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

2016-03-04 09:25李凌梅
现代语文 2016年31期
关键词:虚词现代汉语副词

○李凌梅

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

○李凌梅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的虚词研究有着优秀的传统,著述丰富。现代虚词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深入,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侧重于两个方面: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和虚词语用意义的研究。

汉语虚词 用法 语用意义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虚词。虚词的数量虽不多却是汉语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些词语能够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意义抽象,使用频率较高,是语言的黏合剂。

一、虚词研究回顾

我国的虚词研究自古就有着优秀的传统。先秦时期《公羊传》《谷梁传》中就有大量辨析虚词用法的例子。历代的训诂学家都给予虚词很大的关注,元朝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最早的研究虚词的专书,另外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文章服务的。

19世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创新了虚字学说,提出了实字和虚字的划分标准,划分出了“助词”,并提出了“介词”概念。“五四”以后,语言学家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语法著作中都对虚词的义项和用法进行了表述。80年代以后汉语虚词研究进入又一个高峰。《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两本现代汉语的虚词词典相继出版,同时虚词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关于虚词研究的著述逐渐丰富。

2000年以来,在前面丰硕的成果基础上,虚词研究的视野开阔了,研究的面拓宽了,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2000年以来的虚词研究

(一)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

“虚词用法复杂多样,对于虚词用法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1]

1.句类

不少虚词对句类是有选择性的,学者也注意到虚词与句类的关系,陈淑梅(2001)选取32种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进行考察,分析汉语方言里“主语+动词+宾1十虚词十宾2”的一种带虚词的特殊双宾句式。潘玉坤(2011)分析了《国语》《左传》中经常出现的“吾谁与归”“其与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这几种句子中“与”的用法。许秋娟(2012)对“究竟”的句法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究竟”在句中的句法位置灵活,能用于各种句式中,与其他副词连用共现时,一般都位于其他副词前。程度副词“很”与“太”都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中,“很”是对事物做客观的描写“太”多用于不满状况。“太”也可用于感叹句中,表示说话人强烈的赞赏、斥骂等感情,必须带“了”,构成“太……了”格式(徐建宏2005)。

2.词类

除有关虚词句类的研究外,学者还对虚词的本身及其变化发展进行研究。雷冬平等(2011)指出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柳茜(2010)指出虚词也是和实词一样,具有色彩义。张平(2006)发现“些”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作不定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用法,证明了实词可由虚词演化而成。以虚词“并”为例(张国艳2009),“并”在古代汉语中用法多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虚化为副词时,也虚化为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也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并”还可以虚化为表示对象的介词。

3.语音

雷淑娟(2003)从语音角度认为虚词具有调节语言节奏、延音加力的作用,能够间接传达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味。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通过轻重音来表示的。蒋协众等(2008)文中提到副词“可”轻读一般是语气副词“可”,重读的是程度副词“可”。李小军(2011)指出语气词在衍生过程中,大部分都存在语音弱化现象,不同的语音形式继而衍生出不同的情态功能,加速语法化的进程。

4.位置

马真(2007)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所谓虚词的位置有两种含义,“一是某个虚词在句子相对于其他成分而言所处的位置问题,而另一种是同类虚词连用共现时的先后次序问题”。[2]史彩霞(2005)文章中指出介词可以在句中或句首作状语,介词短语还存在“主语前作主语的定语”和“宾语前作宾语的定语”两种句法位置。虚词连用多见于语气词(王志清2006)。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气词单独使用,表达某种单一语气。强烈感情往往伴随着语气词连用;多种语气的意义融合,也会导致语气词连用。

(二)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虚词的意义是比较空灵的。郭锐(2008)提出“语义结构分析法”,把虚词的意义看成是一个“语义结构”,通过对语义结构的描写,来表现虚词语义,这种方法以一种模式化的分析方法来描写虚词语义,为虚词的语义描写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杨松宁(2013)运用“语义结构分析法”来重新认识汉语中较复杂的虚词“就”的语义,文章分析与描写副词“就”表示即将发生、完成实现、增强肯定语气等十五个义项。虚词意义的研究和辨析对于汉语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对于虚词的辨析有助于虚词学习者很好地把握虚词。金立鑫(2005)对25组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比较接近的词进行对比,考察其使用规则,即通过意义上成对的比较来描写它们之间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别,从而揭示它们在句法上的不同使用条件。

综上所述,虚词在汉语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虚词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2000年以来虚词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研究的面加宽,视野开阔。研究主要是朝向两个方面,一是多角度关注虚词的用法,虚词对句类有一定的选择性,很多虚词是实词虚化的结果,因此虚词有自身的特点,虚词的轻重音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虚词语音的改变也是语法化过程的体现。其次是虚词意义的研究,关注虚词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能够更好地把握虚词,特别是汉语教学中更好地辨析虚词。

注释:

[1][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页,第63-64页。

[1]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陈淑梅.汉语方言里一种带虚词的特殊双宾句式[J].中国语文,2001,(5):439-480.

[3]潘玉坤.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J].语文研究,2011,(1):28-34.

[4]许秋娟.副词“究竟”的句法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1-55.

[5]徐建宏.程度副词“很”与“太”的用法辨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65.

[6]雷冬平等.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语言学研究),2011,(2):87-90.

[7]柳茜.论现代汉语虚词的色彩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9-41.

[8]张平.虚词实词化的一个实证[J].求索,2006,(3):198-199.

[9]张国艳.虚词“并”被忽略的用法——兼谈虚词“并”的历时发展[J].殷都学刊,2009,(1):113-117.

[10]雷淑娟.文言虚词的语音修辞功能[J].修辞学习,2003,(6):10-11.

[11]蒋协众等.副词“可”的次类划分及其轻重读规则[J].殷都学刊,2008,(1):112-117.

[12]李小军.虚词衍生过程中的语音弱化——以汉语语气词为例[J].语言科学,2011,(4):353-364.

[12]史彩霞.与虚词有关的语序问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王志清.试论语气词连用[J].社科纵横,2006,(4):108-109.

[14]陆剑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郭锐.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4):5-15.

[16]杨松宁.虚词语义描写新方法探析——以副词“就”为例[J].语言本体研究,2013,(5):81-83.

[17]金立鑫.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凌梅 云南昆明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650091)

猜你喜欢
虚词现代汉语副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