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菜根谭》教育智慧的几点感悟

2016-03-04 04:36成信庚
新课程(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原文家长

成信庚

(云南省昭通一中)

我对《菜根谭》教育智慧的几点感悟

成信庚

(云南省昭通一中)

教育者在每一个有人生存地方都可以发现教育的智慧。《菜根谭》是一部集中国人生智慧之大成的著作,更是充满教育的智慧。现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从处理师生关系的角度,分类谈谈个人的理解,如,原文: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大意:做人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他人的轻微过错,不要揭发他人私生活中的秘密,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更是如此。

《菜根谭》;教育智慧;师生关系;原文;大意;感悟

我个人认为,教育者在每一个有人生存地方都可以发现教育的智慧。《菜根谭》是一部集中国人生智慧之大成的著作,更是充满教育的智慧。笔者作为一名教师,现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从处理师生关系的角度,分类谈谈个人的理解以就教于同仁。

一、师生关系中的老师

1.坦然面对现实

[原文]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大意]假如上天不给我许多福分,我就用加强我的德行来对待;假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我就用安逸的心情来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假如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假如我能做到以上各点,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感悟]时下教师的境遇之尴尬,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虽然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暂时性问题,但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恐怕是任何个人在短期内都无能为力的。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也是无法回避的。怎么办呢?《菜根谭》里的上述论述启发我们:不必发牢骚、不要逃避,也不要消极等待,而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厚吾德”“补吾心”“亨吾道”来应对。除此之外,能有更好的办法吗?

2.要有教育民主的观念

[原文]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大意]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固执己见而忽视别人的合理建议;不能因为在背地里施些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从而伤害到大局利益,更不能借公共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人欲望。

[感悟]如果我们把原文里的“群”“人”理解为学生,把“大体”理解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把“公论”理解为公共舆论,那我们就会发现,这里讲的其实的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有民主意识、公正意识、大局意识。这在封建专制社会,确属难得。

3.树立正确的成就观

[原文]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大意]让别人当面赞美、称誉自己,还不如让别人不要背后贬损、诽谤自己;让别人感受到和自己刚刚结交的那种欢欣、舒畅,还不如让别人觉得和自己长久相处也不厌恶。

[感悟]成就感是行为主体对来自外部认同的一种心理体验,也是行为主体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内在动力。教师也是需要有成就感的,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同或表彰。学生的认同是教师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来自学生的认同又是最不可靠的,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既有理性的不足,又有情绪化的因素,所以我认为学生是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工作的,尤其是老师的教育工作。如果老师过分地迎合学生的心理,就难免放弃一些宏大的、长远的教育目标,这样,随着学生逐渐成熟,就会反过来质疑乃至非议老师当年的作为。这样的老师,在赢得“面前之誉”之后,也会遭遇“背后之毁”,也可以说是师德的缺失。如果教育者无法把“有面前之誉”和“无背后之毁”统一起来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宁愿优先选择让学生“无背后之毁”。

二、如何认识学生

[原文]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大意]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的人,在小事上一定会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中才知道检点修饰的人,在私底下一定要放纵自己。而人应该一个念头坚持到底,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面对小事,也如临大敌、举轻若重;处于密室也像在大街上一样,不会有丝毫的马虎,也就是“慎独”“不欺暗室”之意。

[感悟]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否则,老师的教育工作常常浮光掠影,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效果。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展示在老师面前的,往往只是自己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矜持”“检饰”的一面。这里的原文告诉我们学生常常有两面性:除了有“矜持”“检饰”的一面而外,还有“纵弛”“放逸”的一面,而这一面恰好是老师容易忽略的一面。

[原文]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大意]年轻人,不要担心他们精神不振奋、行动不迅速,要担心的倒是他们常常因为反应快而冒失莽撞,因此要适时抑制他们的浮躁心态。而老成的人,不担心他们不持重,应该担心的是他们过于求稳而遇事退缩,因此要经常使他们振作起来。

