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芳
(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
日常教学拾余之诙谐成情
林亚芳
(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
从日常教学的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中,作为老师获得了成长,也重拾了欢乐;而在宽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朗的性格也逐渐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亦日益加深。
师生;兴趣;《三国演义》;寓教于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仁由己,而由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正当大家沉浸在孔子的伟大思想中时,突然一个男生唱做俱佳,活灵活现地表演起来,“非礼,非礼”。顿时全班哗然。我面带微笑地问他,“你是在喊非礼吗?”随后我面容一整,厉声道“你长得那么安全喊什么非礼啊?”说完我忍不住笑了,全班同学也都大笑。他呢,满红着脸,边恨不得将脸藏进抽屉,边连连嚷道:“老师您饶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如此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常常会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扫去古文教学的沉闷与枯燥,给课堂注入一股生趣。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曾经和朋友谈天,朋友说现在学生就像弟弟妹妹,等工作几年了学生就像儿女了。我陡然感到时光的无情与飞速,顿然心生一股悲凉之情。没想到他却说,你应该感到荣幸,你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学生的青春活力,这样你永远不会老。苏东坡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常常被当时当事蒙蔽,只有退后几步方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国演义》是福建高考明确要考的文学名著之一,这样一部用白话文言文写作的大部头巨著,许多学生特别是女生根本无法真正兴致勃勃地看完,不要说阅读原著了,就连故事简介也没法细致地看下来。而即使是像我这样将原著看了三四遍,将订阅的《名著导读》一字一字地赏鉴了不下三遍,也还是无法轻车熟路地对故事和人物信手拈来,更何况是我们那群学生呢?面对这样的现实,又该如何让学生清晰而明了地对名著有个大概了解,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应付考试呢?
与学生商量,最后我们决定让几个对三国故事非常感兴趣、非常熟悉的男生分别讲三国中重要人物的故事。简言之,就是以人物来带故事,以故事来显现人物风貌与性格。有的男生专门负责讲关羽,有的专门负责讲张飞,有的讲黄忠,有的讲孙权,有的讲诸葛亮,有的讲周瑜……就这样,《三国演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人物为纲,以故事为领,以国家为经,以时间为纬,从“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始,到“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真是“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三国故事深入男生之心,他们常常将三国挂在嘴边。下课时分,男生嬉戏打闹,一个拿着一把尺子作投掷道“看我的青龙偃月刀”,一个不甘示弱作飞投喊“让你见识一下我方天画戟的威力”,旁边一男生道“二哥别怕,有我的丈八蛇毛挺你”。说着三个男生就笑闹在一起,过了一会,“青龙偃月刀”家伙竟然大声对我说,“老师啊,既生瑜,何生亮,我被‘三气’了,呜呜,这黄毛小儿我竟然打不过,我要拿块豆腐撞死、放根面线吊死算了,呜呜。”我在旁边直笑个不停,笑骂道“去给我借几条柳条来”。机灵的男生嚷嚷“老师,张飞怒鞭督邮泄愤至极,你不会想学刘备借荆州不还吧?这还有天理吗?”我还兀自笑个不停,一男生接话道“公理自在人心,君不见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诸葛孔明七擒孟获”。“孟获”尾音刚落,一高大男生捧心道,“哎,可惜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上方谷司马受困,料定必死无疑了却天降大雨;五丈原诸葛禳星,最后一夜主灯却被魏延扑灭。”我听了甚有感触地说“任是全知全能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啊。”《三国演义》最后附有一篇古风直道其里,“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里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风靡全球的日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阐明了一视同仁、亲切友好的教育理念。其实,我们中国很早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思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知识的追求不一定非要一本正经、一板一眼的,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努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此以往,师生之间既是老师又是朋友,亦师亦友,韩愈在《师说》里对老师的功用做了精确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人生的向导。
我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长处,纵使是天上的月亮也需繁星相伴,鲜花没有了绿叶的映衬怎能显出其娇艳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信心是可以培养的,自尊心是要受到尊重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点。
张国彦.读不读三国,这是一个“问题”:名著《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兼谈高考名著复习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4).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