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筠
许多父母都希望有那么一个暂停键,在孩子大喊大叫、胡搅蛮缠的时候,按下之后可以立马生效。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键存在呢?其实,爸爸妈妈们手里还真握有这样一个东西,如果用得好,那就是神器!而这个东西就是“立规矩”。立规矩可以为孩子打下好的人生基础:长大后往往身心健康、善于与人交往、做事条理性强、独立性强。而没有规矩的孩子往往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别人的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抗挫能力。以下我们分享4大招数,帮助父母给孩子立规矩:
一、规矩清晰易操作
①设立清楚可操作的规矩,而不是模糊的指示。比如“你在家里要懂事”就是比较模糊的指示,而“在家里不能尖口叫”就更加清晰,也能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行动。
②讲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比如睿睿妈妈就明确告诉睿睿,如果睿睿不遵守约定,那么他“今天晚上就不能玩iPad拼图。
二、根据年龄设立不同的规矩
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应用不同的规矩,下面概括的一些原则可以帮助您了解:
一到三岁:孩子能够回应“不”字(“不可以打人”),也能了解他们不听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打人,你就要一个人去卧室待着?)。父母可以对乱发脾气、打人等不良行为以及碰电插头等危险情况设立规矩。
四到五岁:孩子更加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不准玩游戏”)及原因(“因为你打人别人会很,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如何:善待朋友、回应权威、做家务等。
六到十一岁:孩子将精力更多投入到外面的世界,如学校、活动、朋友等。设立规矩将围绕着:学校的课业、找同学玩等(比如如果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够出去找朋友玩)。
十二到十八岁:孩子更加独立自主,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自觉设立规矩。主题围绕着: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期目标等。父母还可以通过分析让孩子知道可能承担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如果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学习,就可能无法考上好大学)。
三、言行一致,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天生是个“模仿者”。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并学习父母是怎么对待规矩的,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违反规矩要主动承担违规的惩罚。让孩子意识到违规是要接受惩罚的。
四、帮孩子将规矩内化
制定好规矩,父母还会有这样的烦恼:“规矩定好后,孩子头几次还遵守,后来慢慢地又打回原形了。”建议父母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定这个规矩,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从而让规矩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