[感悟]这里谈到了学生中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特点并强调了容易犯的不同错误即因“奋迅而成卤莽”、因“持重而成退缩”。这既体现了辩证法关于把握“度”和矛盾转化的深刻思想,更指向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的地方,即因“奋迅而成卤莽”、因“持重而成退缩”。特别是给出了方法:对“奋迅而成卤莽”的“少年的人”要“抑其躁心”;对“持重而成退缩”的“老成的人”要“振其惰气”,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思想。

[原文]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大意]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中还有善念;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急于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甚至是在作秀,那么在他做善事时已种下了可怕的祸根。

[感悟]老师常常讨厌有恶行的学生而喜欢有善行的学生,尤其讨厌“为恶而畏人知”的学生而喜欢“为善而急人知”的学生,基本看不到“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这也正是老师常常激发“差生”的逆反心理而“优生”又常常不领情的原因。其实老师善于抓住“为恶而畏人知”中的那一缕善念和“为善而急人知”中的那一点“恶根”去做学生思想工作,以张扬那一缕善念、剔除那一点恶根,那才是“差生”转变的转折点和“优生”更优的生发点。

[原文]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大意]受人的恩惠虽然很多、很大也不设法报答,但是一旦有一点点怨恨就千方百计地报复;听到人家的坏事即使很隐约也深信不疑,但是对于人家的好事再明显也不肯相信。这种人可以说刻薄冷酷到极点,过分地刻薄是做人应该严加戒绝的。

[感悟]抱怨不报恩、疑善不疑恶,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事。因为常见,所以见怪不怪,甚至被当做正常的人性使然。但正常不等于正确。从老师和家长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这样“刻之极”“薄之尤”,则是应当“切戒之”的。学生不应该这样不厚道,而应该学会感恩,因为正是这一丝不起眼的恶念,不仅破坏了良好的人际环境、违背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任其膨胀,甚至会转变成学生的恶德。

三、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艺术

1.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把握好分寸和时机

[原文]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大意]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做到。

[感悟]过犹不及。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老师的批评教育应该“思其堪受”,注意对方的心理底线、承受能力,把握好分寸,否则就会劳而无功,甚至走向反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要“使其可从”,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否则老师的要求就会异化成学生顶礼膜拜而又不愿学习的所谓“榜样”。

[原文]当怒火欲水正在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大意]一个人当愤怒像熊熊烈火一般上升,欲念有如开水一般在心头翻滚时,虽然他自己也明知这是不对的,可是他又眼睁睁地不能加以控制。知道这种道理的是谁呢?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假如当此紧要关头能够突然转变观念,那么邪魔恶鬼也就会变成慈祥的上帝了。

[感悟]理智和情感是两回事。学生明知故犯的许多错误如沉溺于网吧,就是在激烈的心理矛盾、思想斗争中,理智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个时候,如果能抓住时机,让学生明白并有外部力量帮助学生“能猛然转念”、重新使理智居于上风,那就会使学生赢得一个重要重要的转折点、“邪魔便为真君”了。如果学生在思想斗争中向网吧走去的时候,我们能够帮她在网吧门外——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向后转,那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师和家长不可不知。

2.教育学生既要防微杜渐又要顺其自然

[原文]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

[大意]在家教导子弟,要像养一个大闺女那样,必须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所交的朋友。万一不小心接交了坏人,就等于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子,这样的孩子就一辈子也没出息了。

[感悟]量变会引起质变,外因是引起事物变化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那些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不良的外部因素,哪怕是不起眼的因素,老师和家长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大意]绳索摩擦木头长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可贯通坚石,同理,做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河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感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道理,会讲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的人恐怕不多。时下教育领域心浮气躁者有之,急于求成者有之,甚至打着教育教学的旗号、为追求升学率而摧残学生的也不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说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说的是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家长、老师当谨记之。

