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黎明 杨战江
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人名及绰号翻译的文化意象转换——以《鲁迅小说选》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
○汪黎明 杨战江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和绰号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它们可以使一部作品更加精彩,因此在目标语中如何诠释和转换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探讨了《鲁迅小说选》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中人名和绰号的英译策略,提出了在使用音译、直译、变译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注释、解释的方法更好地实现原文人名和绰号的文化意象转换。
目的论 人名绰号 文化意象
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小说选》收录了其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祝福》等,是鲁迅作品精华的浓缩。鲁迅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中很多人名和绰号也非常有意思。本文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版本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过程中人名及绰号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提出一些更好的方法实现人名绰号的文化意象转换,对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目的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目的论(skopos 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其中,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杨宪益、戴乃迭是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翻译家夫妻,在两人共同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携手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译成英文,字数达千万。他们的译本中处处体现着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他们的文化翻译观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翻译目的就是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期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而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鉴于此,在他们的很多译文中,主要是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接触到新鲜的异质成分,原汁原味地接触到中国的文化。
很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名字绰号往往能使整部作品更为精彩。一个人的名字和绰号很多时候不仅仅只是个代号而已,可能还潜藏着有关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或者其他方面的信息,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所以文学作品的起名和绰号有时候也是一项创造过程。《鲁迅小说选》中人名和绰号的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根据宗族排行、社会地位命名
中国人非常注重伦理道德,古代中国人也比较看重宗族排行,所以鲁迅的人物命名中有很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如陈老五、夏四奶奶、夏三爷、八叔、四老爷、贺老六、杨二嫂,等等。
旧中国也是一个看重社会地位的国度,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直接决定了他的尊卑与否,这一点在《鲁迅小说选》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地位高的有四老爷、四太太、赵七爷、何先生;地位比较低下的如柳妈、卫老婆子、华大妈、祥林嫂,等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人名才能很好地让目的语读者接受,是值得推敲的问题。
(二)根据外貌特征、职业命名
《鲁迅小说选》中还有很多人名绰号是根据人物的外貌特征、职业等,或褒或贬而命名的。这些人名绰号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文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如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六斤、七斤嫂子、豆腐西施、八癞子、麻子阿四,等等。
(三)带有一定背景暗示的命名
《鲁迅小说选》中有些人物的命名是有一定的背景暗示作用的,其中最能体现题材背景的人物命名当属《药》,里面的主人翁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的命名别具匠心。华老栓是贫苦愚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底层人民形象,夏瑜是具有革命热情但不被人民理解的革命者形象,康大叔代表残暴罪恶的黑暗势力。其中“华”和“夏”代表的“华夏”是中国的代称,在书中被分成了华、夏两家。“瑜”指美玉,象征了革命者坚韧不屈,高洁的品质。“康”指健康,暗示当时的反动派黑暗势力还很强大。从以上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就算中国读者也很难在原著中一眼就看出独到之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想成功地转换此类蕴含文化意象的人名和绰号,着实不容易。
人名和绰号中的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和历史文化的结晶,能否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成功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是否完成了文化传播的使命。为了较好地转换原作中人名和绰号的文化意象,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杨宪益夫妇译本主要是采用了音译、直译、变译等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好地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一)音译加直译
这一类方法是译本中最广泛使用的,主要应用到了上文提到的根据宗族排行、社会地位命名的一些人名和绰号的处理上,同时在以外貌特征命名的以及有暗示意义的人名绰号中,也能看到这一方法的使用。如:
卫老婆子——Old Mrs.Wei
贺老六——the sixth son of Ho Glen
柳妈——Amah Liu
赵七爷——Seventh Master Zhao
麻子阿四——Pock-marked Asi
华老栓——Old Shuan
康大叔——Uncle Kang
笔者认为,音译加直译的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交代人物的社会地位、家族排行,体现中国社会的伦理人常,也易于读者接受。如贺老六——the sixth son of Ho Glen,读者可以很容易理解他是贺家的第六个儿子,通俗易懂,较好地转换了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不过笔者认为此类方法不适合翻译有背景暗示意义的人名绰号,比如上文提到的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的命名,有非常深刻的暗示意义,而杨译本中简单的音译加直译的方法使这种暗示意义消失殆尽,此类文化意象的转换是不成功的,可以说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二)直译
直译法主要运用于由外貌特征,职业命名的人名和绰号。这些人名和绰号主要是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所以直译法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意象。如:
九斤老太——Old Mrs.Ninepounder
豆腐西施——Bean-curd Beauty
八癞子——0ld Scabby
驼背五少爷——The hunchback
花白胡子——Grey beard
红眼睛阿义——Red-eye
笔者认为此类的翻译大部分都比较忠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职业特点,不过对于“豆腐西施”的翻译,笔者认为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译者有必要将“西施”所蕴含的文化意象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而不是简单地处理成模糊的概念“beauty”,这样读者就联想不到“西施”和“beauty”之间的联系,“西施”的文化内涵就被弱化了,此类文化意象的转换是不够成功的。
(三)变译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字面上看来用直译法、音译法可以轻松处理的人名和绰号,作者进行了灵活地变通,如革命党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译本处理成了Widow Xia而不是 Mrs.Xia,因为小说后面有解释夏四奶奶独自养大夏瑜,非常不容易,所以这里进行了灵活处理,能够使读者更容易地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同样的例子还有八一嫂——Widow Ba Yi,祥林嫂——Xianglin’s wife,华大妈——Old Shuan’s wife,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不高,很多都是根据丈夫的名字或姓来命名,在这里译者没有简单的把“嫂”“大妈”译成“sister”“Mrs.”之类的词,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更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内涵。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人名及绰号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能否成功地转换却是一门大学问。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杨宪益夫妇译本中人名和绰号的英译较为成功地转换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向外国读者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但是在一些有典故和暗示背景的人名绰号处理上,过于简化,没有体现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上文提到的豆腐西施、华老栓、夏瑜等的翻译,笔者建议对于此类文化内涵比较深刻的人名和绰号,可以采用注释解释的方法来加以介绍说明,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原作的精髓,更成功地实现文化意象的转换。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永国.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原则初探[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4-76.
[3]刘平.从鲁迅的《药》中人物命名与翻译谈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5-107.
[4]杨宪益,戴乃迭译,鲁迅.鲁迅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5]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4):33-35.
(汪黎明,杨战江 湖南长沙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410205)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目的论指导下探析文学作品中绰号翻译的文化意象转换”的研究成果,课程编号:[14C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