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江 邓卫康 罗忠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判定价值。方法:将80例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血流的变化、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7.5%,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CA、PCA、ACA等颅内动脉的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伴有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且该类指标的变化能够判断治疗方法的优劣。
【关键词】脑梗死;治疗;经颅多普勒;变化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占脑卒中的80%。近年来,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越来越引起社会上的关注。有效的治疗对于延缓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经颅多普勒是一种简单、对人体无损伤的检查和诊断方法,能对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状态进行检测,提示颈部和颅内血管血流速度的改变,可为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提供参考。现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图进行比较,探讨脑血流图在诊断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纳入标准:
(1)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
(2)均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的患者;
(3)小学以上文化,检查合作者;
(4)NIHSS>14分,GCS>8分;
(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6)年龄<75岁;
(7)均为初次脑梗死患者,肢体瘫痪Ⅰ~Ⅲ级。
排除标准:
(1)心源性及不明原因脑梗死患者、脑出血;
(2)合并有恶性肿瘤者;
(3)颅压过高、深昏迷、严重精神障碍、血压过高者;
(4)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
(5)严重感染、皮肤病史;
(6)严重失语、重度痴呆;
(7)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
(8)治疗依从性差。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58.5±18.3)岁。发病时间1~72h,平均41.5±9.3h。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对照组:急性期均卧床休息,改善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血糖、降血压等对症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方案进行治疗,给予抗栓、抗血小板、抗脑水肿以及保护神经等治疗。
(2)观察组:急性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开始1周内每晚口服40mg/d。1周后每晚口服剂量调整为20mg/d。出院后每晚口服辛伐他汀20mg mg/d。氯吡格雷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进行针刺、高压氧治疗,不使用其他抗凝、抗血小板、其他具有调脂作用或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两组均以连续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
(1)疗效:依据《各类脑血管诊断要点》(1995年)判定标准,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和无效四个等级。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2)神经功能: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评分0~35分,该量表共包括11项内容,评分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情况。
(3)经颅多普勒检查方法:检测时要求患者检查前12h禁止服用血管收缩、扩张的药物,餐后静卧30min后检测。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2MHz,检测颅内外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后动脉(PCA)、椎前动脉(A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经枕窗检查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采集最佳的血流频谱图,记录每条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m/s),并检测波动指数(PI)、阻力指数㈣。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软件,将所获得数据输入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7.5%,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CA、PCA、ACA等颅内动脉的流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CA、PCA、ACA等颅内动脉的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神经功能显著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观察组的治疗较好。经颅多普勒能够反映血管的舒缩功能状况和血流的变化,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式,它可确定脑动脉痉挛、扩张、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脑梗塞患者经颅多普勒的表现主要为受累血管频谱图像的改变及血流速度的变化,可提供头颅CT、MRI不能提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观察脑血管疾病的进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根据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有研究显示,在脑梗塞患者中检测的异常率较高,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病变,临床表现与血管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缺血性疾病引起的早期脑功能变化的诊断。本研究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的进行分析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MCA、PCA、ACA等颅内动脉的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脑部血流的变化好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伴有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且该类指标的变化能够判断治疗方法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