[原文]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大意]挽救已成败局的事情,千万要格外小心谨慎,如同驾驭临近悬崖的烈马,千万不要轻易地加上一鞭;谋取即将获得的成功,一定要竭尽全力,如同划着逆水行舟,千万不能稍停一桨。

[感悟]这一联十分深刻。很多学生尤其毕业班的学生,或鸡飞蛋打,或功败垂成,多源于或“轻策一鞭”、或“少停一棹”。“治大国如烹小鲜”。家长、老师当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注意把握好时机、分寸、火候,“救既败之事”时“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时“莫少停一棹”。

3.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真情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大意]家人犯错,不可暴跳如雷,更不可置之不理。如果他所犯的错不好直说,就要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耐心等待时机再殷殷劝告。循循善诱就像温暖和畅的春风,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这样温暖和谐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感悟]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老师常常暴跳如雷,失去风度、失去姿态,把自己变成演猴戏的;或者不负责任,置之不问,形同路人。前者常常小事变大、适得其反、难于收拾,后者则不仅失去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使家长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感情上日益疏远。教育并不是教育者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地训斥被教育者。家长、老师当有耐心、讲技巧,营造“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的氛围,这样才能春风化雨、有效教育。

4.对学生要宽容

[原文]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大意]做人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他人的轻微过错,不要揭发他人私生活中的秘密,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这三大做人的基本原则,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意外灾祸。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更是如此。老师和家长都要有宽容心,包容学生的“小过”“阴私”“旧恶”,这不仅是教育者的私德,也可以为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如果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一味揭短,“责人小过”“发人阴私”“念人旧恶”,一方面是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和地位的误解,另一方面会破坏教育的心理环境,增加教育成本、降低教育效益,特别是教育者的恶劣品质对被教育者的恶劣示范。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也是类似的意思。

[原文]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大意]过于偏执于美丑、善恶、贤愚的标准,那就会使自己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也使别人不愿意和自己亲近。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应当内心精明而不糊涂、对别人宽厚而不放纵,美丑、善恶、贤愚的人都能悉数接纳、受到教益,只有这样,才是成就他人、成就事业的德行和度量。

[感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之过度叫捧杀;“坏”孩子需要批评,但批评过度叫棒杀。教育者对“优”生和“差”生在态度上要平等对待,在方法上差别对待。对“优”生特别不能忽略他们的不足,以免“捧杀”;对“差生”当多注意他们的长处而淡化他们的不足,以免“棒杀”。对学生要淡化美丑、善恶、贤愚的标准,不要认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切忌“好丑心太明”“贤愚心太明”。

5.待学生要厚道

[原文]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大意]个人的情感欲望不能放纵,应当用固守之道来克制它,其方法在一个“忍”字;别人的情感欲望不可强行去除,应当用疏导之法以调节它,其方法在一个“恕”字,这样才可能沟通人际关系。现在的人把“恕”字用在自己身上,用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把“忍”字留给别人,用以压制别人的欲望,这怎么行?

[感悟]思想工作讲究疏导,疏导的前提是尊重规律,心理学叫“顺应”。教育者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欲望。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欲望中不太合理的方面,要用疏导、顺应的方法,即“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切忌“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

6.要有法律意识

[原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大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用来劝诫在与人交往时警觉性不够的人的。“宁可忍受他人的欺骗,也不愿在事先拆穿人家的骗局。”这句话是用来劝诫那些警觉性过高的人的。假如一个人在和别人相处时能牢记上面的两句话,那才算得上警觉性高而又不失纯朴宽厚的为人之道。

[感悟]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是老师面临的重要而且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工作关系和法律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赋予超越工作关系和法律关系的内容。这正是很多正常情况下看起来非常和谐、友好的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会转化成被告和原告的关系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老师真正懂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避免“疏于虑”,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成为被告;如果我们再有“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的修养,我们则能避免“伤于察”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并达到“精明而浑厚”的境界。

·编辑段丽君

猜你喜欢
教育者原文家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