广量大,面面俱到,无所不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倾尽全力办教育
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要培养人才,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因此,他在经济上稍有实力后,就出资办教育。
1902年,张謇开始筹办通州师范学校。因受经费的限制,开始他借用明代万历中叶建造的千佛寺的房屋作校舍。该寺虽有数十间房屋,但年久失修,正殿又“近遭火大毁”,破损严重,修葺时,“无一椽不改斫,无一甓不易置,成屋凡一百三十余间,合之培垫基地,购备图书仪器动用器具,费三万数千元”。经费短绌,是摆在张謇面前的一大难题,但这并未能动摇张謇办教育的决心,正如他在《南通师范学校十年度支略序》中所说:“其所取资,一唯謇所得于纺厂之俸给;不足,则叔氏退翁为之助;仍不足,则负债。不敢以累国家,不敢以累地方。”后来,张謇相继创办了各种各类学校。据载,到1924年,张謇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校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职业教育学校4所,其他如通俗教育馆、幼稚教育之设立,亦不在少数。
努力创办地方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办有端绪”后,张謇开始着手创办文化事业。
1905年,张謇筹办的南通博物馆破土动工。他创办博物馆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后来”。博物馆建成后,他带头将家里珍藏的书画、金石古器纳入馆内。
1912年,改建城南东岳庙,创办南通图书馆。先后共用26243元,日常经费2400多元,都由张謇捐助。不仅如此,图书馆的藏书十分之六亦由张謇捐赠。张謇创办的更俗剧场,经过4个月的努力,1919年11月1日举行落成开幕典礼。从落成到1922年的3年间,有70多位著名演员来更俗剧场演出,南通剧坛一时呈现出群芳争艳的繁荣景象。1914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气象台,1916年10月落成。其经费由张謇与叔兄张詧捐助。文化事业方面,张謇捐助建设的其他设施,不一一列举。
尽力多做慈善之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张謇对慈善事业的态度。他认为,凡是有实业的地方,就应该有慈善事业。而对慈善之事,“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张謇全集》第4卷,第359~360页)本着这样的态度,张謇在南通做的善事不少,可以说,凡慈善之事没有不做的。
南通原来的育婴堂“地痹屋隘,积秽刺鼻,有碍卫生;名为育婴,殊多戕贼”。张謇等不忍坐视,准备在唐闸建新育婴堂。1906年,唐闸新育婴堂款绌,张謇鬻字补助。这是张謇创办最早的慈善事业,也是全国最早的私立育婴堂。
张謇“念乡里老人固有失所而无告者”,于1912年60岁生日“捐飨客之资”3000元为倡建养老院。这是南通地区的第一个养老院。
张謇于1916年、1917年连续两年“鬻字”,以其所得开设残废院、盲哑学校。
1922年,张謇70岁生日,一切从简,将节省下来的钱,筹建第三养老院(第二养老院由张詧建于海门长乐镇)。他说,如果能在南通地区推广设立养老院,不使一个老人流离失所,是他最大的希望。
荣德生在谈到人才问题时说:“昔南通因有张四先生,致地方事业大兴,号称‘模范县’。如各县都能有张四先生其人,则国家不患不兴。”(《荣德生文集》第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然而,张謇致力地方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南通地区风气未开,人们见闻固陋,资金短缺,创办实业异常困难。如对通州师范学校借废千佛寺基地一事,有人谤之为“毁庙慢神”。他想,武训靠“日积所乞之钱,竟能集成巨资,创立学塾数所,是真士大夫对之而有愧色者也。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张謇全集》第4卷,第113页)张謇在谈到一个人应多为地方办点事时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他还说:“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张謇全集》第4卷,第359~360页)这是张謇执着从事地方事业的原因所在。
张謇在教育、慈善、公益等方面究竟捐赠了多少钱?他在1925年《大生纱厂股东建议书》中有个交待。他说:“按南通地方教育事项,为农科大学、医学专门、女师范、图书馆、蚕桑讲习所,此五项为每年五万八千四百四十元。慈善事项,为医院、残废院、栖流所,此三项为每年二万二千五百六十元。公益事项,为气象台、博物苑,为每年四千零八十元。总计为八百五千零八十元。从前皆謇以所得于厂,与所负债,与叔兄分任者。去年(1924年)农、医、女三校核减至每月五千六百元。请三厂为任每月五千元,供农、医校院、女师,不足之六百,仍由謇任。而气象台、博物苑、图书馆、蚕桑讲习所,每月七百余元,亦仍謇任,不在此例。由謇他处设法,今结至本月计二十余年,除謇自用于地方,及他处教育慈善公益可记者,一百五十余万外,合叔兄所用已二百余万;謇单独负债,又八九十余万元,另有表可按。”(《张謇全集》第3卷,第111~112页)如果加上所负厂债,张謇、张詧兄弟用于教育慈善公益的经费达290万元,约占大生一厂23年(1899~1921年)纯利1161万余元的2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变本加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量开设纺织厂,争购原料,倾销纱布,使大生资本集团遭到沉重打击。垦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市场棉贵纱贱,关庄布营业收缩,严重影响了大生纱厂棉纱的销路。1922年以后,大生各厂连年亏损。到1925年,大生一厂借款数额高达906.9万两,约占资本总额的258.6%,占资产总额的65.46%。1925年7月,上海方面债权人组成的银行团接办了大生各厂,张謇成了名义上的董事长。此时,已经73岁高龄的张謇对南通的教育、慈善、公益之事仍念念不忘,殷切希望这些事业继续发展,繁荣兴旺。1925年,他在《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中说:“謇今亦别有议案请求,诚使股东所举之贤,心謇之心,俾南通之教育、慈善、公益,不至中辍。”(《张謇全集》第3卷,第117页)他正是怀着这种诚恳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走完人生最后的途程,于1926年8月24日中午,心脏停止了跳动。
在中国近代史上,像张謇这样艰苦创业,为地方社会事业奋斗一生的有责任的企业家,屈指可数。1922年,他在《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演说》中,对自己的事业做了这样的评估:“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效。謇方目计之,心营之,而年日以长,力日以薄,智能日以绌,未知观成之何日也。”(《张謇全集》第4卷,第181页)这个自责自励的评估,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近代中国大儒商、企业家的楷模张謇所经营的社会事业虽有战线过长,摊子过多,耗资过大,量力而行不够的缺陷,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艰苦创业、勤奋敬业、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振兴中华的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对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企业家新的公益形象的塑造,大有裨益。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