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与荀子
——简论先秦言辞交际观念的一些变化

2016-03-04 11:12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言辞学说荀子

曹 静(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

孔子、老子与荀子
——简论先秦言辞交际观念的一些变化

曹静
(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联结之中,人的生存过程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与他人、与社会的交际过程,而交际的最主要工具就是言语。无论是朋友间的小聚,还是隆重的公众场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还是运用语言。但是,个体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两种不同的态度。当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的时候,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人没几个好人,就知道花言巧语,口若悬河,不值得信的。这种态度原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还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另外一种情况是,你的巧妙言辞既妙趣横生,又说理透彻,引得别人的赞叹,“你的口才真好呀!”这个态度也是正常的,因为荀子就反复强调“君子必辩”,有才德的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是率性而为的,这也是人的本性,“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荀子·非相》)。这两种态度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实际上都在各自的角度上反映出片面的真理性。而这两种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人们对于交际言辞的不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言辞观念变迁的一些线索,这个变迁在从孔子到荀子的过程中基本完成了,上述的两种态度也是这一变迁在现代社会的遗留。实际上,在孔子和老子的时代,东周虽已式微多年,但还足以维持其统治;而针对王室衰微的局面,孔子的思想还偏重于形上的思考和实践的行动,在表达哲学观念、礼仪准则的时候,言辞与思想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点紧张的,人们对于哲学的思考,行为的考察还主要通过形上的手段和实际行动的观摩。所以孔子的言辞观念更多地带有伦理和道德的色彩,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巧言令色之徒的不满,而推崇朴实刚毅、文质合一的人品与行为,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当子贡问他“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时候,他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所以孔子的言辞观念和对于文才的看法与他的仁学思想是统一的。在对于国家大事的态度上,孔子又教导他的学生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天下有关民生的大事件要敏感多思考,但不要随便把不成熟的思考发表出来,这才是君子的风度。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老子也反对华丽的言辞和滔滔不绝的论说。因为他认为宇宙之道是恍惚迷离而不可言说的,如果对道加以言说,那就不能把握道的本质,反而远离了道,也就是后人所言的“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但是要表现道又不能离开语言,所以老子只能“强为之名”“强为之容”。这种表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这种观念,在现实生活的语言交际中,老子认为“大辩若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现在在一些交际场合,有些人仍然以“沉默是金”自勉,人们也往往以这四个字评价静如处子的言行,认为是一种美德,巧言令色也就成了它的反面。

孔子逝世以后,其学说由他的后人和门人传播开来,他的孙子子思是较突出的一位,相传《中庸》就是他的作品。而子思的学生中,孟轲是学有所成的一位,而且他自己也以正统孔子学说的继承人自居。这个时候,孔子所观察到的礼乐废弛的局面已经十分严重了,周王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已无力维持自己的统治,百家学说蜂起,学派与学派之间的竞争也激烈起来,杨、墨之学顿成显学。这对孔子学说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孔子的学说在这个风口浪尖之上要想继续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就需要一些非常的手段了,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言辞艺术正是再好不过的工具。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孟子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他的祖师爷孔子的教导,专注于文辞的修饰,在向诸侯推荐自己的学说的时候滔滔雄辩。所以孟子的文章语言浅近而意旨深远,操持简约而功效广施。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孔子肯定是不喜欢的,因此他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所以他又说:“吾岂好辩也,吾不得已也。”但他另一方面又在自解,说孔子实际上是一位德行和言辞都很优秀的圣人,自己现在的做法只不过是在向孔子学习而已。这是人们对于交际言辞态度转变的一个关键。

孟子逝世后,儒家学说的优秀继承人是荀子。这个时候,诸侯之间的纷争已经进行了三百多年,饱受战乱的人们迫切需要天下安定统一。百家争鸣的高潮虽已经过去,但其传人还在各地活动,其思想还在产生影响。荀子认为这是不利于统治的,会使“民不知所守”,一概斥之为“奸言”。在这一形势之下,荀子要重振儒家就必须驳斥其他各家学说,这就是荀子高度重视言辞辩论的技巧和艺术。如果说孟子对于言辞的重视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发行为,而荀子就是非常自觉的主动运用。他说:“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也。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又说:“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矣。”(《荀子·非相》)他认为君子效法圣人之道,志愿和行动都是合乎仁义规范的,这就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使民知所守、治有所向。实际上,荀子对于言辞的重视不仅是自觉的,而且已经上升到了工具论和政治统治的高度上。

由此可见,交际言辞观念的演变既和当初倡导者的哲学观念联系在一起,又紧随时代环境变迁的步伐,在变动发展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其发展变化完成以后又会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在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流传下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徐正英.从几则佚文看先秦诸子的言辞观及其趋同倾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3).

·编辑张珍珍

猜你喜欢
言辞学说荀子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我不想感动对方
和谐
古柏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